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卜
我和我老婆已经规划好了,40岁前退休(现在我32岁,她31岁,预计2027年前),下面说下具体的实施办法:
背景:
我和我老婆都是互联网从业人员,并且都是基层员工,不是管理层。对于互联网和产品经理,知乎网友应该最了解不过,是非常有危机感,很容易焦虑的职业。我个人觉得,只要不是技术岗位,超过35岁+之后,就会非常被动。想拼拼不动,做事谨小慎微,不敢轻易换工作,甚至不敢轻易请假。说句心里话,我觉得如果35岁了,请个假还要和领导想怎么措辞,各种担心,真的很无奈,很失败。
在企业里,能当上管理层的少之又少,是想要智商+情商+站队+运气+熬年头,这几个缺一不可,才能在一家不错的企业当上管理层(总监级别以上)。我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仔细的对自我分析评估了一番,觉得这条路比较难,不适合我和我老婆。而且拼上去了又如何,还是面对高层的压力,如果干不好分分钟替换掉,还是会时时有危机感。而且这两年我和我老婆身边相继有同事因为工作辛苦去世了,给我俩很大的触动,所以对于工作,我和她已经非常统一,不死拼不加班,身体最重要。
(另外说一点,现在社会阶级已经固化,企业其实也一样,现在的高层基本都是70后和85前,85后和90后想要通过自身努力在企业获得高管的机会,越来越难了)
进入正题,那如何做到40岁前退休呢?
一:提前投资布局(我俩在一线城市有两套房产,18年刚在老家买了一套)。
其实我还不算投资早的,15年开始才意识到房产的重要性,在郊区买了一套60平左右。17年我老婆又买了一套(郊区40平开间)。买的早而且都比较小不贵,所以房贷压力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预计2023年就可以全部贷款还完(提前还完)。并且已经租了出去,开始进行变现(租售比还可以)。18年中旬我俩又在老家购买了一套,所以现在虽然房贷压力很大,但未来可期。我个人的计划是:未来退休后回老家居住,一线城市两套房产租出去。每年4%的利率收益,是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的,只有一线城市房租的增速,才是和通货膨胀的速度基本一致的。
二:不要孩子
我在20多岁的时候,还挺喜欢小孩子的。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越来越觉得孩子没啥意思了,再和我老婆沟通,交流意见了几次之后,我俩确定:当丁克,并且是铁丁。因为我想清楚了关于孩子的几件事
1:有了孩子之后,你一辈子就被套牢了,基本上就得工作一辈子
2:养儿防老这个现在越来越不现实了
3:现在中产(伪中产)在孩子教育上已经形成了军备竞赛的趋势,我觉得大人孩子都累
4:有了孩子,增加家庭矛盾(夫妻之间,夫妻与父母之间,两个家庭之间)
5:我问过身边有孩子的同事,朋友,为什么要孩子。几乎回答都是:家长让要的;觉得应该要;不要孩子不是完整家庭;意外怀孕等,我没有听过哪怕一个人说:我喜欢孩子所以要孩子。所以我腹黑的想了想(我是天蝎座,比较腹黑):大部分要孩子的年轻夫妇,都是没想明白;或者拿孩子当个投资的产品,幻想未来自己老了管自己,哪怕搭把手。
备注:有空可以看看这个问题,这个下面的知友说的让我对丁克的问题,清晰和透彻了很多,建议可以看看。
丁克是一种自私吗?
