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逢松
电影是综合艺术,也是集体艺术。
六部八集电影文学剧本《红楼梦》,是我和谢铁骊同志联合改编的,同时得到不少红学家的热情支持和帮助。《红楼梦》有如红海,是那样辽阔丰富而深奥。我们在这个海中游了近五年。现在,剧本全部完成,我算到了彼岸;谢铁骊同志兼任总导演,影片尚未拍完,故仍在海中。改编这部名著有何甘苦?有何体会?这本应由我和谢铁骊同志一起坐下来,认真讨论,认真总结,然后才会有可能写得准确一些,充分一些。这样的条件,现在尚不具备。多应客观的需要,只好由我来先写点文字,以就教读者了。
我认为,世界上最可怜的是文人。在文人当中,最可怜的又是诗人。
什么是诗人?最先知道天堂的美好,但上不了天堂;最先知道地狱的苦痛,却第一个下了地狱的人,就是诗人。
曹雪芹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写的《红楼梦》不仅是一部长篇小说,而实质上是一首长诗,可以称作《神州诔》。屈原爱楚国而不能救,写了《离骚》;曹雪芹爱中国而不能救,写了《红楼梦》。诗的最重要的功能,是直诉诗人的胸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期间,文字狱兴盛而残酷,曹雪芹不能直诉自己心中的不平和企望,便采取迁回曲折的手段,写成这部长篇小说《红楼梦》。
曹雪芹是一位大文学家,也是一位大思想家。他写的《红楼梦》是“风月宝鉴”,也是“历史宝鉴”、“社会宝鉴”。我们拿着这面镜子,从纵的方面看,可以看清中国过去的几千年,还可以看清中国未来的几百年;从横的方面看,可以反映出全世界的真实面貌。他通过《红楼梦》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太虚幻境是曹雪芹在天上的理想国。这里的环境是美好的,这里的人物也是美好的,没有人压迫人、人欺骗人的现象,大家平等相处,真诚相待。大观园是曹雪芹在地上的理想国。贾宝玉是“绛洞花主”,是大观园的主宰者,是曹雪芹理想国里的国君。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的思想和行动,主张自由、平等、博爱;主张尊重妇女,解放妇女;主张真诚,朴实,反对虚夸,浮华;主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所以早就有人指出,贾宝玉可以当现代共和国的总统。曹雪芹通过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指出宁国府存在的五大弊端:一,人手杂乱,常丢东西;二,凡事无人专管,相互推诿;三,滥支眢领,需用过费;四,分派事情,大小不匀,苦乐不均;五,家人豪纵,有面子的不服管束,忠厚勤劳的不得上进。这难道不是现代一些国家存在的弊端吗?他又通过探春理家,提出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承包责任制,祝妈、田妈、叶妈这些承包者在年终得到好处,大部分归己,少部分归公。还通过薛宝钗的话,主张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承包者不仅求自己富裕,还要照顾左邻右舍,让他们也有所得益。我说的这些都不是“荒唐言”,而是书里明明白白、实实在在地写着的。
如果封建统治者重视、重用曹雪芹,封他为宰相,他必然会将中国治理得富强而昌盛,而他自已也会同时成为一名大政治家。但事实恰恰相反,正如宁荣二府毁灭、抛弃了林黛玉、睛雯、尤三姐、妙玉、贾宝玉这样一些有才华的人一样,封建社会也抛弃了、毁灭了一代天才曹雪芹。他不仅不能报效国家,在文官武将中没有他的职位,他还不为他的亲族所容,在族谱中都找不到他的名字。他穷困潦倒而死,可以说是死无葬身之地,连他埋在什么地方,都至今无人知道。他比谁都爱中国,而当时的中国却是如此对待他!一九八六年的中秋节,我写完黛玉之死一节之后,躺在床上泪流不止,直至月照西窗而未眠。当时吟成《秋夜吊曹公雪芹》一首:“尸骨无寻二百秋,人间只剩半红楼。夜阑谁见枕边泪?冷月西窗相对愁。”中国有四大名着,都是作者用血写成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是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整理民间文学而成,是用“人造血清”写的;《红楼梦》和它们不同,是曹雪芹用自己红艳艳的鲜血写成的。什么是《红楼梦》的主题呢?我认为,它的主题、它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封建社会的最大罪恶是毁灭天才!
