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体育政策研究
一、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田恒行
田恒行,孙铭珠,尹志华,孟涵,刘皓晖.国际体育素养体系的多维比较与发展趋势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03):336-347.
【研究摘要】该研究对美国、加拿大、威尔士、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国际体育素养协会6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的体育素养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
①在体育素养研究的背景方面:共性表现为人口健康问题突出、运动参与需求强烈;差异表现为原有健康促进模型适用性不足和学校体育教育的定位偏误。
②概念体系方面:共性表现为体育素养强调"身心一元"的立场、重视"具身认知"的地位、涵盖"全面发展"的要素;差异表现为灵活应用"定义性声明"。
③结构领域方面:具有形成了"结构领域+内涵"两级呈现方式、重视"身体、情感、认知"同等地位的共性;具有强调积极"运动体验"的差异。
④发展阶段划分方面:共性表现为强调过往经验影响,划分了渐进的发展阶段;差异表现在与经典运动模型的融合。
⑤测评方面:具有测评主体协同发展、内容有机互补的共性;表现出测评方法多元共生、通过自我测评实现有效激励的差异。
⑥培养方面:共性表现为重视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明确运动参与的关键作用;差异表现为关注特殊人群的健康发展。
未来体育素养研究将关注"全生命周期",提升人类健康水平;重视"纵横联结",构建科学框架体系;强调"整体测评",复现真实运动情境;突出"全纳培养",面向全体人群发展。
二、 华东师范大学张震副教授
张震,季浏.体育学科的自主知识建构------基于具身认知的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06):1-11+75.
【研究摘要】该研究在匡正具身认知知识论谱系的基础上发现,该领域的研究者通过再定位认知的发生、形成与发展过程重新阐释了知识的要素,为"回到运动本身"的体育学科的自主知识建构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与资源。
研究认为:体育学是以运动行为和技术为内核、最具整体性的认知科学,是以情景化的副语言、非命题化语言作为知识基本语汇的学科,也是最具素养导向特质的学科。
根据金特纳认知科学六边形模型和古德曼具身知识的三要素构建体育学自主知识结构,据此逆向探讨体育学知识对认知科学的独特贡献:一是体育训练与竞赛为当代认知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具特殊性的研究对象;二是体育教育为具身的德育与美育提供了更优的方法;三是体育特殊的知识类型为具身的知识论开辟了新的视域与方法论。
三、 太原理工大学张和平副教授
张和平,刘阳,何素艳.体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1):57-61.
【研究摘要】该研究主要研究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由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2个一级指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等11个二级指标,以及50个三级指标构成。
一级指标中,学生学习的权重系数大于教师教学。二级指标中,平时考核、期末运动技能考核和期末线上理论知识考核比较重要。三级指标中,运动技能健身机理、运动技能动作要领、运动技能动作完整性比较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热情的激发,混合式教学需注重丰富线上理论知识,加强理论知识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的渗透。
四、 北京体育大学肖林鹏教授
肖林鹏,武旗红,任新新,付馨,毛志鑫,何世权.中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推进重点、面临问题与建设路径[J].中国体育科技,2023,(06):3-9.
【研究摘要】该研究发现,"十三五"期间,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稳步前行,通过完善以体教融合为引领的组织工作体系,健全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协同机制,培育发展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等举措,初步搭建起了青少年体育促进工作的基本框架。,但同时也面临着认知与宣传不足、配套政策体系不完善、部门协同不深入、资金支持不充足、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立足新的时代方位,研究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以深化体教融合引领加强政-社-家-校协同联动、广泛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健全政策体系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等为重点内容的新时期中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发展路径。
五、 湘南学院王峰副教授
王峰,蒋韬成,郑国华,马晓.欧盟国家促进大众身体活动的路径选择及启示------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03):272-286.
【研究摘要】该研究对2018年欧盟27个成员国的身体活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各种影响身体活动参与的因素之间的联合效应及互动关系。结果显示,欧盟国家推动大众身体活动参与的政策以经济作为支撑,通过综合性政策将身体活动机会融入民众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中,并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社会福利型和生活体育型3种基本政策组合路径。
对我国的启示在于,可以通过深化政府协同、优化运动环境、加强媒体宣传、提供个性化方案、构建运动场景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大众身体活动参与,全面提升国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
六、 首都体育学院刘海元教授
刘海元,孙强,张云.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制度设计及改革路径研究------基于中美学校体育10年相关文件对比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02):125-139.
【研究摘要】该研究分析了中美两国在2012---2021年间发布的学校体育相关文件,基于对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管理方面灯分析发现,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制度的优势是明显的,对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但与此同时,学校体育在工作制度建设层面还有一些不足。
基于此建议:①扎实地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细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要求;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制度设计与指导,进一步提高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水平;③深入贯彻实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细化学校体育评价要求;④激发各级学校建设特色学校的强烈意愿,发挥样板特色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⑤完善学校体育活动多主体共治体系,形成促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合力与新格局。
七、 华中师范大学王嵘蓉老师
王嵘蓉,吕钶.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素养培育研究:缘起、脉络及价值意蕴[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04):14-20+37.
