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展建议

2024-12-21 22:21:47 财经资讯 佳应

银行发展建议

关 键 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4)01-0034-02 一、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河北省于2009年10月启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年计划工程, 制定了组建76家村镇银行的规划。2013年上半年, 河北省银监局针对目前存在的发达地区组建快、欠发达地区组建慢的实际状况制定了村镇银行发展规划,本着“发达县(市)与欠发达县(市)挂钩,欠发达县(市)优先组建;金融服务相对滞后的县(市)优先组建”的原则,合理设置村镇银行布局。2008年, 河北仅有张家口信达村镇银行一家开业,2012年底增至23家,截至2013年6月末,河北省村镇银行已开业27家(见表1),批准筹建5家,银监会备案核准23家;此外有3家主发起行向银监会递交在河北省批量发起设立11家村镇银行的申请,还有几家主发起行正在河北省选择设立地点。计划至2013年底,力争实现河北省村镇银行开业50家。此外,河北银监局还积极督促已开业村镇银行机构下延, 全省已开业村镇银行的分支机构已由2012年底的2个增至2013年底的11个,净增9个。 近年来,河北省村镇银行数量不断增加,业务规模也不断扩大,资产负债规模稳定增长(见图1);经营状况总体良好,利润逐年增加(见图2),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3年6月末,河北省已开业村镇银行注册资本总额为12.02亿元,从业人员636名。资产总额达99.23亿元,负债总额达86.51亿元,其中吸收各项存款72.36亿元, 发放各项贷款43.61亿元,贷款户数4763户,实现净利润5091万元。 同时,村镇银行按照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积极向农户、小微企业贷款。截至2013年6月末,河北省已开业27家村镇银行共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1.70亿元、856户,发放农户贷款20.47亿元、3728户,投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86.68%。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经济组织、中小微企业、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有力支援了农村生产、种植、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当地骨干企业、特色企业的发展。由此,村镇银行充分发挥了“草根金融”的优势和潜力,在支持三农、支持小微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了河北农村地区金融、经济的发展。 二、推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 金融监管部门强化对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及股东资质的监管。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应强化对村镇银行的监管,确保村镇银行发展不脱离农村经济建设对金融机构的实际金融需求,不偏离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银监局要重点加强对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监管,并实施差别化政策,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涉农贷款、小企业贷款考核比例。如制定辖内村镇银行小企业和农户贷款户数占比、100万元以下贷款户数占比、户均贷款、涉农贷款占比等监测标准。对于偏离三农服务宗旨的村镇银行应及时提示,严重偏离支农方向的要令其限期改正,对整改不到位的进一步采取相应监管措施。此外,应强化股东资质监管。要坚持“远离破产、资源充足、有限参与、长期承诺”的原则,审查村镇银行股东资质。“远离破产、资源充足”是确保股东具备能够持续增补资本金的能力;“有限参与”是指一个股东不能参股很多家金融机构,原则上不能超过2家;“长期承诺”是指股东应做出不谋求额外利益、 不干预村镇银行日常经营等的承诺。 股东应以企业法人为主, 严格控制自然人,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原则上应低于5%。 2. 村镇银行应明确发展方向,打造特色化、差异化和精细化银行。 村镇银行与其他银行在县城竞争抢客户很难,所以应采取差异化、特色化和精细化的发展模式, 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将重点客户定为粮棉生产农户、养殖专业户、农村地区商户以及涉农中小微企业。 村镇银行的经营发展一定要和农村实际情况密切结合,必须融入农村,针对农户和农村当地企业的金融需求开展业务。村镇银行应研究农户、农村中小微企业这个重点客户群体的特点和需求, 将金融产品营销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贷款发放的条件再放宽一些,服务门槛再放低一点,提供的资金支持再多一些。 同时要积极开展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机制的创新,实现银行和农户双赢的效果。 3. 加强宣传以提高公信力,扩大资金来源。由于河北省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 大部分老百姓对村镇银行缺乏了解和信任,导致村镇银行社会认知度低,公信力差。 一些农户怕村镇银行重蹈上世纪农村基金会的覆辙; 一些客户担心万一我国遭遇类似美国的金融危机, 村镇银行不能像国有大银行那样抵御风险。因此河北省村镇银行应加强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微笑服务,对外展现良好形象,以提高公信力。此外,应鼓励村镇银行在各个县、乡多设立网点,同时变“坐商”为“行商”,主动上门为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成为农民和涉农企业的贴心人和支持者,从而扩大资金来源,充分发挥村镇银行作为草根金融的优势。 4. 加快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今后村镇银行应改变成立之初业务种类少、金融产品比较单一的现状,不仅要大力发展结算、、咨询等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而且应该逐步开展信用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国际业务等新业务,提高村镇银行业务经营水平。 并根据农户和小微企需求设计新的金融产品,扩大业务范围。如根据农村地区资本保值增值需求,推出新的理财产品;根据农户季节性农业生产的需要,推出短期信用贷款;根据农民养殖的周期性需要,推出联保贷款;根据农民家电购买需求,推出消费贷款;根据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推出质押贷款等。特别应大力支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特色企业的大型项目、特色项目,促进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 5. 