封建统治者(书中借用女娲)把真正的顽石当成宝玉,去补他们的天;把真正的宝玉当成顽石,扔在大荒山下,弃之不用。宝玉质地好、密度高,顽石质地差、密度低。凡是物质,都冷缩热涨。封建社会用顽石补成的天,遇冷,顽石收缩,便满天裂缝,顿时大雨滂沱,洪水泛滥;遇热,顽石膨胀,又将天挤得水泄不通,形成久早无雨,赤地千里。所以在封建社会天空下生活的老百姓,遭灾受罪,无尽无穷。
什么时候真正做到用人唯贤,用宝玉补天,搞优化组合,不是用人唯亲,用顽石补天,搞劣化组合,中国就有希望了。这恐怕是拍摄电影《红楼梦》的现实意义之一。
1
关于结构
小说《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约一百二十万字,将它全部搬上银幕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
陈独秀说:“作者善述故事和善写人情两种本领都有;但是他那种善述故事的本领,不但不能得读者人人之欢迎,并且还有人觉得琐屑可厌。”“如有名手将《石头记》琐屑的故事尽量删削,单留下善写人情的部分,可以算中国近代语的文学作品中代表著作。”他的评语大半是不对的,原因在于他没有看到曹雪芹的创新,不认识“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语)。但就改编电影来说,陈独秀的话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少可以使我们考虑到一般观众的接受能力。
我们对原著篇幅的取舍,主要采用两个原则:一是以宝玉这个人物和宝黛爱情为贯穿线,二是尽量保留读者和观众熟悉的、喜爱的那些情节。电影故事从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开始,到“情缘了结”,林黛玉在太虚幻境化为绛珠草,贾宝玉化作一块顽石为止。第一部上、下两集,主要是表现林黛玉进府、贾雨村审案、贾瑞戏熙凤、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可卿出丧、元妃省亲等事件。
第二部从“意绵绵绵日玉生香”开始,包括袭人箴宝玉、宝钗戏彩蝶、晴雯撕扇、黛玉葬花、金钏投井、宝玉受笞,最后归结在“绣鸳鸯梦兆绛云轩”。
第三部的开头是一幅美人图:藕香榭外,众女儿或在垂钓,或在观鱼,或在柳荫下看鸥鹭,或在石阶上拿着花针穿茉莉花。继而进入“菊花诗”、“螃蟹咏”;凤姐泼醋;鸳鸯抗婚;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芦雪庭争联即景诗;送地租,祭宗祠。将“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移为这一部的结尾。
第四部从一太妃薨逝,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人离府入宫开始,引出探春理家和红楼二尤的戏,中间插进“慧紫鹃情辞试莽玉”一节,而结尾是风雨夕,宝、黛同悲尤二姐、尤三姐。.
第五部的开头是薛蟠娶亲,以后是夏金桂与薛家矛盾,薛蟠获罪人狱,夏金桂毒人自毒而死;另一方面是晴雯补裘,抄检大观园,睛雯被逐而惨死。也就是说,由晴雯的死与夏金桂的死交织形成,一面高雅,一面庸俗,相互映衬。最后是宝玉祭晴雯,《芙蓉诔》读到“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时,黛玉在一旁听到,陡然变色。
第六部也分上、下两集,大部分是高鹗续写后四十回的内容,包括“宴海棠贾母赏花妖”,“锦衣军查抄宁国府”,黛死钗嫁,宝玉出家。但元春之死,王熙凤之死,宝玉游地府、考试等情节,是我们重写的。
总之,我们力求六部电影首尾相接,环环相扣,连成一气,而每部又相对独立,各有高潮和相对的结局。
2
关于人物
《红楼梦》的悲剧,主要是人物命运的悲剧。
曹雪芹写了众多的人物,仅“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就有三十六个。这些人物各有特性,但也有共性。她们的共性,我归结为六个字:可爱、可怜、可哀。我们在银幕上把她们表现得越可爱、越可怜,就会使观众感到她们的受迫害、她们的死越可哀,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悲剧效果。