【研究摘要】该研究对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素养培育研究的缘起背景、学术脉络及价值意蕴予以了探讨。从回应时代之音、镜鉴域外之势、观照现实之需的方面揭示了研究缘起背景;从体育教师教育视角和学校健康教育视角梳理了研究的学术脉络;从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丰富体育教师的研究内涵以及弥合体育教师发展的国际差距等方面,分析了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素养培育的价值意蕴,以期能引起学界对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的关注与重视,进而推进新时期体育教师研究向纵深发展。
八、 扬州大学陈辉映老师
陈辉映.身体素养培育的感知-行动理论探索------基于生态动力学的分析[J].体育学刊,2023,(02):41-48.
【研究摘要】该研究基于生态动力学中身体素养感知-行动理论的探索,把身体素养培育作为一种学习过程,将环境作为身体素养培育的关键要素。
研究认为,身体素养培育要通过"约束-给养"来驱动,身体素养培育要通过"感知-行动"来发展,身体素养培育要通过"探索-适应"来实现。对创设身体素养培育学习环境的启示包括:回归"真"运动环境、生成"真"运动体验和探索"真"运动路径。
九、 华中师范大学董国永副教授
董国永,李健宝,卓贞梅.法国雷恩高师职前体育教师跨学科素养培养的举措及启示[J].体育学刊,2023,(02):81-88.
【研究摘要】该研究主要涉及法国雷恩高师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认为其培养职前体育教师跨学科素养的主要举措有:确立跨学科素养培养目标,设置完备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注重跨学科课程的知识互通性,强调跨学科学习和跨学科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吸纳不同评价手段以增加跨学科素养评价的多样性,统筹多方教学资源以优化跨学科课程教学的协作性。结合我国国情并以新时代教师素质要求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导向,为改进我国体育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培育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为我国输送满足当下社会需求、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优秀体育教师人才。。
十、 沈阳体育学院程文广教授
程文广.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评价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02):25-32.
【研究摘要】该研究以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时代背景,以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评价为研究主题,探究新时期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评价的时代意义、发展转向、实施困境及建设路径。重点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评价实施过程存在的评价体系尚未健全、评价尺度标准异化、评价方法工具缺失、评价联合机制滞后等困境,从确立与完善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建立联动与协同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创新与应用不同的体育课程评价方法、继承与拓展一体化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设路径,为深化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育评价改革提供理论借鉴。
十一、 重庆三峡学院陈亿老师
陈亿,王学彬,彭莉,易东平,何志金.澳大利亚提升国民体育素养经验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3,(03):47-53.
【研究摘要】该研究着力探究澳大利亚提升国民体育素养经验及启示。研究发现:澳大利亚提升国民体育素养经历了筹备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主要经验:①坚持国际借鉴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确立发展要素体系;②强调领域评价与要素评价相结合,阐明发展评价标准;③突出政策引领与实施案例相结合,构建发展立体方案。启示:①加强研究借鉴,构建本土化要素体系;②阐明阶段标准,厘清发展进阶等级;③完善实施举措,塑造发展支撑体系。
十二、 湖北医药学院黄越老师
黄越,吴亚婷,喻林.基于扎根理论的青少年体育与健康素养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3,(03):211-217.
【研究摘要】该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借助"Nvivo12.0Plus"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三级编码,运用专家咨询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正,利用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评价体系。
研究过程:通过三级编码形成434个自由节点、33个子节点、7个节点;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立由7个维度、27个观测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框架;建立的青少年体育与健康素养评价体系模型适配度高,模型拟合理想(GFI=0.923, AGFI=0.904, CFI=0.916, RMSEA=0.051);项目信度(SMC)大于0.25,组成信度(CR)大于0.65,收敛效度(AVE)大于0.36,模型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研究结论:编码提取的评价指标较全面,模型具备较高的信效度,适合青少年体育与健康素养评价。
十三、 武汉体育学院刘瑞副教授
刘瑞,魏世杰.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结构探索与培养路径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03):85-92.
【研究摘要】该研究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构建了新时代体育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结构体系。
研究结果表明:新时代体育人才所需之核心素养的培养由内在品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个维度构成,共包含有高尚品德、爱国情怀、抗挫折能力、尊师重道、同理心、理论知识、专项运动能力、多学科素养、专项审美能力、大数据思维、爱岗敬业精神、终生体育观念、严于律己品性、执教能力共12个范畴。基于研究结果,从运动训练教学建设、科学研究课程建设两个方面构建新时代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高质量体育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十四、 太原理工大学马卉君老师
马卉君,马成亮,姚蕾.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评价的学理逻辑与实践路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02):107-116.
【研究摘要】该研究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评价的基本内涵、学理逻辑、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向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评价应遵循人的"生成性存在"逻辑、循证教育逻辑和实践育人逻辑。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评价面临的现实困境:①以考代评,忽视评价的过程性与真实性;②方法单一,降低评价的针对性与科学性;③主体缺位,影响评价的专业性与实效性。
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以下发展路径:①区分考试与评价,让评价回归"育人"本位;②创新多种评价方法,使评价结果趋于精准化;③协同多元评价主体,构建客观公正评价机制,最终构建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符合体育学科且具中国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来源|体育政策研究
作者|体育素养跟踪评估课题组
编辑|王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