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1)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控。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应明确提出内控要求,督促其完善合规和风险管理部门,对成立时间满一年的机构要开展全面内控检查。(2)加强合规监管。加强对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贷款集中度等一系列风险指标的持续监测。严禁发放超比例贷款,最大单户贷款限额按照资本净额的10%与1000万元孰低的标准掌握。(3) 加强流动性指标监测分析,设定村镇银行存贷比、核心负债依存度、开业三年过渡期管理规划等。对于流动性比例指标不达标或季末与月末之间波动较大的要限制其信贷投放。同时应按照规模对称、期限对称、种类对称的原则,将存贷比控制在合理水平。 6. 健全股份制公司架构,完善公司治理。村镇银行董事会或执行董事应该充分发挥对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的决策作用,监事会或专职监事应起到对董事会和高管的监督作用,信息要充分披露,要公开透明,让董事和股东知情。村镇银行应逐步健全、完善公司治理架构。同时应发挥主发起行的“支撑”效应,提升公司治理的品质。在村镇银行发展初期,主发起行应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 向村镇银行提供发展必需的人脉、网络、产品研发、建章立制、风险管理技术等资源,并加强对村镇银行风险防范的指导。若存款资金紧缺,主发起行可以借款给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也可借用主发起行平台,推出网上银行服务,解决跨行结算渠道难题。但村镇银行走上正轨后,主发起行要保证村镇银行的经营自, 避免对村镇银行经营业务的干预,维护村镇银行的独立自。 参考文献: 近年来,国家的针对江苏地区的规划主要涉及长三角地区、沿海地区、沿江城市群和连云港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2009年,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10年,国务院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2011年,国务院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江苏省政府在积极落实国家区域规划的基础上,2011年通过《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2012年批复筹建1个产业开发区(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2个经济开发区(大丰港、连云港徐圩经济开发区)和14个旅游度假区(徐州吕梁山、姜堰溱湖、沛县微山湖千岛湿地、阜宁金沙湖、如东小洋口、句容茅山湖、仪征枣林湾、宿迁骆马湖、连云港温泉、南京汤山温泉、镇江世业洲、盱眙天泉湖、武进太湖湾、无锡阳山);并批复同意5个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园、扬州广陵经济开发区、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南通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 二、金融机遇 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银行业的增速正在放缓,只有抢抓市场机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才能在这种增速减缓的大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银行业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一)基建领域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沿海地区具有建成为区域性和国际海港的优势,江苏的多项发展规划中都明确对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做出安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水利、交通和能源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江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两个规划全部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和《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根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到2030年,全省建成20条区域过江通道、21条城市内部过江通道、“两横两纵”4条高速铁路、“三横三纵”6条城际铁路以及增加11条高速公路。目前,江苏省拥有各类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139个,作为创新实施的主要阵地,以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基地及物流园区为主体的新型经济集聚点将不断涌现,同时这也对交通运输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服务保障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尤其是重点交通工程规划项目中蕴含着巨量的金融需求,为银行业带来了潜在的发展机遇。 (二)产业领域 近年来,江苏省在国家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规划,商业银行应在深入研究区域规划带来的市场机遇的基础上,统筹制定发展策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江苏亦把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摆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近年来,江苏实现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生产业发展;2012年,省政府印发《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2012—2015)》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主要任务之一的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相互联系,会形成大量的服务需求。其中,江苏旅游业快速发展,2006—2011年,连续六年蝉联全国榜首。江苏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重点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十分巨大。以常州为例,该市在“十一五”期间的旅游业投资约200亿元,2012年,江苏省政府批复设立14个旅游度假区,由发展旅游业带来的资金需求将非常旺盛。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全国具备一定优势。