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检查城商行表外业务风险,重点关注非保本理财投向

2024-12-26 22:18:00 股票分析 诗鸿

银监会检查城商行表外业务风险,重点关注非保本理财投向

同业人聚集地 同业报价 | 资产撮合 | 同业培训 如果爱,请置顶 【交易圈 】 投稿及合作:1396496344@qq.com 消息:银监会摸底城商行表外业务风险,重点关注非保本理财投向 来源:路透中文 李铮 中国城商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正受到监管层的关注。两位消息人士周四透露,银监会正在调研摸底城商行表外业务开展情况,重点关注非保本理财业务中固收类、非标类和权益类等业务的主要投向,以及非标投资和结构化产品劣后级投资的潜在风险。 消息人士引述相关通知称,银监会要求城商行上报表外业务规模和结构变化以及大力拓展表外业务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担保类和承诺类、非保本理财业务、委托贷款业务和委托投资业务开展情况,以及潜在的风险点。 “表外和投资业务的快速发展,实际上意味着隐藏的信贷风险,会影响金融安全。”一位消息人士称,今年是风险监管年,银监会此举主要也是为防范风险,并为提出适当的监管措施做准备。 针对非保本理财业务,是次摸底关注业务总体规模和品种结构变化及原因,重点关注非标债权的投资规模以及主要方向,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或两高一剩行业(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规模占比等;投资标的中是否包含结构化产品的劣后级资产以及是否包含各类产业基金等。 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业务则需要重点关注相关业务资金来源,受托人与受托行之间是否存在流动性安排或者其他协议安排,是否发生违约事件等。 银监会并调研城商行利用自有资金和理财资金开展的委外业务,要求上报委外业务的决策流程以及收益实现情况,对委托人的投后管理跟踪措施,及风险隔离手段等。 路透已就上述消息联系银监会,但暂未获得其评论。 有资深银行人士指出,最近MPA(宏观审慎评估)去杠杆有点凶猛,可以类比当年的股市去杠杆。若持续下去可能会发生局部金融危机,最近也已经有一些企业倒闭事件发生。 “若监管机构在没有全盘数据的情况下野蛮去杠杆,会出事,所以调研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更全面摸清风险情况。”该人士称。 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今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就指出,针对近年来银行非信贷资产快速增长及表外业务的不断扩大,总的趋势是要把该纳入表内的业务纳入表内,这是一个基本的审慎的原则。 针对不断膨胀的银行表外业务,银监会已于去年11月发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强调商业银行要按照全覆盖、分类管理、实质重于形式、内控优先、信息透明的原则,规范开展表外业务,并加强外部监管。 根据银监会的定义,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够引起当期损益变动的业务,可分为担保承诺类、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其他类等。(完) 中伦观点 | 解读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 作者:何植松 张静 来源:中伦视界 近年来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迅速,为适应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趋势,进一步引导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规范发展,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1〕31号,以下简称“原《表外业务指引》”)进行了全面修订,于2016年11月23日就《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与原《表外业务指引》相比,《征求意见稿》明确了表外业务的具体业务分类及定义,提出了表外业务的基本原则、治理架构、信息披露要求,加强了风险管理措施等。本文将结合表外业务监管背景,重点对《征求意见稿》主要新增内容及对原《表外业务指引》的主要修改内容进行解读,并简要探讨未来监管趋势。 一、表外业务监管背景 表外业务(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OBS)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顺应利率市场化、推动混业经营的重要手段;同时,因表外业务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对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影响较小,商业银行有较大驱动力发展表外业务。因此,近些年来表外业务得到迅速发展。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6)》统计,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含委托贷款)余额82.3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2万亿元,增长24.48%。表外业务规模相当于表内总资产规模的42.41%,比上年末提高3.07个百分点。但同时该报告也指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仍然较为薄弱,表内外风险可能出现交叉传染”。主要原因包括: 1. 表外理财底层资产的投向主要包括类信贷、债券等资产,与表内广义信贷无太大差异,同样发挥着信用扩张作用,如果增长过快会积累宏观风险。 2. 目前表外理财虽名为“表外”,但资金来源一定程度上存在刚性兑付,出现风险时银行往往不得不表内化解决,未真正实现风险隔离。 随着表外业务的发展,监管层对表外业务的监管也不断加强,2013年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加强理财业务投资运作监管;2014年银监会等下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140号)进一步规范同业业务;2014年银监会制定《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将通道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网上流传2016年7月银监会已向各银行下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理财征求意见稿》”)。本次《征求意见稿》体现了监管层加强表外业务监管的审慎原则,与此前政策规定一脉相承。 一、表外业务监管背景 (一)五项原则 《征求意见稿》在总则部分明确了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应当遵循的五项原则,详见下表: 上述原则在《征求意见稿》的具体条文中均有多处体现。 (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区别的风险管理 《征求意见稿》增加了商业银行应当将表外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规定,对商业银行所承担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以及其他风险及时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或缓释,并建立业务、风险、资本相关联的管理机制。 同时,《征求意见稿》也增加了区别的风险管理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准确识别不同表外业务所包含的不同风险,对不同种类的业务实行区别的风险管理。 (三)限额管理 与原《表外业务指引》相比,《征求意见稿》增加了表外业务限额管理的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建立表外业务风险限额管理制度,对需要设定风险限额的表外业务,要求设定相应的风险限额。 限额管理的规定也呼应了此前银监会颁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监管思路一脉相承。尽管《征求意见稿》未明确规定限额管理的具体内容,但参照《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制定风险限额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建立风险限额设定、限额调整、超限额报告和处理制度;具体确定限额时,应当根据风险偏好,按照客户、行业、区域、产品等维度设定,且应当综合考虑资本、风险集中度、流动性、交易目的等。 (四)关联交易规定 与原《表外业务指引》相比,《征求意见稿》首次对商业银行与其关联机构之间的表外业务合作作出规定。根据《征求意见稿》,商业银行与其关联机构之间的表外业务合作应严格遵循关联交易和内部交易管理有关规定,并按照商业原则进行业务合作,交易价格应当以市场价格为基础。该等规定有助于防范通过关联交易进行不适当的利益转移、利益输送。 (五)代理投融资及中介服务类业务风险 《征求意见稿》对本次新增的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特别作出以下规定: 1. 严禁违规承担信用风险 对于表外业务进行监管的初衷即在于防止表外业务违规承担风险将风险传导至表内,因此,《征求意见稿》明确,商业银行开展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表外业务时,应当准确界定相关业务的法律关系、责任和承担的风险种类,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相关业务所包含的风险。商业银行开展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表外业务时,不得以任何形式约定或者承诺承担信用风险;对违规承担信用风险的,应当根据监管机构相关要求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改正。 2. 风险隔离 《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开展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表外业务,应当实现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在资产、账务核算、人员等方面的隔离。 3. 代理投融资服务类的管理制度 《征求意见稿》特别规定了商业银行开展代理投融资服务类表外业务时,应建立相关主体合作标准、评价体系、审批流程等。 (六)信息披露 与原《表外业务指引》相比,《征求意见稿》对信息披露的内容、频率、形式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详见下表: 此前,表外业务监管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不透明,监管层无法了解各银行表外业务的规模,进而无法判断风险。《征求意见稿》增加了信息披露的要求,有助于加强监管层及市场对表外业务实际开展情况的了解。 三、主要修改内容 (一)表外业务分类及定义 根据原《表外业务指引》第二条,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业务。 《征求意见稿》对表外业务的定义与原《表外业务指引》相同,仍为“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够引起当期损益变动的业务”,但增加了表外业务分类,将表外业务由担保类、部分承诺类扩展为担保承诺类、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其他类等。 同时,《征求意见稿》对各类业务的具体范围了做了列举式,详见下表: 《征求意见稿》通过增加表外业务的分类将市场上现有的表外业务均纳入了监管范围,且通过兜底规定为未来灵活应对市场新出现的表外业务类型预留了空间。 (二)统一授信 尽管原《表外业务指引》第六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将表外业务纳入授信额度,实行统一授信管理,但因原《表外业务指引》下表外业务仅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业务,故纳入授信额度、实行统一授信管理的仅指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业务。 随着《征求意见稿》表外业务分类的增加,纳入统一授信管理的表外业务扩展至担保类和承诺类业务。《征求意见稿》规定,商业银行开展担保承诺类表外业务时,应当纳入统一授信管理,采取统一的授信政策、流程、限额和集中度,实行表内外统一管理。 对于非保本浮动收益、但提供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早在《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2014年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4〕39号)中已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所承担风险的实质情况,在表外业务、授信集中度、流动性风险等报表中如实反映。 (三)表外业务治理架构 与原《表外业务指引》相比,《征求意见稿》明确了表外业务管理的治理架构,并细化或新增了具体管理要求。 首先,对于表外业务的管理,原《表外业务指引》仅作了原则性规定,“商业银行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应当评估、审查表外业务的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掌握表外业务经营状况,对表外业务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表外业务管理的治理架构,并明确了各机构的职责,详见下表: 其次,原《表外业务指引》无关于定期汇总报告风险管理业务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则要求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定期汇总整理全行表外业务发展和风险情况,并作为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的一部分,向董事会报告。 此外,原《表外业务指引》中仅要求商业银行定期或不定期审计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以对风险的计量、限额和报告等情况进行再评,且仅要求商业银行聘请外部审计师进行的年度审计中应当包括对表外业务风险情况的审查和评估。《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表外业务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审计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情况,且商业银行聘请外部审计师进行年度审计的,表外业务经营管理和风险情况也应当纳入审计范畴。 《征求意见稿》从完善的治理架构、定期汇报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方面,为表外业务搭建了治理框架,体现了监管层完善表外业务管理措施以加强对表外业务监管的思路。 (四)政策制度、授权管理及审批机制 《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当针对表外业务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未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的,不得开展该项表外业务。同时,《征求意见稿》强调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表外业务授权管理体系,授权管理体系应与表外业务管理模式、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状况等相适应。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应当根据银行和客户承担风险的方式、程度和各类表外业务性质,确定相应的审批标准和流程。