关于没孩子养老问题
其实现在咱们在北上广打工,一年也见不到父母几次,下一代更是如此,养儿防老不如靠自己。这里推荐一部纪录片《人生果实》。而且我相信,30年之后(我60多岁),养老院一定会越来越完善了,你只要有钱,住上很好甚至顶级的养老院,生活保障照顾没什么问题的。
三:攒够一笔钱
除去把房贷还完之后,再攒够一笔钱,我计划是100万。我和我老婆现在薪水不高不低(参考30岁左右正常产品经理工资),再还完房贷之后,这笔钱攒起来不难。这笔钱在退休后,可以做稳健理财(不买股票,不买基金,只买银行理财)
三(1):如何攒钱
遵循两个主义:崇尚极简主义,远离消费主义!因为我比较喜欢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书,所以看了几本之后,就了解了商家的套路,商家会用很多消费心理学,勾起你消费的欲望。所以一定一定要做到断舍离,远离消费主义(这里推荐一本书《怪诞行为学》)
三(2):如何极简
1:电子设备。我俩以前都是苹果手机,现在都是安卓中端手机(1500-2000挡位),体验上并没有差别很大。
2:不买车。买车我个人认为是最差的消费,还要买车位,油钱,保养,保险,置换的时候贬值很大等等。有事打车,不着急地铁公交。
3:衣服。少量消费。其实你现在放下手机,看看你的衣柜,我敢说不论男女,每个人在每个季度都起码有3套+以上的衣服,你觉得衣服不好看的原因只因为你身材差了而已。所以,买衣服不如多健身,相信我,只要你身材变好了,以前你以为你穿起来不好看的衣服,其实很不错的。
4:饮食。我俩基本上能做饭就做饭,周末外边餐馆吃个人均70-80改善改善伙食。不过等退休之后,一日三餐都会做饭。
四:副业(退休后)
当我俩退休之后,我计划我俩每个人找个副业做做,在不累的情况下,每月每人1500,就可以。这个方向我也在摸索,而且这点我比较自信,我和我老婆智商不差,每个人通过副业赚1500元,应该不会太难。
所以总结一下:未来退休之后的状态
收入
一线城市两套房租+存款理财收益+副业(待定)= 每月生活费
消费(注意是极简生活,不是不消费)
衣:每年很少。退休了无意义社交很少,时不时和朋友小聚。
食:退休后核心消费,但预计很低。一日三餐都自己做,少肉多菜多水果。
住:无。没有房租没有贷款
行:几乎没有。出门很少,有也是公交车或骑车。
娱乐:几乎没有。不去电影院,买个投影仪。我和我老婆都比较宅,爱看书看剧和健身瑜伽。
旅游:理性消费低频。旅游避开假期,低价机票;
医疗:有但不高。医疗保险一直上,并配置少量保险。
健康:待定。没准去健身房,没准在家健身(瑜伽垫+哑铃)
最后,想和大家聊一下40-45岁
40-45岁是人生一个关键阶段(尤其是男人)
因为那个时候,一般你孩子小学初中(28岁要孩子举例,孩子大约10多岁);双方父母都到了60多岁。这时候,孩子教育需要金钱和精力,给孩子报班和辅导孩子学习耗费精力,老人岁数大了会生大病小病。而这时候的你如果工作稳定还算可以,如果还是在私企且非高层,而且还背着房贷(25年房贷)的情况下,会工作和生活和经济和精神,多重压力到达顶峰。
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在赌:赌自己年轻身体扛得住不生病,赌孩子人中龙凤自学成才不操心,赌老人一生健健康康90多岁睡一觉故去。我承认有这样的家庭,可大概率不是的,所以我不想赌。我只是把生活的风险概率降到最低,也不想自己40-45岁的时候压力太大,我只想把生活协调好,让我和我老婆自由快乐;让双方父母晚年跳跳舞,唱唱K,不再为我们带孩子;也不想自己40多岁还在职场勾心斗角;仅此而已。
有些人是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奋斗一生,有些人是被迫奋斗一生。而我22岁大学毕业,在40岁左右的时候,奋斗了人生最美好的20年,已经很够意思了。奋斗一生叫奋斗,奋斗20年也叫奋斗的。
把自己的规划在这里写一写,一是对自己规划的整理,另外也是真诚的想和大家沟通,讨论。看看我这个规划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漏洞,我在此是抛砖引玉,在此感谢
—————————————————————
大家的每条评论我都看过了,真心感谢大家每个人。其中有些问题比较集中,我就不一一回复,统一在此补充说明:
一:很多人提到意外,大病。
1:长期高强度工作更容易生病。体力和心态都辛苦,更易得病。
2:工作和退休,对于大病的抵御力几乎是一样的(年薪百万除外)。朋友圈里的水滴筹看得还少吗?
