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慈溪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慈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9月29日
慈溪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慈溪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文化强市、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阶段。根据《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主要成绩
“十二五”时期,我市围绕建设省内一流文化强市的目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文化软实力有效提升,实现了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初步跨越。
1.先进文化引领作用明显增强。一是理论武装工作扎实有效。加强规范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和党员集中轮训,基层党校累计培训党员超过25万人次;连续举办五届全市“微型党课”大赛,选派代表获两届全省一等奖、三届宁波市一等奖(或特等奖)。二是市民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实施市民素质提升五年专项行动计划,成功创建成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打造“慈文化”品牌;围绕“筑道德高地、聚文明力量”,选树身边先进典型,当选宁波道德模范5名、宁波好人28名、浙江好人4名、中国好人榜好人6名;建成并启用市级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注册志愿者近3.6万人,成立志愿服务队898支,村级志愿服务站实现全覆盖。三是城市文明水平逐年提高。稳步推进各级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建成全国文明单位(镇、村)3个,获评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浙江省文明市、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2.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城乡设施更趋完善。大型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市体育馆正式投用,慈溪大剧院、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科博中心项目基本建成;村落文化资源整合实绩突出,建成文化礼堂102家,获2013年度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创建工作先进县(市、区),崇寿镇傅家路村获宁波市首届“十佳农村文化礼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完成全民健身路径安装或更新300条,新增各类室外球场122片,登山健身步道建设实现零的突破,总里程数达62.5公里,其中方家河头、栲栳山步道被认定为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5平方米。二是活动内容更趋丰富。实施政府文化惠民工程,累计送综合性文艺演出500余场、戏曲5000余场、电影2万余场;定期举办慈溪市艺术节、慈溪市运动会、越窑青瓷文化节,实现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品牌化。三是服务机制有效突破。建成市公共文化服务网,形成双向选择的文化产品配送机制,2013年创建成为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工作取得根本性突破,委托第三方管理的“慈溪模式”属省内首创;首次尝试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免费为青少年提供公益体育项目培训。
3.文学艺术创作实力明显增强。一是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全家总动员》获全国影展铜质收藏奖,小品《文件夹》荣获全国“群星奖”,入选入展全国美术、摄影、书法篆刻展作品9件。二是文学艺术人才队伍实力增强。入选宁波市文化创新团队2个,获评宁波市级各类荣誉称号13人,获“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称号28人,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达71人次。三是文艺活动品牌影响扩大。“月季花奖”评比在宁波市内形成较大影响力,《人民文学》、《十月》双年奖辐射力不断增强,陈之佛艺术馆已成为艺术交流、研讨展示的平台,在普及公众美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地域文化影响力明显增强。认真贯彻落实文物工作方针,健全文物保护工作机制,形成文物保护工作合力,扎实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编辑出版了普查成果集《最后的记忆》。启动上林湖越窑遗址申遗, 2012年上林湖越窑遗址再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先后出版《甬上风物·慈溪卷》和《宁波非遗大观·慈溪卷》;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位一体”传承模式,新增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项、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戏曲)之乡1家,青瓷瓯乐频频亮相世界舞台,加深了对外文化交流。
5.新闻媒体传播力明显增强。一是主题宣传深入推进。五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力度的重大主题报道,深入挖掘总结新时期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树立了全国劳模钱海军等一批先进典型。二是舆论引导正确有力。开通“民e通”等新闻平台,开设“慈溪发布”等官方微信公众号,开通中国文明网慈溪联盟网站。三是主流媒体稳步发展。以广电体制改革为引领,广播制作播出实现数字化改造,广播电视传输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成了城乡一体、全程双向、省内领先的数字电视网络;慈溪日报连续五年荣获“中国品牌媒体百强县(地)市区域报品牌十强”称号,连续两年荣获“金长城传媒奖”。
6.文化产业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一是综合实力得到提升。自2013年起,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三年占GDP比重突破5%,主要发展指标和综合实力居宁波大市前列,成功获评浙江省文化产业十强县(市、区),基本建立起与现代化中等城市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体系。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视动漫、文化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起步有力,古旧家具(古玩)收藏交易、越窑青瓷等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等特色地域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报纸、广播电视传媒业发展迅速,慈溪日报报业经营收入突破5000万元,五年累计实现经营收入2.67亿元,慈溪广电年经营收入超过1.5亿元。三是集聚效益日渐明显。培育重点文化产业,建成或启动建设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智巢·慈溪文化创意园获得2015年宁波十大文化创新空间称号,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于2015年底开建。
(二)发展环境