《征求意见稿》对商业银行制定、完善表外业务制度、内控制度、审批流程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五)减值准备及资本计提 因原《表外业务指引》对表外业务分类的局限性,原《表外业务指引》仅针对担保类和部分承诺类业务的资本计提作了原则性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信用转换系数和对应的表内项目权重计算表外业务风险权重资产,实行资本比率控制。信用转换系数和风险权重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统一标准执行,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执行其他标准的除外”。 《征求意见稿》根据表外业务的不同类别分别作了明确、细化的规定,且除计提资本外,还明确要求计提减值准备。对于担保承诺类表外业务,《征求意见稿》要求商业银行计提减值准备并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审慎计算风险加权资产,计提资本。对于投融资服务类及中介服务类表外业务,《征求意见稿》仅要求商业银行对其中实质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计提减值准备并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审慎计算风险加权资产,计提资本。《征求意见稿》同时规定,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和穿透原则,持续监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减值准备和资本计提情况。 对于何种情况属于实质承担信用风险,《征求意见稿》未明确规定。但结合《征求意见稿》严禁商业银行就投融资服务类及中介服务类表外业务约定或承诺承担信用风险的规定及市场实践情况,一般银行通过各种形式提供隐性担保、承诺承担最终风险等,均可能被认为属于实质承担信用风险的情况。 此外,针对理财产品,根据网上流传的2016年7月下发的《理财征求意见稿》的规定,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如下计提比例,按季从净利润中计提理财产品风险准备金: (一) 除结构性理财产品外的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按其产品管理费收入的50%计提; (二) 净值型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和其他理财产品,按其产品管理费收入的10%计提。风险准备金余额达到理财产品余额的1%时可以不再提取;风险准备金使用后低于理财产品余额1%的,商业银行应当继续提取,直至达到理财产品余额的1%。” 如《征求意见稿》、《理财征求意见稿》的上述规定保留在最终正式出台的文件中,可能会促使银行不再提供隐性担保、打破刚性兑付。 (六)加强监督管理 《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数据报送、向监管机构报告、监管方式、监管措施等规定,使监管层能全面掌握表外业务的实际运作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四、表外业务监管趋势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6)》在“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国际监管趋势部分指出:“降低传统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的关联性,继续研究扩展银行并表范围,将银行的表内表外业务均纳入审慎监管框架。” 人民银行已于2016年开始实施宏观审慎评估(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MPA)体系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机制和手段。据人民银行旗下《金融时报》主办的“中国金融新闻网”于2016年12月19日发布的“央行有关负责人就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答记者问”报道,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将于2017年一季度评估时开始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具体为:表外理财资产扣除现金和存款等之后纳入广义信贷范围,纳入后广义信贷指标仍主要以余额同比增速考核。 业内普遍认为,将表外业务中规模较大的表外理财业务纳入MPA广义信贷范围,有助于从根源上规范表外信贷资产扩张,引导商业银行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结合《征求意见稿》的出台、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范围,可以看出当前引导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的监管思路,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的金融监管将继续遵循该等原则。对于表外业务尤其是表外理财业务量较大的商业银行来说,需适时考虑未来业务发展。 总体上看,《征求意见稿》体现了近年来监管层对表内外业务统一风险管理的监管导向,最终正式出台后,意味着对表外业务的审慎监管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具体实施仍需监管层进一步出台明确细化的规定。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来源:银监会网站) 11月23日,银监会就修订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征求意见,要求商业银行将表外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准确识别不同表外业务所包含的不同风险,对不同种类的业务实行区别的风险管理,同时应当针对表外业务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未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的,不得开展该项表外业务。 为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适应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趋势,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1〕31号)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指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银监会将根据各界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新《指引》,适时发布。 2011年3月,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1〕31号)。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快速发展,而现行规则《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1〕31号)已难以适应当前表外业务的监管与管理需要,亟待更新和完善。 为规范表外业务发展和切实防范风险,银监会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针对各类具体表外业务陆续制订了一系列监管制度规定,涵盖了传统类表外业务、理财、代理代销等各类业务。新《指引》是在系统梳理已有制度规则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表外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进行的统领性、综合性规范。