《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以风电和核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2011年,江苏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推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全省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6万亿元。2012年5月,省政府编制《江苏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确定了各个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8月,国务院批复《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并明确要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手段,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物联网企业发展的力度。10月,国务院批复《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根据区划,到2020年,全省建设用围填海规模控制在26450公顷以内,海水养殖功能区面积不少于30万公顷,意味着海洋资源开发的竞争加剧,有助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发展。 三是现代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提高现代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2012年初,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江苏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预计到2015年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110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将达到1.6∶1。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在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农业现代装备制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等众多领域形成了多样而庞大的农村金融需求,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民生领域 江苏省非常重视保障与改善民生,在该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1—8月,省级财政支出86.4%投向民生领域。截至2012年12月,江苏省累计投入村庄环境整治资金超过17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拨付奖补资金12.4亿元、整合相关涉农资金30.4亿元,市县实际筹措超过134亿元。尽管如此,江苏省经济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还不协调,民生建设的步伐慢于经济发展步伐,江苏省政府仍在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三农方面的金融资源供给、保障性住房的按需供给和缩小贫富差距等民生问题而努力。除了上述领域的资金需求,江苏城乡一体化的大力推动亦在邮电通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生态保护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更多的金融新需求。 三、发展策略 面对国家区域规划带来的种种潜在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该着眼长远,利用自身优势加快业务转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以不断提升经营服务水平、确保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紧跟政策导向,明确发展重点 江苏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和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强,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只有提高市场反应能力,统筹规划推进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加强整体推进,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有质量的发展。商业银行应建立快速反应通道,全面收集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同业动态,深入调研国家政策规划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对产业、项目的支撑力度,探究政策规划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在统筹规划推进方案的基础上明确工作重点,实施整体推进。 (二)抢抓战略机遇,明确投放重点 商业银行应继续将金融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在对本地市场规划与政策导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判重点行业发展前景,确保公司业务有力度的投放;将信贷资源向由加大投资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由江苏城乡一体化大力推动带来的民生领域倾斜。 (三)定制差别服务,确保效益增长 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十分迫切,仅依靠传统业务,无论是市场表现、市场竞争,还是经营效益都缺乏竞争力。据国外银行统计,其产品成功率约为50%。只有通过细分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强产品维护与创新,为客户定制差别化的金融服务,才能提升产品的市场契合度,确保公司业务有效益的增长。同时,建立产品后评价机制,在新产品推向市场后定期对产品的接受度、收益率、可替代性等指标进行跟踪和评价,对产品进行调整、推广、拓展和创新。 (四)注重科学发展,确保稳健经营 【关键词】银行保险 金融业混业经营 分业经营 合作模式 金融集团模式 银行保险是不同金融产品、服务的相互整合,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是在当今金融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背景下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交叉、银行资本和保险资本融合的产物。