今后五年将是慈溪深化改革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文化强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阶段。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文化兴盛为支撑,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为条件,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城市和区域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中央、省、宁波市关于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慈溪“十三五”期间文化发展方向、任务、路径,发挥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夺取慈溪现代化建设新胜利,实现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新跨越,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文化引领、育人、惠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在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推进各项事业可持续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市民获得感,迫切需要查补文化短板,健全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化素质,努力提升城市人文影响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推进“二次创业”,努力实现“二次腾飞”,必须主动适应文化与经济、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紧扣转型发展主题,加速创新驱动,大力培育和发展文体产业、文化经济。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慈溪、平安慈溪和信用慈溪,必须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疏导矛盾、营造良好氛围的积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种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交锋,迫切需要以新技术、新媒介传播先进文化,加强文化传播载体、网络和能力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软实力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处地位越来越重要,迫切需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加强地域文化积累和文化特质塑造,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文化竞争软实力。
同时,我市文化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乡文化发展不够平衡;文化消费市场亟需完善,文体产品供给尚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文体产业发展核心要素不足,成为支柱性产业尚存差距,产业政策体系和组织保障亟待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培养、精品创作、品牌培育、推广传播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针对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注重文化创新,为拓展文化发展新局面,凝结文化发展新成果,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宁波市委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市委对“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具体部署,坚持实践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改革推动、民生联动发展要求,以建设文化强市、打造人文慈溪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实现文化价值引领、公共文体服务、文体产业规模、区域文化影响等领域全面提升和全面跨越,为我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始终保持全国县级市前列,建设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文化的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立足于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扎根群众和服务群众,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文化和享受文化,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
——坚持协调发展。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加快文化与互联网、金融、科技、旅游、健康等行业的融合,重视发挥文化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推动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化供给侧改革,在体制机制上求新、求变、求突破,推动文化观念理念、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创新,为文化发展搭载新引擎,注入新活力。
——坚持社会共建。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扩大市场参与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响应市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形成政府规划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全面进入的文化发展新格局,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全面繁荣发展,提升文化发展整体水平。
——坚持突出特色。坚持立足共性与彰显个性有机结合,重点强化地域文化积累,通过保护、传承、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提炼、培育、塑造城市文化特质,加快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建设和城市精神塑造,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文化符号。
(三)总体目标
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建成文化底蕴深厚、区域特色明显、体制机制灵活的文化高地,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全面跨越,力争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努力进入长三角区域同类文化强市第一梯队。
具体目标:
——文化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开展,主流思想阵地不断壮大,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市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培育宁波市级以上各类道德典型30人以上、省级以上文明单位14个以上,力争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强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合一”服务模式,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增强市民身体素质,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20年,省级文化强镇比例达65%,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53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2平方米。