新《指引》扩展了表外业务定义范围,增加了新兴表外业务类型,构建了全面、统一的表外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理顺了各类表外业务的风险本质、法律关系和对应管理要求,有利于引导商业银行规范发展表外业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新《指引》共6章39条,包括总则、治理架构、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监督管理及附则,强调商业银行按照全覆盖、分类管理、实质重于形式、内控优先、信息透明的原则建立健全表外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规范开展表外业务,并加强外部监管。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制定依据)为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表外业务定义)本指引所称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够引起当期损益变动的业务。 第三条 (表外业务的分类)根据表外业务特征和法律关系,表外业务分为担保承诺类、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其他类等。担保承诺类业务包括担保类、承诺类等按照约定承担偿还责任的业务。 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对第三方承担偿还责任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信用风险仍在银行的销售与购买协议等。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但不限于贷款承诺等。 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业务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投融资服务但不承担代偿责任、不承诺投资回报的表外业务,包括但不限于委托贷款、委托投资、代客非保本理财、代客交易、代理发行和承销债券等。 中介服务类业务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委托,提供中介服务、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代理收付、财务顾问、资产托管、各类保管业务等。 其他类表外业务是指上述业务种类之外的其他表外业务。 第四条 (原则)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覆盖原则。商业银行应当对表外业务实施全面统一管理,覆盖表外业务所包含的各类风险。 (二)分类管理原则。商业银行应当区分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区分不同表外业务的性质和承担的风险种类,实行分类管理。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业务实质和风险实质归类和管理表外业务。 (四)内控优先原则。商业银行开办表外业务,应当坚持风险为本、审慎经营的理念,坚持合规管理、风险管理优先。 (五)信息透明原则。商业银行应当按照监管要求披露表外业务信息。 第五条 (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职责)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表外业务管理的治理架构。董事会对表外业务的管理承担最终责任,负责审批表外业务的发展战略、重要的业务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风险限额、授权等;高级管理层承担表外业务的经营管理责任,负责执行董事会对于表外业务的决议,制定并组织实施表外业务的经营计划、政策流程、管理措施等,审批表外业务种类;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表外业务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 第六条 (业务部门)商业银行应当明确各类表外业务的经营管理部门及其职责,确定业务经营管理部门承担表外业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首要责任。 第七条 (合规管理部门)商业银行应当确定合规部门负责表外业务合规审查,将全部表外业务纳入合规管理。未经合规部门审查的,不得开展该项表外业务。 第八条 (风险管理部门)商业银行应当指定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负责表外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根据各类表外业务的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状况,可以指定各类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部门。 第九条 (向董事会的风险报告)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当定期汇总整理全行表外业务发展和风险情况,并作为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的一部分,向董事会报告。 第十条 (内审、外审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表外业务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审计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情况。商业银行聘请外部审计师进行年度审计的,应当将表外业务经营管理和风险情况纳入审计范畴。董事会应当审议表外业务的审计报告,对发现的问题建立整改机制。 第十一条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应当将表外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所承担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以及其他风险及时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或缓释,并建立业务、风险、资本相关联的管理机制。 第十二条 (区别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当准确识别不同表外业务所包含的不同风险,对不同种类的业务实行区别的风险管理。 第十三条 (政策制度)商业银行应当针对表外业务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未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的,不得开展该项表外业务。 第十四条 (限额管理)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表外业务风险限额管理制度。对需要设定风险限额的表外业务,应当设定相应的风险限额。 第十五条 (授权管理)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表外业务授权管理体系,授权管理体系应与表外业务管理模式、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状况等相适应。 第十六条 (审批机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应当根据银行和客户承担风险的方式、程度和各类表外业务性质,确定相应的审批标准和流程。 第十七条 (关联交易)商业银行与其关联机构之间的表外业务合作应严格遵循关联交易和内部交易管理有关规定,并按照商业原则进行业务合作,交易价格应当以市场价格为基础。 第十八条 (会计要求)商业银行经营表外业务应当有完整、准确的会计记录,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对于表外业务形成的垫款,应当纳入表内相关业务科目进行核算和管理。 第十九条 (统计与信息系统)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覆盖所有表外业务的全口径统计制度,制定全行统一的统计标准。