银行业与保险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近年来,我国银行和保险间的合作也见证了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自2000年我国银行保险业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来,我国银行保险业务规模增长迅猛,但回归到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水平上来,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层次较低,发展程度还并不十分成熟。 一、我国银行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创新程度不高 银行保险产品种类较为单一,多为储蓄分红型或投资联结型,片面强调并宣传投资分红。产品种类单一,消费者缺乏选择;变为投资工具的分红保险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分红的预期, 使保险公司面临了相当的分红压力;加之我国银行保险的激烈竞争引发了银行手续费的恶性竞争,手续费从2%-3%,攀升到5%-6%,极大地削弱了银行保险产品的成本优势,保险公司的营运费用极有可能超过预订费用,造成费用差损。由此而来,银行保险一方面迫使保险公司维持低利润甚至零利润运营,另一方面投保户实际得到的分红也可能达不到预期水平,容易引发公众对银保产品的信用危机,致使2004年以来银行保险在银行柜面方面的销售陷入困境。 (二)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合作关系松散 银行保险主要以分销协议模式为主。激烈的市场竞争使银行和保险公司根据各自利益的需要建立合作关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大多数保险公司或银行都有一个以上的合作伙伴, 银行保险对银行网络的覆盖率已经超过50%的比例。在合作的层次上, 银行保险已经从单一的银行作为保险公司机构向多方面发展, 合作范围也已经涵盖了代销保险产品、代收保费、协议存款、资金汇划、网络结算、联合发卡、保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等方面。但由于政策层面上我国银行、保险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模式, 所以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这些业务合作比较松散,合作关系不紧密。 (三)监管制度还不完善,法律保障存在盲点 监管的政策和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保险法》中只有兼业方面的条款适用于银保业务, 但随着银保业务的发展以及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的进一步加深, 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显然已经不仅仅是兼业的关系, 而国内目前还没有关于银保业务方面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法规,尤其是近年来金融集团模式在我国快速的发展起来,但是针对这方面的法律还没有出台,这对于银保业务的监管是一个重大的潜在风险。银行业与保险业的日益融合,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必然会以各种方式突破分业经营的限制。 二、促进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服务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寿险公司如果要深入挖掘银行客户的保险资源,必须要建立自己的人队伍,为重点客户和高端客户提供理财服务。由于非寿险产品大部分不能通过柜面销售,所以非寿险公司在建立一支强大的承保、理赔、产品开发、精算定价保险技术队伍的同时,还要建立一支精兵精英的营销人才队伍,在银行提供保险信息和推荐之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好营销工作。大量的培训可以使银行人员尽快掌握保险业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好银保联动工作。鼓励银行、保险公司通过并购、上市融资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有效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从而增强银行、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营造“不断创新,崇尚战略”的积极氛围,加快银保业务领域、产品、服务、运作及管理创新;深度创新金融科技,构筑高新科技平台;树立“以人为本,客户至上”核心理念,大力推行银行保险的复合型人才发展战略,建立银行保险多层次的培训教育体系,才能为银行保险向更高层次发展夯实基础。 (二)延伸服务内容,开发新产品 银行、保险公司应建立客户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双方合作对客户市场进行调查,划分客户市场,准确定位客户层。针对不同客户层次的特点及其银保产品需求,结合银行业务、产品特征,应充分考虑地域的经济结构和人文差异,设计和开发既能提升银行综合性经营能力、金融创新能力、增强银行竞争优势,也能满足保险扩大规模、增加市场份额、增强保险公司实力的个性化银保产品,而且产品应具备操作手续简便、快捷、免核保、易宣传特点,便于银行营销体系销售,为此可以开办一些集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为一体的保险产品,如个人消费信贷还款保险、信用卡透支保险等。 (三)加快信息技术开发,构建网络平台 为了提高银保合作工作效率和质量,便于银保合作效果的统计和考核,实现银保合作的无缝衔接,银保双方,尤其是集团内银保一体化的合作双方要共同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银行保险业务信息系统,即将保险公司从银行需要的保险信息,通过信息技术系统的筛选和抓取,自动生成保险公司所用的信息。二是满足非寿险业务的特点需求,比照寿险银保通,加快完成非寿险银保通的开发。交强险上市后, 哪家银行率先开发成功,或提早做好准备,谁就会抢占市场先机。三是网站链接,借助银行网站,开发第三方保险业务电子商务。四是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客服(电话)中心,做好保险公司的客服中心建设,或者通过银行客服中心,销售保险产品等相关工作。五是保险公司的资金结算与银行系统相对接。 (四)渠道对接,实现客户资源共享 我国须建立双方渠道的对接,共享双方的客户资源。以非寿险银保合作为例,保险公司要设置相应的部门对接银行相应的业务渠道,如财产险部和水险部主要对接银行的公司业务渠道;水险部门主要对接结算业务渠道;个险业务部和车险业务部对接个金业务渠道,包括银行卡等(寿险公司相对简单,主要对接个金业务渠道,寿险中的团险业务与公司业务渠道也有一定对接)。保险公司相关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因为银行的每个渠道所的保险产品是多样的。 (五)深度整合,建立长期利益共享机制 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应该是长期、稳定、双赢的关系,银保合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银保产品开发。由于银行比保险公司更了解其客户面临的风险、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为此,应积极倡导“银行出需求,保险出产品”的理念,改变目前“保险公司提供什么产品,银行就销售什么产品”的被动模式。