3:如果真的生病了,退休前会存储一定积蓄的,还有医保和意外保险,这是不管你工作退休与否都应该配置的
二:补充对于消费问题的看法
我是主张极简主义,极简消费,东西在精而不在多,不是不消费。其实我这个极简生活的想法也是2018年下半年才开始想通并执行的,因为在以前总乱花钱,该买的都买了(imac,笔记本,手机18年新买的,单反,衣服洗浴用品面膜一大堆),觉得生活很臃肿,所以才决定极简。
极简生活之后,感觉轻松很多。而且也提高了很多效率(以前总刷淘宝京东,现在很少打开了,做事专注了)。然后把以前遗留的东西用完(面膜等洗浴用品)很有成就感。
三:关于退休无聊的问题
我就不一个一个回复或反驳了,其实我能想到你们的话外音:不上班退休,然后每天就是混吃等死,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只能说明太多人上班把脑子上木了,工作惯性了,甚至被企业家洗脑成“奋斗逼”了(无任何讽刺,只是阐述问题)。
退休后的生活,我也不在这里过多描述了,建议都看看一部纪录片《人生果实》(上文已经推荐过了,不过那些说退休无聊,活着没意义的人应该没看)那部片子是我想过的生活:平静,温和,享受每一天,自己做喜欢的饭菜,不急不躁,还可以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找到自己爱好的小副业,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很多人向往的吗?
————————————————
我老婆退休后计划每天:瑜伽,养花,研究美食,读书看剧
我退休后计划每天:健身,做自己喜欢的副业,读书,看剧
我俩还计划每月按摩一次,每年出国一次国内1-2次。
—————————————————
那些说无退休无聊没劲的朋友,你40岁还早起挤1小时地铁,开会上着自己不喜欢的班,请假给孩子开家长会,好容易到了周末,还要陪孩子逛公园。你愿不愿意和我换呢?
有些人为什么不愿意承认,有充足的自由时间的待着,睡觉睡到自然醒,不用通勤一个多小时地铁,不用给人装孙子假笑,不用做不喜欢的工作。而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的生活,非常美滋滋?
四:关于我和我老婆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
我预计今年会把双方父母的保险(意外+重疾)配置好,而且我不生孩子,不正好把钱可以孝敬双方父母吗?这不恰恰是最大的对父母的爱吗?几乎所有家庭生完孩子都要让父母多多少少帮忙带孩子,父母老了还要帮你带孩子受累辛苦,和这些人比那个对父母更好呢。再说极端的,我发现让父母带孩子的年轻夫妇,还会有惦记父母养老金的问题,导致的家庭矛盾,让父母寒心的。
五:关于退休后经济情况
很多人提到我就说下把,先声明没有别的意思。即便我现在此时此刻退休(当然是我房贷还完了),现在的房租7千左右把,就算没有任何其他收入也是ok的,当然到时候会做点喜欢的事,创造些收入的,也会多攒些钱退休,所以啊,为了能在退休后舒服点,还是会在退休前好好赚钱搬砖 哈哈
六:关于以后老了无人照顾,以及有一方去世的情况
我是独生子女,我老婆有个亲妹妹(14岁初三),和我们差着近20年。所以我的计划是(多种逻辑排列)
1:我俩身体都好的话就互相照顾,好好保持身体健康。
2:我身体出现小病,我老婆在家照顾我。我出现大病(类似瘫了,傻了等),可以找她妹妹简单帮忙(此帮忙不是每月过来照顾,只是关键时刻搭把手,频率一定很低,我是不喜欢麻烦别人的人,如果麻烦了绝对用钱解决),给相应的钱,或者不麻烦直接进养老院,我老婆一起住或每天过来看我
3:我老婆大病小病,我在家照顾。或同2
4:我先挂了(大概率事件,女性比男性长寿,且我老婆心态比我好很多)。我老婆可以和她妹妹没事串串门(不住在一起,她妹妹也有家庭,这些道理我懂),然后真要是有事(老了突然病倒,甚至去世临别)找她妹妹帮忙搭把手,剩余资金全都留给她妹妹(姐姐要走最后一程,作为妹妹没理由不送一程吧,再说还有很大的报酬)
5:我老婆先挂了。我自己一个人过,我毕竟和她妹妹隔着亲,我不会没事串串门,只是可能会跟她妹妹沟通下,送我最后一程就好。而且我想得很开,如果就剩自己了很老了,生了病,我可能申请个安乐死就完事了。
6:至于其他意外情况,我就先不去想了,车到山前必有路
来源:知乎日报