——文艺创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倡导文化创造精神,鼓励文艺原创作品,培养和扶持创新团队,优化创作环境,发展文艺精品,打造文艺品牌活动,推动文学、美术、书法等10大艺术门类创作全面繁荣。到2020年,力争10件以上作品获全国常设综合性文艺奖项,3件以上作品获省级以上“五个一工程”奖。
——城市品位形象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实施地域文化研究工程和文化特质塑造计划,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市民对城市形象的认同,构建文化交流网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媒体传播能力进一步提升。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完善传播阵地网络,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大力促进广播影视报纸数字化、网络化,强化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提高网络舆情研判管控能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到2020年,全媒体覆盖人群达50万人次以上,数字高清频道增至40个。
——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内容产业、新兴产业比重,增强特色产业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经济地位更加突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
专栏1:全市“十三五”期间文化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 标
单位
2015年
2020年
文化事业
省文化强镇比例
%
55
65
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平方米/人
0.49
0.53
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
册/人
1.5
2
新增宁波市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
个
4
8
文化体育产业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
7
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
明显高于
同期经济
增长速度
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园区、基地
个
1
2
宁波市级以上特色产业园区、基地
个
2
3
体育
事业
公共体育用地
平方米/人
1.75
2
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
%
35
50
登山健身步道
公里
62.5
>100
镇(街道)国民体质监测站覆盖率
%
80
100
慈溪市全民健身中心
座
—
1
三、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按照国家、省、宁波市“十三五”文化发展纲要的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结合我市文化发展实际,努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一)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巩固壮大主流思想阵地,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加强“慈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升人的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1.大力开展理论武装工作。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国梦”教育,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为全社会开展“二次创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坚持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市委党校和基层党校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慈溪论坛”、“三北讲坛”、“名家论坛”、“党员集中轮训”、“微型党课”等载体的作用,加强各级党员教育和理论普及阵地建设。以市、镇(街道)和部门讲师团建设为重点,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的宣讲队伍。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阵地,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及路牌、候车亭、LED电子屏等宣传阵地作用,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住党员干部、企业主、流动人口及未成年人等四类重点人群,在三北讲堂、市民学校、道德讲堂等阵地及相关网站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全民知晓率90%以上。
2.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传承弘扬“慈孝、包容、勤奋、诚信”的市民共同价值观,充分激发“敢闯、敢试、敢拼、敢为人先”的城市文化基因。制定实施《慈溪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实施意见》,通过各种形式,持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市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积极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做大做优以慈孝、慈善、慈爱为内涵的“慈文化”品牌,成立“慈文化”研究会,并从慈孝典型挖掘培树、“慈文化”实践基地打造、“慈文化”优秀作品创作、“慈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市民的慈孝、慈善、慈爱意识,实现镇镇有基地、村村有典型、月月有活动。深入推进“信用慈溪”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司法公信力以及行业、部门和地方信用建设,营造倡导诚信的社会环境,形成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
3.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制定实施《慈溪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意见》,广泛开展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公共秩序。培育和孵化一批德育、美育平台,利用道德讲堂等载体,加强道德宣讲活动,在全市培育浓厚的社会道德正气。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网络,着力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夯实志愿服务基础,基层志愿组织达到全覆盖,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市建成区常住人口的比例大于10%;探索志愿服务电子化管理机制,提升志愿服务综合水平。打造“好人品牌”,形成全社会向真、向善、向美的社会良好风尚。
4.大力推进城乡文明创建。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组织开展“文明慈溪”系列行动,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和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大城市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以城带乡、共建文明的良好格局。力争创建成功一批全国和省级文明单位(村、镇)。
专栏2:城乡文明推进重点项目
1.重要创建项目——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村镇或全国文明单位1个以上;浙江省文明村(社区)6个、浙江省文明镇(街道)2个、浙江省文明单位5个以上。
2.素养提升工程——“慈文化”品牌;“好人品牌”,力争培育中国好人榜好人2人以上,浙江好人5人以上,宁波好人20人以上;浙江道德模范1人以上,宁波道德模范2人以上。