银保产品开发的总体思路是以银行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渠道销售为出发点,考虑的重点,一是如何将银行产品和保险产品融为一体,二是将保险产品作为银行产品的补充和捆绑,三是适宜于渠道销售的产品。非寿险银保销售的产品,也要像寿险产品一样尽量做到标准化、定额化、制式化、简单化。应通过渠道营销一体化、组织机构对接一体化、产品研发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品牌宣传一体化、信息技术一体化和利益传导机制等,实现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的高度融合。银保合作,银行将其客户介绍给保险公司,使银行客户也成为保险公司的客户,如果服务不好,不仅影响保险业务,而且影响银行业务。所以保险公司要建立理赔绿色通道,提高增值服务水平,服务好银保共同的客户。 (六)完善法律环境,给予政策支持 国家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适时调整修改政策法规,特别是《商业银行法》,逐步放开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限制,允许不同银行、保险公司之间投资、参股、兼并、合并和收购,鼓励成立金融服务集团,逐步向允许金融混业经营,使银行保险发展有一个相对宽松的法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完善金融市场准入和淘汰退出机制,为引导和促进银保一体化以及金融业的联合、并购与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交叉融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国家应通盘考虑和制订金融法律法规,协调监管政策和监管标准,监测和评估金融部门的整体风险,集中收集监管信息,统一调动监管资源。监管部门之间应建立规范化的联系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对银保业务界定性质,明确监管职责归属,不断完善监管的功能划分,防范银保风险;要尽快出台银行保险产品创新和产权创新的相关管理办法及监管制度安排。要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适应和应对不断产生的银保产品创新,防范银行保险的监管规避,促进银行保险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竹音,黄瑞芬.银行保险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 [2]胡浩.银行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郭琳.亚洲地区银行保险经验借鉴保险研究[J].2006. [4]罗海晴.浅析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现状与问题.时代金融,2011,(3). 【摘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金融脱媒日益明显,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公司业务投行化是发展的大趋势,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服务升级、业务转型等途径,才能谋取生存和发展之道。然而目前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与投行化趋势不适应。本文对存在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投行化的转型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体制 银行公司业务 投资银行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十三五”期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将考验银行业的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和跨境风险管控能力;二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既为商业银行产业信贷投向、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的调整以及盘活存量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风险管控难度将加大;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也迫使商业银行更加发力互联网金融;四是金融市场化的改革,既有利于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和加快金融创新,同时也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和风险管理能力带来不小的挑战。本文以商业银行公司业务面对的客观环境为切入点,在客观分析投资银行业务现状,进而提出公司业务投行化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一、市场环境倒逼公司业务投行化 (一)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 投行思维可实现由传统竞争向解决方案竞争转变,从而降低利差依赖。商业银行对优质客户的传统竞争手段包括价格竞争、关系竞争、担保方式竞争、额度竞争等。但随着利率市场化和竞争主体增加,传统竞争模式受到了极大挑战。 各经济体利率市场化加速实现时,几乎都伴随着银行危机。美国因全面放开利率管制,大量中小银行破产倒闭;中国台湾银行业则在利率市场化之后整体亏损了三年。中国银行业在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时,普遍做法是由“信用中介”转型为“服务中介”,通过投行思维,调整收入结构,降低利差依赖度。 (二)金融脱媒加剧 客户需求呈现多元化,但大部分创新均围绕银行开展,商业银行仍可利用资金和渠道优势,以投行思维主动参与金融创新。从长远来看,金融脱媒是必然趋势,但信托、资产管理等“影子银行”的创新大部分仍围绕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客户和资金还是主要来自于银行。在此趋势下,银行不进则退,要么以投行思维主动参与甚至主导金融创新,要么逐步被边缘化。 (三)合理缓释监管约束,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此外,我监管部门同时使用存贷比、授信集中度和信贷规模等多重指标约束传统信贷的扩张。投行思维下,银行可以利用信托、资产管理、租赁等渠道,合理缓释监管约束,实现资源节约、派生收益稳定的高效率发展。 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问题 在商业银行纷纷进行金融创新改革,投行业务发展如火如茶,但也面临诸多问题。 (一)投行业务经营理念有待完善 投行业务与传统公司业务在业务模式上的显著差异决定了经营理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经营市场化、参与主体多元化、创新化驱动,风控复杂化、管理更加扁平化。