文丨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核心观点
从储蓄存款规模变化以及居民收入支出增速差等指标来看,2022年存在较为明显的“超额储蓄”现象,主要由居民预期不佳、消费场景缺失、房地产销售回落和理财产品回表所形成。2023年基本面的修复改善预计能够带动预防性储蓄的消耗,但消费和地产的复苏还需要其他方面的保障配合,因此当前不宜高估超额储蓄对居民消费和地产销售的提振效果。
2022年“超额储蓄”现象明显。2022年人民币存款同比大幅多增,其中住户存款贡献了绝大部分的增量,同比多增7.94万亿元。不同定义下的“超额储蓄”的规模并不一致,但无论是将理财余额纳入统计,亦或是计算居民收入与支出的同比增速差,均反映出2022年存在明显的“超额储蓄”。
超额储蓄的来源剖析:①资产价值与收入水平的不确定性增大,居民倾向于更多的储蓄;②受房地产行业风险等影响,居民部门的购房意愿有所降低,潜在的购房配置资金向储蓄转移;此外,受疫情影响,消费场景的缺失也使得2022年以来居民消费支出显著低于潜在规模。③随着2022年末防疫政策优化、地产支持力度加码、经济预期好转,债市收益率大幅上行,理财净值普遍受损,导致投资者纷纷将理财赎回至存款。
“超额储蓄”将如何转化。其一,不宜高估超额储蓄对消费的提振:①疫情管控放松后感染率将会有所上行,且很有可能出现反复,对于居民的出行消费造成一定的影响。②从海外经验来看,管控放松后一个季度的消费和GDP增速回升较为显著,但随后会趋于平缓。③预期下降导致消费信心趋弱的态势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扭转。 其二,向地产释放仍需观察预期修复:超额储蓄能否顺利向地产行业释放、刺激房地产销售,关键在于居民对于交付问题的信心改善以及对房地产财富效应的预期判断,目前政策有所支持,但房地产财富效应与房价增速仍然是一个长期制约,我们预计超额储蓄向房地产行业释放的规模有限。 其三,资本市场也是重要流动方向:居民超额储蓄在短期内无法大量进入消费、地产领域的情况下,考虑到目前金融资产在经历了调整后具备了一定的配置价值后,我们认为一部分超额储蓄后续很可能流入资本市场。
总结:2023年基本面的修复改善预计能够带动预防性储蓄的消耗。然而,存款的高增虽然提供了资金储备支持,但消费和地产的复苏还需要其他方面的保障,例如进一步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保交楼、稳民生等。因此当前不宜高估超额储蓄对居民消费和地产销售的提振效果,如果春节后消费和地产等数据恢复依然较为缓慢,“预期差”以及资本市场的增量资金可能会为债市带来一定的投资机会。
正文
近期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2022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同比多增7.94万亿元。大幅高增的存款引发了市场对于“超额储蓄”的讨论。那么,如何看待“超额储蓄”的规模?超额储蓄的来源是什么?这部分资金最终将流向何处?本文将进行分析。
2022年“超额储蓄”现象明显
2022年人民币存款同比大幅多增,其中住户存款贡献了绝大部分的增量。1月10日,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金融和社会融资数据,全年看,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相较于2021年全年住户存款新增9.9万亿元而言,同比多增7.94万亿元,贡献了人民币存款同比多增的绝大部分。
不同定义下的“超额储蓄”的规模并不一致,但不同测算方式均反映出2022年存在明显的“超额储蓄”。虽然储蓄存款出现了同比大幅多增,但是储蓄存款并不完全等同于储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低风险金融产品正取代存款成为居民财富储藏的工具,因此理论上,即便没有发生超额储蓄,其他金融资产向存款的“转移”也会导致储蓄存款高增。因此我们将储蓄存款与理财规模余额合计进行观察,从下图来看,其同比增速曲线确实较单独观察储蓄存款的同比增长曲线更为平坦,但是中枢仍然高于202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证明居民确实有“超额储蓄”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存在不保本的风险,并不能完全代替存款的作为财富“贮藏”手段,这一测算方式主要是为了排除居民财富配置结构的影响,但仍有不严谨之处)
