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的公募基金中,你有没有发现同一只基金名称相同但后面有一个字母“尾巴”,比如华夏消费升级混合型A和华夏消费升级混合型C。在同一个名字上加两个不同的字母是什么意思?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他们是同一个基金吗?作为我们的投资者,我们应该选择哪个基金更好?
(1)货币基金的英文后缀
货币基金的常用后缀是AB,以嘉禾货币基金为例。嘉禾货币A与嘉禾货币B相似。两者均由嘉禾基金管理。唯一不同的是投资门槛。启动投资的门槛不同,相应的利率也不同。嘉禾货币A的门槛很低。你可以投资100元以上,而且利率相对较小。它适合美国小型散户投资者。嘉禾货币B不是。它在这只基金上至少投资了500万元,主要是为土豪机构准备的。
(2)非货币基金的字母后缀
在非货币基金里,我们会看到有ABC三个类别的份额,区别主要在于收费方式。例如,A股通常指基金的前端收费模式,B股指基金的后端收费模式。也就是说,购买费在赎回时支付。此费用根据您持有基金的时间长短而定。每个基金都是不同的。C类份额,即基金不收取任何认购费,而是收取销售服务费,该份额的赎回费相对较低。
(3)分级基金
最后,我们来谈谈分级基金,也就是我们提到的第三种情况。对于同一只基金,不同的份额代表不同的权利义务,风险收益属性也会完全不同。
分级基金实际上有三种份额,即母份额、A类份额和B类份额。A类股代表低风险股,B股代表高风险股。因此,对于分级基金,我们会发现它同时有三个净值,分别代表这三个份额。
A份额:预期风险和收益较低,可以优先进行基准收益分配
B份额:具有“杠杆效应”。一般来说,就是从a股借钱投资。它可能获得超额回报,但也可能承担更大的风险。
就像母亲有两块钱。她给自己的两个孩子,A和B各分了一块。B找A借钱去炒股,并承诺给A一定收益率。于是B就拿到两块钱进入股市,A依靠B给他的利息赚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妍君 广州报道
主动权益基金的管理费一降再降。
近日,兴业基金将旗下一只偏债混合型基金的管理费年费率由0.60%调整为0.40%;长城基金则“一口气”调降了旗下一只灵活配置型基金的管理费、托管费、C类基金份额销售服务费以及A类基金份额申购费率。其中,该基金的管理费年费率由1.20%调降为0.40%,其他三类费用的降幅也在50%左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加上上述两只基金,今年内,已有9只主动权益基金的管理费年费率降至0.40%,创下同类基金管理费率新低。
不只是主动权益基金,近一个月,中银信用增利、汇添富安心中国等多只债券型基金同样调降了管理费。
一位受访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来看,众多基金公司已经开始对存量基金费率进行调降,并着手发行一些创新型的浮动费率基金,这不仅提高了投资者获得感,还使得行业健康发展并与投资者利益更加协调一致。
“虽然降低费率会直接导致基金公司收入降低,但当整个基金市场适应新的费率水平并达到新的均衡后,行业内的优秀基金公司可能已经有了更强的竞争力,行业也可能呈现新的竞争格局。”该人士谈道。
管理费率低至0.4%
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费年费率开始步入0.4%的时代。
6月25日,兴业基金公告称,公司决定自2024年6月25日起调整兴业聚惠混合型基金的管理费率。该基金的管理费年费率由0.60%调整为0.40%。
无独有偶,6月21日,长城基金公告称,决定自2024年6月24日起降低长城久益混合基金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 C 类基金份额销售服务费率和 A类基金份额申购费率,并相应修改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
其中,该基金的管理费年费率由1.20%调整为0.40%;托管费年费率由0.20%调整为0.12%;C 类基金份额销售服务费年费率由0.60%调整为0.20%;A类基金份额申购费率实施分层费率,申购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申购费率由1.5%降至0.4%,100万元(含)—500万元的,申购费率为0.2%。
在此之前,华安新恒利、华安安益、天弘惠利、鹏华弘信、中加心悦、鹏华弘实、鹏华弘尚这7只主动权益基金(且均为灵活配置型基金)也分别将管理费年费率降至0.4%。
其中,部分基金在成立时就采取了低管理费模式,例如,在今年5月调整之前,天弘惠利的管理费年费率为一直为0.6%。
在绝大多数主动权益基金每年收取1%—1.2%的管理费的当下,为何有基金能够将管理费降至0.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上述将管理费年费率降至0.4%的9只基金中,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除了鹏华弘尚、兴业聚惠,其他7只基金的管理规模均不足1亿元;并且,一些基金已沦为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
业绩表现方面,截至6月25日,除了华安安益,其他8只基金今年以来的回报率均为正。并且,大多数基金跑赢了基金的业绩基准。
在业内人士看来,业绩尚可的“迷你”基金可能会通过降低各项费率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继而实现“保盘”。
整体上看,目前,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费年费率在1%(含)—1.2%(含)区间,仍是市场主流,这类基金的占比约为86.2%;其次,0.6%及以下费率水平的基金占比约为8.2%;费率水平在0.7%(含)—0.9%(含)区间的基金占比约为3.7%。此外,仍有1.8 %的主动权益基金的管理费年费率超过1.2%。
降幅50%