3.文明慈溪系列活动——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出行、文明观演观赛、文明网络、文明上网。
(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努力突破体制障碍,盘活文化资源,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探索文化消费试点,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1.强化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进一步发挥现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陈之佛艺术馆等设施的作用,加快大剧院、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科博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创新完善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完善基层文体设施布局,实现量质齐升;整合现有资源,抓紧建设以“文化礼堂”为代表的村(社区)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注重“建、管、用、育”一体化,充分发挥“红色殿堂、精神家园”的作用。通过新建、改建等方式,逐步增加能体现城市文化特质的主题文化公园、广场数量。启动智慧文化和数字媒体建设,推动线下和线上平台有机融合,不断拓展服务网络和交流平台。以各类创建为抓手,深入推进文化阵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新增宁波市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4个。
2.强化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完善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运作,优化市场运行的文化服务配送模式,确保每年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继续办好慈溪市艺术节,进一步提升品牌内涵;引导大众文化从单纯的娱乐型向智能型、创意型转变,做深做强一批文化活动重点品牌。鼓励支持各地举办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艺术节及传统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地区、部门、企业之间的“文化走亲”活动,普遍实行文化“结对联姻”,形成浓郁的城乡文化氛围。提升本土文化人才创作水平,加强与外地高层次专业文体团队的合作,提高本土原创作品数量和质量,有效丰富文化服务内容。
3.强化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互动机制,大力发展各类文化艺术协会、业余文体团队,加强对协会及业余文体团队的指导,搭建群众文化交流平台,培养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激发群众文化自觉。设置一批纳入制度化管理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项目,注重活动的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和可持续性,努力形成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长效机制。创新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采购模式,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数量,建立健全供需信息交互、服务全程跟踪、满意度测评的管理流程,逐步实现产品结构按需调配、服务配送透明规范、服务评价客观公正的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新机制。
专栏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1.大型文化设施项目——规划启动慈溪市美术馆
2.镇级综合文化中心——规划启动观海卫镇综合文化中心等镇级文化中心建设
3.文化礼堂——新增80家以上,覆盖全市60%以上行政村。
4.智慧文化建设——启动数字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公共体育服务APP系统建设。
5.政府文化惠民工程——引进高水准文艺演出150场以上,讲座、展览100场;每年送演出下乡100场,送戏剧下乡800场,送电影下乡4000场,送书下乡2万册。
6.文化活动重点品牌——艺术节、四百文化惠民工程、三北讲坛、慈图展览、全民读书月、青年歌手大奖赛等。
(三)繁荣文学艺术创作
切实加强对文艺创作的宏观管理,建立健全政府扶持文艺创作的长效机制,鼓励原创、培养团队、积极创新,生产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地方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1.营造繁荣向上、关注个性的创作环境。研究制定文艺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增强文艺事业发展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设立文化精品工程专项经费,完善激励机制,对国内国际重大艺术赛事获奖予以表彰奖励。进一步创新艺术生产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一整套高效的文艺作品创作机制和重点赛事备战机制,定期召开创作年会,对重点创作项目实行跟踪扶持,对重大创作题材实行签约制,整合资源、拓展渠道,探索重大文艺创作、重大题材策划以及活动项目的政府采购制度,不断提高精品创作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促进文艺精品创作持续发展。
2.培育阵容强大、重点突出的创作群体。建成以市文联及市级相关部门为中心,各镇(街道)文联分会、各艺术社团为基础的文艺创作体系,扶持和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培育更多德艺双馨、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和名家大师。加强文艺阵地载体建设,培育壮大一支慈溪文艺事业的“地方军”,办好“一馆一刊六奖项”。加大新人培养力度,通过举办青年研讨会、合作办班、外派进修、名家点评等形式,提高创作水平。充分发挥专家智囊作用,探索建立专家库,设立文艺家工作室,着眼培养省内乃至国内有影响的文艺工作者。
3.创作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精品。研究制定文化精品创作生产规划,抓好宁波、慈溪两级文艺精品创作三年行动计划,精心规划部署一批重点创作、重大题材作品的创作生产。立足慈溪地域特色题材,扶持青瓷瓯乐艺术团发展,深化青瓷瓯乐创作研究。注重大众文化产品创作,产出一批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群众文化产品,特别是适合农村群众观看的音乐、歌舞、戏剧小品、民俗表演、民间视觉艺术作品。每两年推出一套慈溪文艺丛书,举办一场原创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展演。不断增强专业艺术协会的创作演出(展览)能力,促进各艺术门类创作全面繁荣。
专栏4: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重点项目
1.实施慈溪市文艺精品创作三年行动计划
(1)文学艺术创作——每年度2至3部(篇)重点文学作品创作和出版,力争在省、全国“五个一”工程、“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取得突破;创作5部(50集)电影(电视、动漫),重点打造1部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影视精品或广播剧;
(2)视觉艺术创作——重大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作品创作,力争在国内国际美展、书展、影展获奖;重点培养中青年书法、美术创作人才;重点打造1-2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纪录片;
(3)舞台艺术创作——打造3至5台(部)省内有影响的舞台艺术精品,其中2-3部瓯乐艺术精品,并进入全国院线巡演,力争有2至3台(部)作品获省级以上重要奖项。
2.一馆一刊六奖项——陈之佛艺术馆;《浙东》文艺季刊;举办《人民文学》双年奖、“袁可嘉诗歌奖”、华语网络文化双年奖、“陈之佛奖”全国工笔画大赛、“虞世南奖”全国书法大赛、优秀文艺作品“月季花奖”。