传统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开展过程中依然保留着开展传统业务的惯性思维,产品多数还是习惯定制标准化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的金融需求,虽然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不断的涌现,但是从市场发展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趋同的多、模仿的多、形成品牌的少,在业务操作模式上效率上,无法与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进行竞争,较大程度上影响新产品服务和占有市场的效率。另外这与我国政策对商业银行限制有关,银行相对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政策相对严格。 (二)系统内外合作不足、投行业务信息化支撑不足 与内外部中介的合作存在临时性、个案化的特点,需与各类中介在各类业务上建立相对固化、运行顺畅的行司联动渠道,丰富业务种类,延伸合作半径,降低渠道成本。 互联网金融现已成为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化是实现规范化和系统化高效发展的必要条件。投行日常管理、收益测算、数据分析、风险监控尚未建立完备的电子化体系,仅为手工统计,既耗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更无法满足数据共享、数据挖掘等精细化管理需求。 (三)专业人才不足和创新机制匾乏 投资银行业务涉及金融、财务、法律等众多专业知识,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金融中介服务,要求有一支精通业务知识,并具备一定从业经验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业务的支撑。目前,商业银行缺乏专业的投行业务人才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造成影响。国际先进银行对投行业务多采用事业部模式,实行单独的业务拓展、绩效考核、资源配置、人才储备等政策,能充分发挥各层级的积极性。商业银行现有的人才结构与开展投行业务所要求的能力较不匹配。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时间较短,经验较少,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投行业务人才培养机制。 (四)投资银行运作周期长,收益不稳定 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比,投资银行业务实现收益一般都需要较长的周期,客户资源也更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来获得,而且相较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投行业务更容易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个性化较强。 三、公司业务投行化转型建议 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投行化,并非仅是大力发展投行业务,而是秉承投行思维,以客户为中心,加强传统业务与创新投行产品的联动,综合运用银行、信托、租赁、资管等金融媒介,以及贷款、投资、理财等资金渠道,在合理缓释资本和信贷规模等约束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经营模式。根据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提出以下方面发展建议: (一)转变经营思维 一是形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经营思维,强化“资产管理中介”和“融资顾问中介”职能,以投行思维升级业务模式,统筹传统业务与投行业务联动,将“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确立为新的竞争手段,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二是健全跨部门联动与协调机制,从全行利益出发,形成合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效果,发挥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三是建设高效、动态、契合市场的投行风险体系、运作流程、考核激励、机构团队等配套政策,为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交易模式创新 新的交易模式能大幅领跑市场,如能抓住有效时间窗口则回报较高。这要求商业银行的对监管政策要有深厚研究能力、对经济形势要有准确的预判,适用于大型银行。以往银行理财产品主要采用银行――信托合作模式,现在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银行――证券合作、银行――基金合作的模式渐渐增多,新模式下的产品线更丰富,更重要的是后加入市场的券商和基金公司要求的渠道成本会更低。 (三)现有产品的精细化 面对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掘客户资源,对其进行细分,并通过投资策略以及产品设计方面的精细化,来满足其投融资需求。 一是对接Y本市场、积极为股权投融资提供服务。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股权投融资在社会融资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应围绕资本市场运作加快创新投行产品,丰富投行服务手段,积极支持和参与政府和企业主导的股权投融资活动。二是以新型债券、银团、资产证券化、并购融资与理财融资为创新重点,加强国家战略及市场热点研究,如“一路一带、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从投行业务层面积极寻找目标市场。 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如区域内客户基础较好,可以做大银行承兑汇票等风险较低、技术要求不高的传统业务规模,并通过理财产品来消化规模,形成可观的流量收益。在信贷规模紧张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客户的资金运用规律,在授信方案制定时,预先安排多种授信产品。 (四)加快投行化信息系统建设 首先,通过投行化信息系统实现客户信息与经营数据的共享与大数据分析,满足精细化管理需要;其次,用系统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操作,提升业务处理效率;最后,用系统实现风险管理的自动化,通过系统实现操作流程的固化和对风险因素的范围控制,使风险管理能从业务端介入,改变风险管理滞后的局面。 综上所述,投行业务在国外产生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已相对发展成熟,而在我国,投行业务目前还属于新兴产业,投行业务的开展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深化。因此现阶段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如何把握未来我国投行业务发展方向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顺应发展趋势,积极锐意进取,奋勇改革,通过转型求突破。