曹雪芹表现人物思想、刻划人物性格的精彩段落,几乎全部保留,并尽量做到电影化。曹雪芹刻划人物的某些场面,作为文学描写已经充分,但成为视觉形象还有不足时,我们便加以演化和补充。如元春省亲见到贾宝玉,书中这样写道“先行国礼毕,命他近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额笑道:比先长了好些' ,一语未终,泪如雨下。”贾宝玉有什么表情呢?书中只字未提。这作为文学可以,作为电影却不行。因在同一个画面上,观众看到元春,同时就看到宝玉,不可能没有宝玉的表情。于是,我们便补充写道:“元春的泪滴在宝玉的脸颊上,缓缓下流。宝玉的眼泪也涌了出来,跟着元春的泪滴下.....”宝玉开始没有流泪,因为他对贵妃省亲这类事是不在乎的;元春的热泪滴在他脸上,触动了他,使他想起姐弟之情(元春自幼教他,情同母子),激起对元春的爱;同时又感到元春深锁宫中的不幸,产生怜悯之心,因而也涌出眼泪。这就有利于宝玉思想的丰富和形象的丰满。
我们为了密切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利于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进一步形成,常用曹雪芹在书中的某些提示,创造出一些新的情节和场面。林黛玉从薛姨妈那里喝酒回来,见睛雯贴起的宝玉写的“绛云轩”三字,曾向宝玉提出给自己也写个匾。根据这一点,我们便写了元春晋升贵妃时,林黛玉正在扬州奔父丧,宝玉对前者表示很冷淡,对后者却时刻挂记着。他歪在床上呆望着架子上黛玉所送的小帆船,忽听窗外有人说“林妹妹要回来了”,即刻起来,问明情况,便到处寻找他给林妹妹所写的字。他看了几张,均不满意,重写了“颦颦”二字,镶框挂在黛玉房中。几日后,黛玉回来,走进卧室,抬头看见这两个字,眼睛顿时湿润了。门外传来宝玉的声音.“林妹妹!林妹妹!”黛玉闻声,不敢回头看宝玉,只是低头站着。宝玉走近,歪头看黛玉:她正泪如雨下。宝玉的泪也涌了出来。这里,没有任何对话,只用了两个字,便将黛玉逝父离家的悲凉和见到宝玉题字的温暖引发出来了,将他们之间的特殊情谊表达出来了。
抄检大观园的时候,凤姐与王善保家的议定不抄“薛大姑娘屋里”,因为她是亲戚。她们“一头说,一头到了潇湘馆内”,却抄了林姑娘屋里。第二天,薛宝钗为了避嫌,搬出大观园,回家去了。对这件事,聪明过人的林黛玉有什么想法呢?我们补写了下面几场戏:
第二天早晨,夏金桂正在屋中炕桌前啃着油炸鸡骨头。宝蟾坐在炕沿上,说道:“告诉奶奶一件稀罕事,昨儿晚上,琏二奶奶领着一干人抄检了大观园。咱们家姑娘的蘅芜苑却没有搜,你说怪不怪?”说着,递了一条手帕给夏金桂擦手。夏金桂问道:“为什么呢?”宝蟾回道:“听人家说,琏二奶奶当时发话了,因为咱们家姑娘是亲戚,可以免搜。”夏金桂边擦手边问:“林姑娘的潇湘馆搜了吗?”宝蟾说:“自然是搜了的。”夏金桂一扔擦过手的帕子,说道: “什么照顾亲戚,放屁!分明是护着她们王家的人。”
潇湘馆外,廊檐下,挂着那只鹦鹉。黛玉颊悬泪珠,面对她从扬州带来的那鹦鹉,举起手,伸出她那嫩白而纤细的手揩,轻轻地刮着鹦鹉如钩的嘴甲。
宝玉低头走上沁芳桥,自语着:“我和晴雯、芳官说的顽话,太太全知道了。我素日和宝姐姐、云妹妹说的顽话呢...”他走到桥上,扶着栏杆,望着他当年和黛玉在树下读《西厢记》的那棵杏树, 仍在自语:“我和林妹妹说的那些话呢?”他不禁一惊,迈开大步,向潇湘馆走去。(注:对和林妹妹说的是“话”,无“顽”字。)
潇湘馆外,廊下,黛玉擦去脸上的泪,回头向屋内喊道:“紫鹃,你来!”紫鹃闻声出来,问道:“姑娘,有什么事?”黛玉一指鹦鹉:"把它腿上的链子解开。”紫鹃边解链子边问:“解开作什么?”黛玉没有回答。伸手摸了摸解开链子的鹦鹉头上的羽毛,捧住,对它说;“你身上长着翘膀,你能飞。你的家在扬州,兴许那里还有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你就飞回去罢!”紫鹃站在一旁,呆看着,呆听着。黛玉将鹦鹉向空中一抛,同时说道:“鹦哥儿,你飞罢,向南方飞去罢!”鹦鹉在空中扑腾了几下,竟落在翠竹上,站稳了,回过头来直望着黛玉。黛玉也望着鹦鹉。这时,忽听背后有哭声。她回头一看,竞是紫鹃扒在柱子上痛哭。她忙过去扶着紫鹃,问道:“为什么伤心呢?"紫鹃回过泪渍模糊的脸,对黛玉说:“姑娘可是忘记了,我的名字也叫鹦哥儿。我没有家,我可是往哪里飞呢?”黛玉一怔,忙扶着紫鹃并排坐在游廓的栏杆上。她们不像主仆,倒像一对亲姐妹。黛玉动情地对紫鹃说:“我们都没有翅膀,我们都没有家,就让我们一起住在这里,一起死在这里....”这时,鹦鹉已经飞回架上,叫道:“宝玉来了!宝玉来了!”黛玉、紫鹃闻声,忙拭泪远看,只见宝玉站在竹丛下,捂着双眼,“呜呜”痛哭起来....