3.文艺作品力争获全国常设综合性奖项10件以上。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品牌,彰显地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提高城市知名度和辐射力。
1.深化文物保护利用。贯彻“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全力做好上林湖越窑遗址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产点申遗工作。启动上林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开展遗址保护、考古发掘、学术研究、环境整治、宣传展示等各项工作和专项管理办法制订,争取基本建成考古遗址公园。分级落实文化遗产保护职责,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网络,增加文物保护单位总量,完善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基本完成市级文保单位的四有档案编制;加大对各类文保单位的保护力度,编制3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和2处省级文保单位的保护规划,实施6处文保单位、文保点的保护维修,基本完成潮塘江元代沉船的科技保护;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推动文物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深化童家岙遗址、徐福东渡地、陈之佛艺术馆、浒山古城门、鸣鹤古镇、方家河头古村等历史文化遗迹、古建筑和古镇古村保护开发,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历史建筑普查确认和保护图则编制。
2.提高博物馆发展水平。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向公众开放,继续深化馆际交流、精品展览、精品文物征集等多种形式,提升博物馆收藏、展示、宣教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民办博物馆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探索建设以海塘、盐业、棉花等为专题,具有本地特色的行业博物馆。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做好普查成果的转化和出版工作。
3.深化非遗保护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展示、宣传推广、合理利用、政策制度等五大体系。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工程,统筹建设四大数据库,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群。建立慈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办好“中国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开展“非遗四进”行动,组织示范性博览会,培植一批中小学传承点。
专栏5:文化遗产保护八大重点项目
1.上林湖越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规划建设上林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3.国保、省保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国家级文保单位:虞氏旧宅、锦堂学校旧址、浙东区党委旧址;省级文保单位:双河堰、童家岙遗址
4.文保单位、文保点维修——锦堂学校旧址、徐氏旧宅、新五房、万顺酱园、运河桥、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旧址
5.潮塘江沉船加固保护和修复
6.民间博物馆建设
7.建立慈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
8.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争取有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级代表作名录
(五)开展文化理论研究
抓好四大地域文化的系统整理和展示研究,做好文化遗存、文化艺术名人、文化展示点和各种文化品牌的挖掘梳理和评比推介,重点推出一批具有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彰显城市文化个性和特色。
1.培育文化研究机构群体。加大对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扶持一批文化研究机构和文化研究群体。充分发挥文化研究机构和群体的专业优势,大力实施“社科普及工程”,培育和发展一批大众文化讲坛,普及地方特色文化。
2.深化地域文化挖掘传播。推进“慈孝、移民、围垦、青瓷”四大地域文化与文化产业互动融合,鼓励有关部门或企业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紧密合作,深入系统地发掘、搜集和整理地域文化特质,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利用新媒体集中发布地域文化宣传片,突出对鸣鹤古镇等地域文化名片的包装和推介,强化地域文化的传播力。利用上林湖越窑遗址厚重的文化沉淀,结合越窑青瓷产品推广和青瓷瓯乐表演,展示慈溪历史文脉,加深地域文化与相关文化的互动融合,努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新渠道。
3.大力实施文化研究工程。深入开展慈溪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慈溪当代发展研究、慈溪名人研究、慈溪历史文献整理等“四大板块”的文化研究。编写慈溪发展史略,连贯系统地反映慈溪经济社会发展脉络,确定20-30个子课题,分类呈现慈溪历史文化。深入总结慈溪经验,科学解读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系统研究慈溪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对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慈溪籍名人生平、思想、业绩等进行系统研究,撰写出版名人传记;将当代慈溪籍院士、文艺大家等知名人士,以传略形式合集,整体呈现杰出人才群像。收集、整理慈溪籍历史文化名人著作,形成总目录,对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献进行整理出版;支持出版慈溪籍大家文集,提升地方学术高度。加强文化研究成果编撰工作。推进新一轮志书的编修工作。
专栏6:文化研究和城市文化品牌建设重点工程
1.文化研究工程——慈溪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慈溪当代发展研究、慈溪名人研究、慈溪历史文献整理四大板块,分别形成系列丛书。
2.四大地域文化挖掘——推动“慈孝、移民、围垦、青瓷”四大地域文化与城市建筑、重大载体的有机结合,加强建筑项目前期规划,探索嵌入各类文化因子。
(六)加快体育事业发展
以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全民健康为根本目标,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夯实竞技体育基础,加快体育事业与产业融合,促进“健康慈溪”建设。
1.继续优化体育设施功能布局。抓好市、镇两级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启动“一中心、一系统、两步道”为主要内容的大型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更新健身路径60条,加强日常维护,确保完好率;做好篮球场、门球场、笼式足球场、拆装式游泳池等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深化体育场馆开放,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向镇(街道)延伸,提升对外开放工作内涵和服务品质。探索机关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性体育场馆低价惠民政府补助机制。