抛开对存款规模变化的观察,我们用居民的收入、支出状况以及其相对变化情况来测量居民超额储蓄。不难看出,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居民的收入虽然有所下滑,但是消费支出下降得更为明显,储蓄率较疫情发生前明显抬升,之后随着疫情影响弱化而开始恢复。然而2022年这一差值又再度扩大,虽然不及2020年的程度,但依然反映出“超额储蓄”现象真实存在。
虽然“超额储蓄”不同的定义可能会导致对其规模的测算出现较大的分歧,但市场关注的核心问题实际上一致的,即:超额储蓄的来源是什么(这也涉及到对于“真正的”超额储蓄的判断)以及这部分资金最终将流向何处。下文将进一步分析。
超额储蓄的来源剖析
不确定性增大,实体更倾向储蓄
资产价值与收入水平的不确定性增大,居民倾向于更多的储蓄。根据央行对城镇储户的调查问卷,居民对当期收入的感受以及对未来收入的信心均有所下滑,虽然三季度有所恢复,但仍不及年初水平。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使居民倾向于增加储蓄,消费和投资(此处指的是购买金融资产)的倾向下降。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及其衍生影响也会对居民资产负债表造成冲击,加杠杆意愿的下降意味着居民虽然储蓄增加,但整体负债端和资产端会面临收缩。
消费与购房等支出受到压制
受房地产行业风险等影响,居民部门的购房意愿有所降低,潜在的购房配置资金向储蓄转移。2022年以来,居民购房加杠杆意愿一直表现较弱,由于房价增速下降,使得居民开始怀疑地产的财富效应并担忧个人资产价值缩水,于是减少了购房的行为或延缓了购房的决策。而同年7月房地产风险事件再次对居民的购房情绪形成冲击,导致居民购房行为更加谨慎并拖累实体需求。
此外,受疫情影响,消费场景的缺失也使得 2022 年以来居民消费支出显著低于潜在规模。人员流动往往直接代表着消费的强弱,全国 19 城地铁客运量与零售消费的趋势基本一致。在 2022 年疫情防控政策较为严格的时期,各地政府对人员、车辆流动的限制是约束消费的因素之一。
理财赎回资金转为存款
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地产支持力度加码、经济预期好转,债市收益率大幅上行,理财净值普遍受损,导致投资者纷纷将理财赎回至存款。2022年11月以来,债券市场迎来宽信用信号集中释放以及预期改善的多重挑战,各因素叠加驱动债市利率上行,理财产品净值下滑。而投资者行为的顺周期性放大波动,往往会放大市场波动,再度引发净值调整,继而再度激起赎回压力。理财产品大量赎回后,部分资金转为居民储蓄存款。
“超额储蓄”将如何转化
不宜高估超额储蓄对消费的提振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1月7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精准有力的货币政策,需要将当期总收入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消费和投资”,可见储蓄率变动已引起政策关注。随着稳增长等一系列政策发力,超额储蓄有望释放并转化为消费,但是我们认为对其转化的效率不宜太过乐观。
其一,疫情管控放松后感染率将会有所上行,且很有可能出现反复,对于居民的出行消费造成一定的影响。截至目前,美国在放宽防疫管控后大约有四次疫情反复,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则均出现两次疫情反复。横向来看,2022年中国与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国的疫情周期高度一致,时间间隔大致为半年。多数经济体在解除防疫管控后均经历过两轮及以上的疫情反复,虽然后续感染周期的影响整体可控,但还是存在消费场景减少的负面干扰。