同时,通过转型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士平.对中国国有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路径选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关键词:中间业务;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62 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指不构成其表内资产和表内负债,不依赖存贷款利差形成业务收入的业务模式。随着我国不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原有的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的经营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冲击。近几年来,商业银行整体利润增速放缓,中间业务收入依然保持较快增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的稳定性,降低商业银行经营总风险,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互为补充,形成协同发展的竞争优势,有助于商业银行满足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多层次、个性化的金融需求。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相较国外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中间业务产品相对单一 相较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上百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历史较短。尽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间业务也进行了种种创新,但是业务开展范围依然较为狭窄,品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银行卡服务、结算类服务等收费比例较低的服务种类以及保险基金类销售这种技术含量较低的业务种类中。相比之下,国外商业银行所开发出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包括衍生金融工具在内的中间业务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一方面,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营业收入,另一方面,也能切实满足客户丰富的金融需求。 2.2 人才、技术投入不足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往往需要更强的专业性,需要对于商业银行有更全面深入了解的人才。其对于商业银行的认识不局限于现有的简单存贷款业务,更体现在对于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一直以来,商业银行以存贷款为主的业务模式决定了其人才储备上以熟悉传统业务的员工为主,了解中间业务并能进行相关业务创新的人才极度缺乏。同时,中间业务的开发需要大量高科技的投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满足客户对于服务快速便捷的需求。目前,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的产品代销和银行卡业务发展都造成了一定冲击,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落后也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 2.3 业务重视不足管理滞后 在我国商业银行仍以存贷款业务作为主要业务结构的大环境下,中间业务在管理上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中间业务对于银行总体的收入仍处于从属地位,不能将中间业务的发展切实的与银行现有的存贷款业务相结合,两者相互促进,反而将中间业务作为促进传统业务发展的手段,以中间业务手续费的降低等恶性竞争的手段争夺客户。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缺乏从全行层面对于中间业务的整体业务规划、开发和协调管理,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权责不明晰而引发的业务冲突。 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建议 3.1 提高对于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 商业银行应转变自身的经营发展理念,改变目前将中间业务仅仅作为存贷业务从属的观念,将中间业务提高到商业银行未来收入主要来源的战略层面上。建立对于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战略部署,明确不同的中间业务创新产品的定位及执行部门,从全行层面统筹配置资源。一方面,在观念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吸引优质人才,提升技术水平,满足中间业务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和技术要求,切实提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丰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产品种类,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建立针对中间业务合理的考核机制,避免中间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在执行过程中沦为存贷款业务的附属,切实做到整合全行资源发展中间业务从战略层面到执行层面的转化。 3.2 完善中间业务风险防范机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仍较为有限,但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断发展,也必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对此,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应做到未雨绸缪,完善其内部风险管控,建立完善的中间业务创新风险防范机制。中间业务因为其会计处理上的不够透明,外部监管部门也并未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其引发的风险暴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容易放大风险所引发的后果。同时,由于中间业务的复杂性,往往涉及到较多部门和人员,风险管理的难度较大,其引发的后果也可能更为严重。对此,商业银行应在加强中间业务创新的同时,建立起完善的中间业务风险防范机制,在此基础上促进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搜索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