2.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以全民健身日为契机,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性群众体育活动,计划引进高水平体育赛事30场。推广体育健身项目,开展面向村(社区)的健身指导、培训。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每年暑期举办游泳、足球、篮球、羽毛球等项目的青少年公益性培训。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功能,探索引入社会化运转模式开展体质监测和健康干预,镇(街道)监测站实现全覆盖,3-69周岁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
3.积极培育扩展体育社团功能。加强体育协会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指导市级体育协会向实体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拓展体育协会服务功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新增市级体育协会2-3个。市级各协会以举办赛事和推广培训相结合,尝试以政府、协会共同出资方式开展免费培训。切实加强体总各镇级分会对所属体育社团组织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形成群众自发组织、自主活动、自我管理的机制。依托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体育志愿服务支队,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培训和管理,拓展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向基层延伸。发挥社区体育俱乐部、村级体育俱乐部作用,以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为载体,使之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推动力量。
4.着力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继续保持紧密的“体教结合”模式,完善以市少体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的竞技训练体制机制,夯实竞技体育基础。不断整合、优化业余体育训练网络布局,加强业训教练员队伍建设。重点推进竞技体育队伍建设,坚持本地发掘与引进培养相结合,努力拓宽选材面,抓好后备人才输送、梯队和基地建设。巩固传统优势项目,提高薄弱项目整体水平,争取在更多新项目上取得突破,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专栏7:体育事业发展重点项目
大型
体育
设施
项目
1.一中心——慈溪市全民健身中心:拟建于森林公园或教场山公园北部片区。
2.一系统——自行车慢行系统:沿新城河、潮塘江两岸,建成东西直连,南北互通的自行车慢行系统20公里。
3.两步道——健身步道:以栲栳山、方家河头国家级登山步道为主线,依托南部山区建设南部山区体育休闲健身带,新建市级登山健身步道1-2条、城区内新建城市健身步道1-2条。
各类创
建指标
体育现代化镇1-2个;省级体育小康村评估或达到评估标准100%;省级全民健身中心1个;省镇级全民健身中心1-2个 ;省级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1个。
品牌
活动
全民健身月活动、公益体育项目培训、慈溪市第十五届运动会;引进1-2项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
竞技
体育
向宁波市级训练单位输送运动员100名;宁波市第十八届运动会团体总分前三名。
(七)加快新闻传媒事业发展
发挥传统主流媒体作用,鼓励引导新兴媒体发展壮大,推动新老媒体深度融合,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完善新闻发布工作机制,形成强辐射、立体化的现代传播体系。
1.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主要任务,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充分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核心作用,注重激发新兴媒体多形态、多角度引导舆论的特色和优势,构建起目标一致、功能互补、形态各异、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持续推进新闻中心实体建设,完善新闻中心的要素聚合和平台建设,发挥好重大新闻策划、新闻发布平台搭建、突发事件舆论处置及指导、新闻业务培训等四大功能。改进完善新闻发布工作机制,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培养一支40人左右的优秀新闻发言人队伍,着力构建由新闻发言人为主,网络发言人、政务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主编等参与的全方位的新闻信息发布工作体系。实施网上正面宣传创新计划,充分发挥以“慈溪发布”为引领的政务发布矩阵、慈溪新闻网、慈溪新闻等网络平台的作用,把提升网上正面宣传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研判、应对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应急机制,分类制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报道预案。
2.强化主流媒体建设。支持慈溪日报社拓宽发展领域,扩大发行量与覆盖人群,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全媒体报业链。深化广电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有线电视“三网融合”和数字电视频道高清化发展,加强广电技术装备的升级改造,提高数字节目的制播、传输和覆盖能力,实现全数字电视传输和无线传输;完善全市应急广播和广播电视应急直播体系,将广电网络打造成集新闻宣传、民生服务、应急预警为一体,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全数字化网络。支持慈溪新闻网做大做强,积极抢占新兴舆论阵地。鼓励传统媒体改革,按照新闻规律,结合新兴媒体传播特点进行流程再造,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次传播的格局;推进新闻宣传内容、形式、载体、手段和方法创新,不断优化版面、栏目、时段、节目设置,创建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品牌栏目、节目,增强报纸、广播电视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3.推动新老媒体融合。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发展趋势,树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一报一网、一端两微”平台建设,重点推进慈溪新闻APP客户端建设,加速传统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以现有的有线数字电视和移动多媒体为基础,积极探索广播电视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互动,充分利用广电网络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新媒体、新业态,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制作适合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
专栏8:新闻传媒发展重点项目
1.慈溪日报年发行量4.5万份,全媒体覆盖人群达50万人次
2.数字电视高清频道增加至40个
3.“一报一网、一端两微”平台建设——“慈报生活惠”、“慈报车友会”、“慈报金融汇”、“慈报家居荟”、“慈溪日报小记者”、“慈溪收藏”等微信公众平台
4.用户数据库建设
5.三大培训工程:领导干部媒体素养工程、新闻(网络)发言人实务培训工程、党政一把手新闻媒介素养培训工程
(八)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