我们在这里充分利用鹦鹉这个活道具,使它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后来,黛玉死了,我们还让这只鹦鹚跟着紫鹦进了栊翠庵,站在架上看着当了尼姑的紫鹃合掌念经。
3
关于诗意
真实是电影的生命,诗意是电影的灵魂。
谢铁骊是现实主义的电影大师,他从创作剧本到拍摄影片都十分重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但如前面所说,红楼梦》还是一首长诗,它从立意到描写都充满着诗意,而且还有很多你美的诗词。如何用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来表达《红楼梦》中的诗和诗意,也是我们始终注意的问题。
我们对书中的诗词是有选择的,并且作了删节。有的由人物口述,如“芦雪庭争联即景诗”;有的谱曲歌唱,如《葬花词》、黛玉题帕诗;有的由我们续写,用以连接,如在《葬花词》前补写了三句: .“忆父母,早逝;思故乡,无家;身世飘零似落花...”这就使林黛玉在潇湘馆深夜悲思自然地转到第二天园中葬花。
在整个结构上,注意到一种诗的流程。例如:由元春居住的凤藻宫的红色宫墙,转到栊翠庵的黄色庵墙,然后引出妙玉;由元春省亲,在贾母屋中,元春、贾母、王夫人三人相抱痛哭,元春说“当日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到元春将死,在凤藻宫中,元春、贾母、王夫人的三只手握在一处,元春躺在床上,拼出最后的劲喊了声:“奶奶!"“娘!”然后是断气前的一句话:“我想回家....“;由邬进孝领着农民艰难送地租,到贾府排场祭宗祠....。
另外,还写了一些纯属电影诗的场面。例如:雪天,宝玉、黛玉从薛姨妈处吃酒归来,袭人叫宝玉喝口茶,醒醒酒。宝玉接过茶,回身让给林黛玉,这时黛玉已离去,引得众人一笑。宝玉喝了一口茶,放下茶盅,"“走出门去,立在院中,张开双手,迎着满空雪花向他飘洒。大门外的石狮子,已经覆盖着厚厚的一层白雪。”这虽然是为了通过石狮子(由雪化雨)接刘姥姥携板儿到荣国府门前,而更重要的是隐喻荣宁二府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之外,还有一个贾宝玉也是干净、洁白的,他与林黛玉的友谊是十分纯洁的。再例如:大观园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黛玉穿着春衫,正在曲栏外观赏刚刚破土而出的春笋。她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抚摸着春笋嫩黄的尖尖儿,脸上露出了微笑”。这是属于黛玉的一次真正发自内心的微笑,是春天、春笋与黛玉的溶合。
小说《红楼梦》像诗一样美,我们希望并且力争电影《红楼梦》也象诗一样美。
谢逢松,笔名惠杨子,1932生,广东龙川人。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广州南方大学政治系。历任广州中国电影公司华南分公司宣传科编辑,南昌中国电影公司江西省办事处主任,北京中国电影公司宣传处科长、组长,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导室常务副主任、文学部主任,一级编剧。谢逢松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同时是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会员),并被聘为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个人作品
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杂文集《青年修养通讯》(合集)、《松树的风格》(合作),论文集《文学写作》(合集)、《电影剧作讲座》(合集),电影文学剧本《红楼梦》(已拍摄发行)、《中央突破》(合作),诗集《逢松诗选》、《新山水诗稿》、《故乡情》,书法集《谢逢松书法作品选》等。《红楼梦》获第八届金鸡奖多项奖。
谢逢松先生多才多艺。他创作(部分与人合作)的影视剧本有:《白色的琴键》、《战斗年华》、《电梯上》、《红墙外》《高楼边》、六部八集《红楼梦》、《程咬金》、《尉迟恭》、《俏罗成》、《秦叔宝》、《古墓荒斋》、《针锋相对》、(陈喜庚)、《寻找快乐谷》、《小车女司机》等二十九部;还与人合集,出版有文艺评论集《识韩英》、《论诗意》、《文学写作》、《电影剧作浅论》、《文艺鉴赏》等,思想杂文集《恶鬼的眼泪》《好读书,好求甚解》、《立志与创业》、《祝你成功》、《爱情与婚姻》等。
谢铁骊(1925年12月27日-2015年6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毕业于淮海军政干部学校。
1959年,独立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无名岛》。1963年,执导剧情电影《早春二月》 ,该片获得第12届葡萄牙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1964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千万不要忘记》上映。1970年,执导戏曲电影《智取威虎山》。1975年,担任剧情电影《海霞》的编剧。1980年,执导战争电影《今夜星光灿烂》,他凭借该片入围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1984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清水湾,淡水湾》上映 。1988年,凭借古装剧《红楼梦》获得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1991年,执导奇幻电影《古墓荒斋》。1994年,执导反腐倡廉题材电影《天网》 。2000年,执导惊悚电影《聊斋-席方平》 。2005年,获得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2007年,客串剧情电影《旋律》 。2011年,获得第2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杰出贡献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