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是文化旅游中最容易实现、也最能体现出地方特色的,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所在。近年来,“民俗非遗+旅游”的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热点,让原本深藏于乡野民间的传统技艺、习俗活动走出了地域限制,跨越“圈子”,走进大众视野,带给游客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之旅。
民俗文化旅游兴起及其开发策略
众所周知,民族民俗文化肩负着传承文化根脉、珍藏历史记忆、彰显民俗特色的重任,旅游开发时,应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
民俗文化旅游的兴起,在于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首先,民俗文化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其次,民俗文化中包含各种独具特色的娱乐活动,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促进游客融入当地民风民俗;最后,民俗文化维系着各民族情感,能够满足社会的精神需求,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凭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给予了人们更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享受,从而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当前旅游市场中极具竞争力的文旅项目。
打铁花与舞龙
1、民俗文化是发展旅游经济新动力。
✦民俗文化参与性
当前,国内旅游市场复苏势头强劲,新兴旅游城市异军突起,一度出现“特种兵式旅游”、“味蕾游"等繁荣景象。国潮国风热度不减,文博演艺一票难求,这都体现出国人的精神文化追求也在不断提升。民俗文化是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智慧与结晶,是集体共同参与的结果,因而参与性是其显著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文化的参与性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特色,进而滋生出可以带给游客不同体验感的旅游项目。书写对联、猜灯谜等具有原始性的民俗类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游客的角色逐渐由“观光者”转变成了“参与者”,其在潜移默化中参与到了各种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时而静心冥想,时而积极互动,尽情享受民俗文化活动带来的新鲜体验,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民俗文化差异性
差异性是民俗文化的一大特点,使其在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将这种文化差异性更好地融入到其中,是打造精品旅游项目的重要方式,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佳的竞争优势。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无论是精神文化方面还是物质条件方面的差异化都符合当代年轻人追求差异、引领潮流的猎奇心理,比如,哈尼族的梯田文化、太原锣鼓文化和彝族火把节文化等,这些具有独特差异性的特点使其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与亲身感受,从而使民俗文化成为拉动旅游经济的重要法宝。
2、加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策略。
✦坚持可持续性的开发原则
对于我国的旅游事业来说,要想进一步加强对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就需要我国旅游事业坚持可持续性的开发原则,统筹协调规划,对整体的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设计。从而能够更好的利用我国的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将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潜质充分的挖掘出来。同时,要站在全局的思想来观看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全局,制定长期的开发计划与方案。要在保护我国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同时,将其民俗文化价值开发出来,再通过合理的资源整合,开发出最具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项目。
✦以民俗特色文化主题为核心
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之所以称之为特色。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性、穿着、饮食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那么,要想更好的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就需要我国的旅游事业坚持以民俗特色文化主题为核心,不要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偏离这一主题。在进行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深度挖掘各个民族所蕴含的特色民俗文化,将其民俗文化的内涵挖掘出来。同时,要围绕着特色的民俗文化,开发出相应的民俗特色文化项目,如民族友谊之林、民族之林等,将华夏文明进行层次化的展示。此外,也可以采用民俗文化表演等多种形式,突出民俗特色文化的主旨与内涵。从而不仅对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与利用,还极大的弘扬了特色的民俗文化。
✦有效的利用媒体资源的影响力
在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我国的旅游事业可以有效的利用媒体资源的的影响力,进行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自然化、生活化开发。对于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来说,不仅要加强对线下的开发,还需要进行线上的开发,与电视媒体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带动我国民俗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的飞速发展,让我国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之路越走越宽。