围绕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强化保障机制,壮大市场主体,扩大总量规模,丰富文化市场产品供给,改善居民文化消费环境,全面提升我市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实现跨越式发展。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制定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扶持政策,加大对优质项目的前期扶持力度,加快金融、信息、人才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结合“上林创意先锋”,创新文创人才评估序列,探索组建产业投资基金、中小文化企业信贷风险池,进一步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借助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文化用品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转型升级、品牌提升;创新文化消费激励措施,鼓励文化娱乐、休闲健康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的文化消费产品;成立产业发展行业协会,引导产业规范有序和繁荣发展。大力发展现代信息传媒业,支持慈溪日报通过资本运作、多元经营等手段,实现由“报业经营”向“经营报业”顺利转变;加快发展数字电视网络产业,积极发展广播电视延伸产业,形成多种产业经营格局。扶持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古玩收藏、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等特色、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加快青瓷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青瓷产业规模,打造国内知名的青瓷产品品牌。
2.完善产业功能布局。着眼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在现有业态基础上,结合各级特色小镇创建,整合打造“东西南北中”五大文化产业功能区块。一是东部文化休闲运动功能区。利用伏龙山滑翔伞、达蓬山运动休闲和掌起地中海垂钓等运动休闲基地和方家河头国家级登山步道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户外拓展和青少年运动基地建设,谋划运动户外小镇培育和创建。做大做响山下村、方家河头等历史文化村落品牌,做深做透徐福东渡、虞洽卿等人文遗产遗迹文章,开发利用徐福红木博物馆、虞氏旧宅、民国风情街等一批文化景点,打造省内一流、辐射长三角的国家级文化休闲运动基地。二是南部青瓷文化旅游功能区。以南部沿山精品线匡堰段为主轴,以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上林湖越窑遗址、鸣鹤古镇、寿鹤青瓷文化创意园、栲栳山健身步道为核心,突出休闲旅游、青瓷创意、观光农业、文化遗址保护和展示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培育文脉深厚、业态多样、功能丰富的青瓷乐活小镇,努力打造面向长三角的精品生态体验产业经济带。三是西部工艺美术品功能区。进一步提升周巷古玩收藏交易、古旧家具生产和长河草编工艺品产业优势,做强设计、生产、出口环节,集成交易、拍卖、展示、服务、鉴赏等多种功能,规划发展相关创意产业园,推进古香艺宝小镇创建和草帽小镇培育,建成服务宁波、面向全国的工艺美术品交易中心。四是北部海塘风情文化功能区。以中横线和北部沿海现代农业精品线为主轴,利用海塘滩涂、农业园区、郑徐水库等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以果蔬文化、风景观光、采摘种植、科技创意、产业衍生品开发设计为主的“文化+农业”新型体验经济产业,打造新慈湖旅游度假区,形成极具滨海风情的运动休闲、旅游观光体验区。五是中部城市文创消费功能区。以环杭州湾创新中心为基点,加速与沪、杭、深等创新平台对接,依托“一院四馆三中心”、商务楼宇区和周边空闲厂房群,集中发展创意设计、休闲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与信息、软件服务等多种消费业态,打造文化消费新平台。以智巢文化创意园、猪八戒国际创意城为龙头,积极培育民间资本建设运营文化创意产业园,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化发展,为工业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3.加速产业融合发展。以“互联网+”为契机,加速线上线下文化交流和产业融合。组织、参与、策划一批规格高、影响力大、专业化程度强的文化交流、展览、演出、招商、节庆等活动;通过创意设计、技术革新、量化生产,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手段,助推文化与旅游、休闲、农业、制造的跨界融合;加速非遗产业化进程,提升产品附加值;着力做好文化出口文章,培育一批新兴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互动融合,探索以“新兴技术+先进文化”的数字文化产业基地。以各级特色小镇创建为抓手,深化特色文化产业“一镇一品”工程,挖掘具有代表性和高度成长空间、适宜产业化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
4.加快培育体育产业。立足发展大健康产业,尝试体育与医疗、体育与养老等多部门、多领域的深度合作,拓展健康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和衍生服务,发展中介、培训、用品制造、场馆经营、会展传媒、休闲运动等重点产业,培育一批能自主创新、有竞争实力的体育企业,扩大体育服务业、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彩票业的规模。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或优先承接政府购买的体育公共服务、公益性体育赛事活动。优化空间布局,打造休闲旅游、体育健身、健康养生三大体育特色板块;打造2-3个辐射长三角、省内知名的运动旅游休闲健身基地。鼓励民营资本利用闲置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农村闲置房等存量资源兴办体育产业,鼓励多重资本进入体育产业、参与重大体育项目建设,重点支持设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园区和平台建设。
5.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企业自主和媒体监督的新兴文化市场监管模式。转变政府职能,突出事中事后监管,注重部门与社会力量大联动,形成一体化、无缝式监管格局。加快高新技术装备的配备和应用,不断提升监管效率和执法水平。加强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版权保护机制。严厉打击文化市场领域各类违法经营行为,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全面净化市场环境,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专栏9:文体产业四园五区重点项目
重点园区项目
1.鸣鹤古镇保护开发提升项目
2.智巢慈溪文化创意园
3.慈溪国际文化产业开发开放试验区(猪八戒国际创意城)
4.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
重点文化体育产业功能区
1.东部文化休闲运动功能区
2.南部青瓷文化旅游功能区
3.西部工艺美术品功能区
4.北部海塘风情文化功能区
5.中部城市文创消费功能区
(九)强化文化人才支撑
优化人文人才发展环境,以建设体现省内一流水平的文化领军人才、专业人才、专业后备人才队伍和农村实用文化人才队伍为目标,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得其所。
1.加大中高端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快建设“研发、孵化、产业化”三位一体的“上林英才”链式平台,推进各类创新孵化园区建设,积极打造特色众创空间。推进“五个一批”人才培养,支持文化创新团队、文艺家协会、文艺家工作室等建设。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依托周边大中城市的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建设人才库,尤其是借助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和陈之佛文创学院建设,深化与高校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平台对接,拓展文创人才培养新渠道;依托环杭州湾创新中心创意产业新高地和龙头企业建设产业人才实训基地;针对文化行业实际,分层次、有计划地引进文学艺术、文化创意人才、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尤其注重培育和引进创新型文化“领军”人物和文化创新团队;建立实行“一事一议”制度的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探索和形成人才集聚的长效机制,提高与长三角区域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共享度。大力宣传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及其成果,为“优选人、留住人、用好人”创设良好发展环境。到2020年,全市文化专业从业人员接受市级以上培训达到100%,中高级职称人数比例逐年增加。