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表外业务相关信息管理系统,具备统计、计量、监控、报告等功能,能够全面准确反映单个和各类表外业务规模、结构、风险情况,为风险评估、计量、绩效考核、统计分析、监管报告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第二十条 (担保承诺类统一授信管理)商业银行开展担保承诺类表外业务时,应当纳入统一授信管理,采取统一的授信政策、流程、限额和集中度,实行表内外统一管理。 第二十一条 (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风险管理原则)商业银行开展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表外业务时,应当准确界定相关业务的法律关系、责任和承担的风险种类,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相关业务所包含的风险。商业银行开展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表外业务时,不得以任何形式约定或者承诺承担信用风险;对违规承担信用风险的,应当根据监管机构相关要求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改正。 第二十二条 (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风险隔离)商业银行开展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表外业务,应当实现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在资产、账务核算、人员等方面的隔离。 第二十三条 (代理投融资服务类的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开展代理投融资服务类表外业务时,应当按照参与主体的不同,建立相关主体合作标准、评价体系和审批流程;应当通过签订书面合同,确定商业银行、客户、合作金融机构、资金使用方等各方参与主体权利、义务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参与主体包括客户、资金使用方、合作金融机构等。其中,客户是指表外业务资金的提供方或来源方;资金使用方是指表外业务中的实际用款方;合作金融机构是指接受委托提供资产管理以及相关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应当对代理投融资服务类表外业务的合作金融机构、产品实行总行统一管理。未经总行授权,分支机构不得销售任何第三方产品。 第二十四条 (防止风险隐匿)商业银行应当对复杂交易结构的表外业务中承担的风险进行实质评估和审查;建立专业化的管理机制,确保前、中、后台充分了解复杂交易结构的风险信息;要对各种担保关系通过法律合同予以明确,准确识别和控制参与代理业务而产生的相关风险。 第二十五条 (减值准备和资本计提)商业银行应当遵循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定,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担保承诺类以及实质承担信用风险的投融资服务类及中介服务类表外业务计提减值准备,并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审慎计算风险加权资产,计提资本。 第二十六条 (信息披露内容)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会计准则、监管规定以及委托协议的约定对表外业务情况进行信息披露。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表外业务总体和各类表外业务的规模、结构、风险状况。 第二十七条 (信息披露频率)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包括定期信息披露和临时信息披露。定期信息披露是指根据监管规定或表外业务产品说明书、协议约定的间隔期定期披露相关信息。临时信息披露是指根据表外业务服务协议约定,对包括但不限于重大事件、风险事件、产品管理、投资运作情况等内容及时进行披露。 第二十八条 (信息披露形式)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应当采用本行官方网站发布、营业网点发布等途径。 第二十九条 (合作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对于应当由表外业务合作金融机构披露的信息,商业银行应当加强与合作机构沟通,及时掌握其拟披露信息内容。 第三十条 (报送数据)商业银行应当按照监管要求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送表外业务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状况的信息、数据。 第三十一条 (向监管机构报告)商业银行应当定期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表外业务发展和风险情况,至少每季度一次。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表外业务规模、结构、风险状况、发展趋势、已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潜在风险点和拟采取措施等内容。出现重大事件、风险事件的,应当及时报告。 第三十二条 (监管内容)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持续分析表外业务经营情况和风险情况,根据不同表外业务种类和所承担的风险不同,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措施。对担保承诺类,重点监测信用风险,关注统一授信执行、表外业务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表外业务垫款等情况。对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重点监测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关注业务操作规范、客户投诉、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情况。 第三十三条 (减值准备和资本监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和穿透原则,持续监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减值准备和资本计提情况。 第三十四条 (监管方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实施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持续监管,具体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风险提示、现场检查、监管通报、监管会谈、与内外部审计师会谈等。 第三十五条 (监管措施)对不能满足本指引及其他关于表外业务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要求其制定整改方案,责令限期改正,并视情况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三十六条 (适用范围)本指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三十七条 (解释权)本指引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与各类表外业务现行规定的衔接)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还应该遵行各类具体表外业务的相关规定。 第三十九条 (实施时间)本指引自2016年X月X日起实施(过渡期六个月),《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1〕31号)同时废止。 同业报价 我们贴心备至 资产撮合 我们有问必答 同业培训 我们助你向前 在这里读懂银行同业 交易圈 责任编辑:
搜索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