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ù
fáng
chuán
rǎn
bìng
预
防
传
染
病
开学季
谨防春季传染病
春季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时节,同学们要增强防控意识,未病先防,提前做好防治工作是我们师生共同的责任。下面介绍几个常见传染病,希望老师、家长、同学们了解有关知识,注意个人卫生,更加爱护自己的身体。
腹泻
腹泻主要是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可引起的急性胃肠疾病,临床表现为腹泻和/或呕吐。此类腹泻秋冬季高发,在学校中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食品,瓜果蔬菜要洗净。
日常生活中注意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感染,确保熟食或直接入口的食物无污染。
在外就餐、旅游时,应不食用不洁、腐败、无证和不符合卫生的食品,对于贝壳类、螃蟹等海产品,食用时一定要煮熟煮透。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流行性感冒
1.由流感病毒引起。
2.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3.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
4.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接触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
5.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对变异后的病毒无效。
6.潜伏期1-3天,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主要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干咳、结膜充血等。
预防措施:
及时注射流感疫苗,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易感人群,免疫预防是减少流感病毒危害的有效手段。
气候渐冷,应该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同时注意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肺结核
1.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肺部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2.结核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疾病中历史最悠久,而且具有高感染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耐药率、疫情递减速度低的特点。
3.传染源:痰菌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带菌牛乳引起的感染已很少见。
4.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排出的结核菌易悬浮在飞沫中,当被吸入后即可引起感染,排菌量愈多、接触时间愈长、飞沫直径愈小,愈容易引起感染;患者随地吐痰,痰液干燥后结核菌随尘埃飞扬,亦可造成吸入感染。
5.易感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儿童、糖尿病人、矽肺、HIV感染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易感染结核病。
6.凡是具备以下症状之一者均为疑似结核病人。① 咳嗽、咳痰≥2周;②咯血或血痰;③其他,如:低热或胸痛≥2周或午后潮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午后逐渐升高、夜间爱出冷汗);④家里有确诊为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如家庭成员、同学、同事、邻居等。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愉快,加强营养、均衡饮食,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睡眠。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养成开窗通风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中细菌浓度,勤晒衣服和被褥。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随地吐痰,在咳嗽、打喷嚏时用手纸捂住嘴巴和鼻子,避免结核杆菌通过飞沫传染给他人。
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又出现连续二周以上的咳嗽、咳痰等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到定点诊治医院结核病门诊就诊。
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应当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以免传染给他人。
流行性腮腺炎
1.由腮腺炎病毒引起。
2.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3.患者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主要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感染后一般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潜伏期平均18天左右,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主要临床特征。
预防措施: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注意室内通风。
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合理睡眠,充足休息,科学饮食,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水痘
1.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红色斑丘疹、小水疱。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
3.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传播,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用具传播,如玩具、文具、门把手等。人群普遍易感。
4.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脱痂为止。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既往未患过水痘、未曾接种过疫苗的青少年和成人,如面临水痘病毒感染风险,也建议接种水痘疫苗。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交叉感染。
发现自己或孩子出现发烧、出疹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早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就诊时请佩戴口罩。如确诊为水痘,应遵医嘱居家隔离治疗,防止传染他人。隔离期直至水痘疱疹全部结痂脱落为止。
通风是学校预防水痘的最科学有效的方法。要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儿童多发。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 (型),主要为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各型病毒间无交叉免疫力,婴幼儿及儿童普遍易感,部分青少年亦可见感染。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预防措施:
注意手卫生,尤其在触摸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
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如接吻、拥抱等。
经常清洁和消毒(含氯消毒剂)常接触的物品或物体表面,如玩具、家具等,清洁后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用一次性毛巾或纸巾清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呕吐物、粪便等,并及时消毒被上述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或环境。7.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做好防护勿松懈
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勤洗手、勤换衣、注意口腔卫生,生活用品如毛巾、餐具等应定期消毒。
增强自我防护。注意佩戴口罩,并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睡眠应充足,饮食要均衡;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
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选择健康生活方式
增强自我保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