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中期报告:流量恢复与存量调整,经济复苏处于关键期

2024-09-04 20:00:54 股市动态 薏萌

经济观察网李晓丹/文经济观察网记者李晓丹7月20日,港大经管学院中国经济研究所(ICE)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举办2024年中国与全球经济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创始人、联席主席杨瑞龙与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实务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共同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中期报告。

报告梳理了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十个重要现象:一、实际GDP增速企稳回升,但名义GDP增速保持低位;二、工业生产平稳回升,但服务业生产显著回落;三、出口出现了一定程度改善,但是促消费、稳投资仍有压力;四、物价延续低位运行态势,反映总需求不足依然是当前宏观经济突出矛盾;五、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改善,但消费者信心和预期偏弱制约了消费增长;六、企业绩效和经济状况改善,但产能利用率不足制约投资扩张动力;七、财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下滑,导致政府支出由扩张转向紧缩;八、房地产市场持续深度调整,给各方面造成较大的短期下行压力;九、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有所回升,“货币空转”现象令人担忧;十、制造业PMI回落,生产强于需求。

杨瑞龙指出,一季度,按不变价计算,中国实际GDP同比增长5.3%,二季度实际GDP增长4.6%,上半年同比增长5.0%,这至少反映了两方面信息:一是中国经济依然延续了疫情解封后“流量恢复”的基本态势,实现恢复性增长有坚实支撑;二是“存量调整”带来的价格下行压力依然较大,GDP平减指数跌幅达1.1个百分点,使得名义增速持续显著低于实际增速。

“中国经济处在复苏阶段转换的关键期。”杨瑞龙表示,本轮经济复苏的关键是实现从恢复性增长向资产负债表扩张转变。

对于2024年下半年经济政策,报告提出了六点思考:第一,通过去库存与市场出清,尽快实现价格水平筑底;第二,通过需求端政策发力与收入结构调整,提振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第三,通过妥善应对化解债务问题,政策平衡好发展与债务之间的关系;第四,通过宽松的政策激发创新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五,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快构建经济双循环新格局;第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

毛振华表示,开放是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源泉之一,当前出口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在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尽力维持一个相对友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在当天的论坛上表示,如何平衡好宏观和微观上的这种“体温差”是一个重要任务,扩大开放也很重要,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中期报告:流量恢复与存量调整,经济复苏处于关键期只有不断融入国际社会才可以在国际社会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全球经济在后疫情时代实现了软着陆,美国和欧洲这一轮通胀治理中很成功的一点就是预期管理,预期管理很重要的一点是迅速行动,而不是犹犹豫豫。

刘元春同时指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分化,未来预计还会加速。具体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生的区域极度不平衡,大国博弈和利益分配差异导致全球分工体系重构,导致不同分工环节的国家增长出现分化;此外,各国财政空间的巨大差异将决定下一步经济持续复苏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将发生分化,世界的广义债务整体在提升,也在不断分化。

刘元春强调,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重构的序幕虽然拉开,但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格局。

搜索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