2.强化宣传文化系统专业管理力量。落实中宣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意见,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队伍梯队建设,进一步配齐配强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组织管理工作力量。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专、能力强的专职文化站长队伍,并落实相应待遇;建立完善村(社区)文化专管员制度,全市村(社区)专管员配备实现100%。积极培养新闻采编骨干人才,引进和培养策划、经营、管理人才,建设一支多层次、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年轻化的新闻专业人才队伍。加大网络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网上舆论工作责任体系,配强全市网络管理力量。
3.壮大全市业余文化艺术骨干队伍。建立健全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基层文体骨干人才库,采用集中培训和分片培训相结合,推进基层文化人才梯队建设;巩固和拓展民间业余文体队伍,开展业余文体队伍等级评比;动员有文艺专长的人员成为文化志愿者,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探索推行文化礼堂宣讲员、管理员、志愿服务员、文明督导员、文化普查员和舆情信息员等“六大员”驻堂制度。
专栏10: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十大计划
1.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培育理论、新闻、文艺、经营管理等领域名家,形成一批在行业、学科领域较有影响的优秀人才,建立完善优秀人才评优奖励制度;
2.基层公共文体服务队伍素质提升计划——每年组织综合文化站干部和村(社区)文化管理员、文艺骨干进行全员培训;
3.重点文化创新团队遴选计划——每年引进培育一定数量的创业创新文化人才,打造省级文化创新团队1-2个、宁波市级2-3个、市级5-6个;
4.社科讲师团建设计划——选拔推荐优秀社科人才组建讲师团;
5.青年文艺创作群体培育计划——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间文艺和影视等艺术门类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具有全省、全国性影响的青年文艺创作群体和个人;
6.新闻发言人培养计划——培养40人左右的发言人队伍;
7.新闻采编骨干培养计划——实施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选育工程;
8.网络管理员队伍建设计划;
9.上林创意先锋计划;
10.文体志愿者队伍建设计划。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文化建设组织保障
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政治责任,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探索将文化发展指数(CDI)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并做好考核体系的前期设计准备。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管理服务、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负责重大事项协调、重大活动部署和各类资源整合利用,完善文化宣传引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建立文化建设责任落实机制,层层分解“十三五”期间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确保每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文化建设经费保障
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多重资本参与文化建设,人均文化支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镇(街道)两级财政统一设立文化发展资金,并逐步扩大资金规模,重点保障对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改革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探索建立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绩效评估机制,通过公开招标、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设立市级文体产业基金,推进金融创新,探索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三)完善文化政策体系保障
贯彻落实国家、省、宁波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建立切实可行的配套落实措施,完善扶持鼓励政策,形成文化建设与发展保障体系。严格执行国家对文化事业捐赠实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对宣传文化事业捐赠。制定和完善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将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优质企业、项目、品牌和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点对象,灵活使用多种措施,激发政策杠杆效应。建立健全对文艺家工作室、文学艺术创作、民办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项目、传承基地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化实体。
专栏11:支持文化发展的主要经济政策
1.鼓励对宣传文化事业捐赠的经济政策。
2.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3.支持文化单位改革的政策。
4.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体育事业的相关政策
(四)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保障
鼓励支持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出台政策措施,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激发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引导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进一步深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推进文化艺术管理体制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起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努力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文化工作激励机制,继续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为载体,不断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文化工作新格局,增强文化工作的协同力,形成人人支持文化建设、人人参与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办、政协办,市人武部,市法院、检察院,
各人民团体,慈溪民盟、慈溪民建、慈溪致公党、慈溪九三。
慈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9月2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