实际上,基金调降管理费已不是偶发事件。
据记者粗略统计,截至6月26日,今年内,至少有35只(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主动权益基金降低了管理费年费率,且以灵活配置型基金为主。这其中,约有三分之一基金的管理费降幅达到50%。
例如,泰信互联网+、东海祥龙、东海美丽中国的管理费年费率均由1.2%降至0.5%。
值得一提的是,与长城久益混合基金的情况类似,不少主动权益基金在降低管理费的同时,还会调降申购费、销售服务费、托管费。
格上理财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王祎分析,由于近三年股票市场持续低迷,基金表现不佳,赚钱效应差,投资者持有体验差,整个基金行业的评价都受到拖累。为了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体验和基金行业的综合竞争力,行业各方让利于基民,包括基金公司调降管理费、基金销售渠道降低销售费用、托管方降低托管费用,以此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成本,提升投资者的幸福感。
与此同时,在今年内调降管理费年费率的债券型基金共有56只。其中,部分债券型基金调降管理费的幅度也达到50%或50%以上。
自6月11日起,汇添富安心中国债券型基金的管理费率由 0.70%/年降低至 0.25%/年,托管费率由 0.20%/年降低至 0.10%/年。该基金的管理费率降幅为64%,为今年内管理费降幅最大的一只债券型基金。
此外,华夏润鼎、银河通利、新华丰利、长信利鑫、国寿安保尊庆6个月持有等22只基金的管理费降幅也较大,为50%或最大至57%。
从费率水平看,目前债券型基金的管理费年费率水平普遍在1%以下:华夏亚债中国A的管理费年费率仅为0.13%,为费率最低的债券型基金;多数债券型基金的管理费率位于0.15%(含)/年——0.3%(含)/年区间;极少数债券型基金的管理费年费率为1%或0.8%。
另外,今年内也有ETF、货币型基金降低管理费率的案例。
降费冲击
自去年7月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启动以来,公募降费逐渐从监管要求演变为基金公司主动谋变。这意味着,投资者有望享受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投资服务。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研究员谈道,证监会前期发布实施《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管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等指导文件,旨在引导公募基金进行费率改革,降低管理费、销售服务费以及托管费等在内的综合费率,相当于对投资者让利。
目前来看,众多基金公司已经开始对存量基金费率进行调降,并着手发行一些创新型的浮动费率基金,这不仅提高了投资者获得感,还使得行业健康发展并与投资者利益更加协调一致。
在王祎看来,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资产管理行业十分重要的部分。稳步降低基金行业综合费率水平,优化费率模式,是为了促进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与投资者利益更加协调一致。
不过,对于基金公司而言,降费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短期基金行业可能进入调整期,来适应新的费率模式。对于基金公司而言,降本增效成为每一个环节都面对的课题,同时也倒逼基金公司提升效率。为了应对基金降费,基金公司应当加强特色产品的研发、做好产品业绩、丰富投资服务等提升自身竞争力。”王祎指出。
上述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研究员分析,在短期基金公司管理规模难以快速变化的情况下,降低费率会直接导致基金公司收入降低,这对于基金公司的运作将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维持运营、投研、人力的投入可能直接减少,尤其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基金公司来说,短期收入的降低带来的冲击可能更大。
“但另一方面,当整个基金市场适应新的费率水平并达到新的均衡后,行业内的优秀基金公司可能已经有了更强的竞争力,并且有着更大的管理规模,总收入甚至有提升的可能,从而形成新的竞争格局。从长期来看,整个行业竞争加剧将导致效率提高,最终使得整个市场受益。”该研究员指出。
(原标题:公募权益理财存量达34只,近6月平均收益略跑赢权益基金|机警理财日报)
南财理财通资深研究员 黄桂煊
据南财理财通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8月20日,今年来全市场已发行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18,060只(含私募产品)。
从风险等级来看,产品风险等级主要集中在二级(中低风险)。其中,一级(低风险)产品占比5.03%,二级(中低风险)产品占比85.09%,三级(中风险)产品占比7.98%,四级(中高风险)产品占比0.29%,五级(高风险)产品占比1.61%。
从投资性质来看,固收类产品占比96.2%;混合类产品占比2.13%;权益类产品占比0.48%;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占比1.19%。由此看出,固定收益类产品仍占据理财产品的主流。
上榜产品净值披露要求:
1. 净值披露频次:非节假日至少每个自然周公开披露一次净值
2. 公开发布的历史净值记录满足:最早净值日期≤统计区间左端点日期;最新净值日期≥统计区间右端点日期