其二,从海外经验来看,管控放松后一个季度的消费和GDP增速回升较为显著,但随后会趋于平缓。多数经济体在2022年一季度前后选择放开防疫管控,对应GDP同比增速在去年二季度明显好转,消费需求的回暖节奏类似,显著的抬升节点出现在管控放开后的1到2个月左右,但到达阶段性顶点后增速便会趋于平缓。
其三,预期下降导致消费信心趋弱的态势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扭转。从央行的城镇储户调查问卷来看,疫情对于居民消费信心的不利冲击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修复。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我国边际储蓄倾向一直维持在45%左右,疫情发生后上升至53%,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在2021年3月降至49%,虽然仍高于原水平,但已经是疫情爆发后的最低点。由此可以看出,即便疫情得到控制,居民也难以立刻降低储蓄意愿。假设以2020年9月作为新冠疫情阶段性得到控制的时间点来看,储蓄意愿恢复至疫情前的状态至少需要6个月的时间。
向地产释放仍需观察预期修复
超额储蓄能否顺利向地产行业释放、刺激房地产销售,关键在于居民对于交付问题的信心改善以及对房地产财富效应的预期判断。2022年出现个别房地产交付困难事件虽然涉及范围有限,但对市场整体的信心有较大的影响,当居民对房屋的交付信心没有得到提升,购房的首选仍然会局限在国企或现房,但是仅仅依靠国企或现房的存量,没有办法支撑明显的地产销售改善。此外,房价下跌、房地产的财富效应下降,房地产收益率不及融资成本,也会推迟居民买房决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收入预期和交付问题是当前地产政策的主线,包括但不限于“保交楼”专项借款逐步落地,部分城市放宽首套房利率下限等。但是房地产财富效应与房价增速仍然是一个长期制约,我们预计地产销售会出现边际的改善,但是超额储蓄向房地产行业释放的规模仍需进一步观察政策落实力度以及居民的预期修复节奏。
资本市场也是重要流动方向
居民超额储蓄在短期内无法大量进入消费、地产领域的情况下,考虑到目前金融资产在经历了调整后具备了一定的配置价值后,我们认为一部分超额储蓄后续很可能流入资本市场。随着资管产品逐步丰富和多元化,以及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理财需求增加,居民的金融资产配置意愿及成熟度明显提高。我们认为2022年资本市场最为震荡的阶段已经过去, 23年初债市迎来机构“开门红”配置行情,银行、保险机构债券净买入量明显增加, 理财赎回压力也将逐步减轻,债市已初步具备风险缓释基础,预计随着居民风险偏好修复,资本市场将迎来增量资金。
后市展望
从储蓄存款规模变化以及居民收入支出增速差等指标来看,2022年存在较为明显的“超额储蓄”现象,主要由居民预期不佳、消费场景缺失、房地产销售回落和理财产品回表所形成,2023年基本面的修复改善预计能够带动预防性储蓄的消耗。但是我们认为,存款的高增虽然提供了资金储备支持,但是消费和地产的复苏还需要其他方面的保障,例如进一步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保交楼、稳民生等。因此当前不宜高估超额储蓄对居民消费和地产销售的提振效果,如果春节后消费和地产等数据恢复依然较为缓慢,“预期差”以及资本市场的增量资金可能会为债市带来一定的投资机会。
资金面市场回顾
2023年1月16日银存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全面下行,隔夜、7天、14天、21天和1个月分别变动了-19.98bps、-14.18bps、-2.75bps、-2.23bps和-5.53bps至1.25%、1.84%、2.16%、2.22%和2.33%。国债到期收益率全面上行,1年、3年、5年、10年分别变动3.00bps、3.64bps、4.75bps和1.57bps至2.1270%、2.5552%、2.7571%和2.9167%。11月21日上证综指上涨1.01%至3,227.59,深证成指上涨1.58%至11,785.77,创业板指上涨1.86%至2,493.13。