根据南财理财通数据,截至8月21日,理财公司存续的权益类公募产品(包含母行划转的老产品)共有34只。其中,华夏理财有11只,产品数量最多;招银理财和光大理财次之,各有5只;宁银理财有3只;信银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青银理财和民生理财各有2只;工银理财和高盛工银理财各有一只。截至8月17日,存续时间超过6个月的产品有22只。
从近6月收益情况看,上榜的22只权益类公募理财产品近6月收益均告负,近6月平均收益率为-9.35%,平均最大回撤为11.03%,平均年化波动率为10.96%。相比宽基指数看,权益类公募理财产品近6月平均收益率跑输沪深300(-6.41%)和中证500(-6.6%)。相比公募基金看,权益类公募理财产品略跑赢中证股票型基金指数(-10.04%)和中证偏股型基金指数(-11.42%)。
在权益类公募产品近6月业绩榜单中,青银理财“璀璨人生成就系列2022年204期(权益类)”表现优异,近6月净值微跌1.18%,且近6月最大回撤和年化波动率均在同类产品中最低,分别为6.05%和7.93%,是兼具高收益、低波动、低回撤的产品。
拉长时间看,该产品成立于2022年5月17日,是风险等级为R4的封闭式净值型产品,封闭期限为598天。产品最新披露的8月17日净值为1.031958,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2.55%,跑输业绩比较基准5.3%。不过,该产品封闭期限还剩下140天,产品实际兑付收益有待观察。
由于该产品未披露2023年运作报告,从2022年年报看,该产品采用FOF投资策略,穿透后持仓公募基金资产比例达到89.43%。而在公募基金中,该产品偏好持仓ETF基金,前十大持仓资产中有七项均为ETF基金,且覆盖半导体芯片、军工、银行、新能源汽车等多个行业。
(青银理财“璀璨人生成就系列2022年204期(权益类)”2022年末前十大持仓截图;数据来源:青银理财官网)
从产品规模看,该产品存续规模较低,2022年末产品规模仅为539.48万元,在权益类公募产品规模中排名中后水平,产品规模低于1000万。课题组认为,产品规模小虽然相对灵活,但产品发生的巨额申赎会对产品冲击较大,影响产品稳定性;其次,产品持仓个别基金的涨跌对产品业绩影响较大,产品风险相对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期榜单中,贝莱德建信理财的两款权益类产品同样抗跌优势明显。“贝盈A股新机遇私行专享1期(最低持有360天)”和“贝盈A股新机遇权益类2期(最低持有720天)”分别排名第二位和第三位,近6月净值分别下跌3.21%和3.28%,近6月最大回撤分别为6.23%和6.63%,产品分散持仓优势显著。
根据两款产品近期公布的2023年半年度报告,“贝盈A股新机遇私行专享1期(最低持有360天)”持仓覆盖A股市场绝大部分行业,第一大持仓行业为制造业,2023年6月30日持有148只个股,相较于沪深300超配最多的前5只个股分别是宇通客车、京东方A、宁德时代、格力电器和中国建筑。而“贝盈A股新机遇权益类2期(最低持有720天)”同样持仓行业和个股分散,2023年6月末持有124只个股,相较于沪深300超配最多的前5只个股分别是宇通客车、京东方A、宁德时代、中国平安和比亚迪。
从2023年上半年业绩表现看,上述两款产品同样表现优异,“贝盈A股新机遇权益类2期(最低持有720天)”和“贝盈A股新机遇私行专享1期(最低持有360天)”在权益类公募产品中分别排名第一名和第二名,上半年净值增长率分别为2.82%和2.74%。
不过,两款产品规模变动有所分化。“贝盈A股新机遇权益类2期(最低持有720天)”产品上半年存续规模略有增加,2023年6月末产品份额为4.18亿份,较2022年末增加了0.14%。而“贝盈A股新机遇私行专享1期(最低持有360天)”上半年产品份额持续下滑,产品规模也跌破20亿元。具体来看,该产品份额从2022年末的24亿份下降到2023年3月末的23.34亿份,再下滑到2023年6月末的21.97亿份,产品规模也从2022年末的20.13亿元下滑到18.90亿份。而在此之前,“贝盈A股新机遇私行专享1期(最低持有360天)”的产品规模在权益类公募产品中稳居首位,也是唯一一款规模超过20亿元的权益类公募产品。
可见,理财公司权益类公募产品规模承压,权益投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截至2023年6月末,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27.70万亿元,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仍以固收类为主,投向权益类资产余额仅为0.90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3.25%。
此前,课题组曾整理发现,在2018年-2022年的权益类资产配置上,理财资金投向权益类资产的比例逐年下降,从2018年的9.92%下降到2022年的3.14%。截至2022年末,理财产品投向权益类资产规模为0.94万亿,占比3.14%。
(数据、制图:南财理财通)
2023年上半年,虽然理财资金投向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从2022年末的3.14%上升到2023年6月末的3.25%,但实际投向权益类资产规模较2022年末的0.94万亿元减少了0.04万亿元。课题组认为,2023年上半年投向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上升主要是受到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大幅下降的影响,理财资金配置权益类资产的实际规模仍旧有所下降。
声明:稿件内容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好消息!南财理财通将为财经记者免费开通vip数据账号,22万只银行理财360度产品周期大数据应有尽有,欢迎您在文末联系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