央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3年1月16日人民银行开展779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56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当日有2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流动性净投放9330亿元。
【流动性动态监测】我们对市场流动性情况进行跟踪,观测2017年开年来至今流动性的“投与收”。增量方面,我们根据逆回购、SLF、MLF等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国库现金定存等规模计算总投放量;减量方面,我们根据2020年12月对比2016年12月M0累计增加16010.66亿元,外汇占款累计下降8117.16亿元、财政存款累计增加9868.66亿元,粗略估计通过居民取现、外占下降和税收流失的流动性,并考虑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计算每日流动性减少总量。同时,我们对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进行监控。
市场回顾及观点
可转债市场回顾
1月16日转债市场,中证转债指数收于404.48点,日上涨0.69%,可转债指数收于1718.65点,日上涨1.14%,可转债预案指数收于1474.43点,日上涨0.83%;平均转债价格134.25元,平均平价为95.66元。当日,华亚转债上市。475支上市交易可转债,除3支停牌,428支上涨,0支横盘,44支下跌。其中华亚转债(31.10%)、太极转债(5.80%)和福能转债(5.65%)领涨,海波转债(-7.22%)、盛路转债(-6.74%)和科伦转债(-4.29%)领跌。468支可转债正股,368支上涨,7支横盘,93支下跌。其中崧盛股份(13.26%)、太极股份(10.01%)和福能股份(9.96%)领涨,海波重科(-14.49%)、赛力斯(-5.63%)和大参林(-4.61%)领跌。
可转债市场周观点
上周转债市场交投情绪有所回落,转债表现明显弱于正股,或由于权益市场领涨行业转债缺乏核心标的。
上周接连公布了2022年12月金融数据、通胀数据和进出口数据,12月国内数据整体较弱,社融增速继续放缓但信贷数据表现亮眼,出口增速跌幅扩大,核心CPI开始走出向上趋势,这些都表明提前“达峰”的疫情流行期对经济负面影响前置。近期高频数据显示全国疫情“达峰”后人员流动和消费端修复弹性较大,地产销售也明显改善。此外,外资流入短期明显提速,成为开年来重要的定价力量,后续有望带动内资入场。由此,A股春季行情大概率延续,映射到转债市场,近期可继续博弈春季躁动,优选正股支撑力强、其他因素扰动弱的弹性标的。我们建议可重点围绕三条主线配置:一是宽信用经济修复下的地产产业链和金融板块;二是短期复苏势头明显和政策支持的大消费板块;三是转债市场中存在不少高端制造、新材料、信创主题标的值得进一步挖掘。
从转债本身来看,此轮市场反弹,转债估值也触底反弹,股性估值已经回升至20%以上。但转债总体表现仍旧明显弱于正股市场,主要还是结构性因素导致,本轮市场上涨主要由核心资产推动,但转债市场缺乏足够的映射,且映射的标的中不少溢价率绝对值较高,转债效率也不足,双重原因导致转债市场总体效率偏低。我们预计这一趋势仍会延续,但随着市场上涨相对低价标的可能会获得后入场资金的青睐,转债可能会有一定跟涨,价格策略仍处于可交易区间,弹性策略则在于择券。中期维度仍需要与当前预期相匹配的基本面印证,春节后可能更需要关注这一因素。
高弹性组合建议重点关注宙邦转债、回天转债、宏图转债、博汇转债、伯特转债、福22转债、起帆转债、美联转债、南航转债、龙净转债。
稳健弹性组合建议关注敖东转债、赛轮转债、小熊转债、科伦转债、旗滨转债、奕瑞转债、苏银转债、欧22转债、禾丰转债、东材转债。
风险因素
市场流动性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增速不如预期,无风险利率大幅波动,正股股价超预期波动。
股票市场
转债市场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