目前,民俗特色旅游文化逐渐进入了广大旅游爱好者的视野。那么,为了给广大的旅游爱好者提供最具特色的民俗特色旅游项目,就需要我国的旅游事业坚持可持续性的开发原则、以民俗特色文化主题为核心、有效的利用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加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广大的旅游爱好者提供优质的民俗特色旅游文化项目,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基本模式
1、集锦荟萃式。
集锦荟萃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省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省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云南民族文化村
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一些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
2、复古再现式。
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荟萃式共同的缺点。
3、原地浓缩式。
原地浓缩式是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
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远眺西江千户苗寨,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
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就集中展现了土族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青稞酒文化、弥久沉香的酩馏酒文化、古老纯真的建筑文化、别具一格的民居文化、古朴神秘的宗教文化,是世界上最全面、最纯正、最真实的以“土族文化”为主题,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宗教朝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
4、原生自然式。
原生自然式,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新西兰毛利人村落等。
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
5、主题附会式。
主题附会式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后来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苏州园林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
6、短期表现式。
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
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案例
1、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吕家村。
以传统民俗创新演绎设计赋能文化符号。传统民俗是我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是保护和振兴乡村文化的重点,加强民俗的活态传承,开启市场化运营,才能增强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让优秀的文化生生不息。
吕家村是江苏省级休闲农业精品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位于高淳国际慢城景区入口位置,同时也是景区内核心发展地带。2018年匠工营国团队设计了《高淳国际慢城吕家村改造方案》,项目以本地“跳五猖”文化为源头,深化文化演绎和创作,将本地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演绎成适合慢城旅游开发的文化新符号,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将吕家村打造集文化创意、特色民宿、餐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村落,是高淳国际慢城特色文化体验地和乡村休闲旅游网红打卡地。
吕家村非遗小马灯表演
近年来,吕家村借力高淳发展全域旅游,从美食村,到“傩舞吕家文创大赛”,到今日的文创小镇,一步步在“文创+旅游”赋能下,将“五猖”IP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让乡村更美、旅游更旺、道路更长。
2、黄山市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安徽西递村传承徽韵文化,创新旅游发展。西递村地处黄山南麓、黟县盆地南侧,交通闭塞,历史上很少受到战争侵袭,因而村落得以较好保存。
据了解,西递村面积12.47平方公里,景区核心面积0.13平方公里,现有明清祠堂3座、牌楼1座、古民居224幢,古建筑保存较为完整。“村里最有特色的资源是古建筑,它就像一座宝库。” 西递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傲立介绍,2000年,西递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中难得的村落型遗产,享有“明清民居博物馆”美誉。通过探索文化遗产在保护中活化利用,“人、物、景”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西递从一个普通村庄转变为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西递村
多年来,西递村积极依托特色皖南古建筑和田园风光发展旅游。1994年,西递村成立了西递旅游开发公司,并将部分旅游收入用于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2015年起,黟县徽黄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接了西递村的独家开发、经营与管理,保护和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西递村积极实施西递景区民宿水污染整治项目,推进生态治理工程,改善西递村水域整体水质;实施村庄环境卫生工程,常态化开展村庄日常保洁,加大村周边及公路沿线环境整治力度;鼓励商家使用环保用品,维持村落的水景观。同时,西递村还大力推进文旅融合,通过旅游+传统文化,打造“千古黟技,匠人圣地”百匠堂文化名片,包括非遗传承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和徽食文化街区三部分;通过旅游+研学开发,成立研学旅游大师工作室,自主开发设计古村落游学、非遗项目体验、农耕文化体验等五类研学旅游产品;通过旅游+传统民俗,打造地方特色传统民俗活动,结合原有西递特色“抛绣球”和“徽州祠祭”表演,进一步丰富参与性、体验性业态。
3、吉林金达莱民俗村。
一面靠山,三面环水,风景秀美,朝鲜族特色浓郁……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西城镇,有一个民俗独特的村落——金达莱民俗村。
吉林金达莱民俗村
金达莱民俗村原名明岩村,位于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中部,距市区21公里。金达莱村是在水毁后的村庄原址重新规划建成,无论是村庄整体布局,还是细微到每一处观光景点的物件摆设,都精妙别致,独具匠心,实现了“灾村”变“新村”的华丽转身。据了解,金达莱民俗村96%的人口都是朝鲜族,因而保存着非常完整的朝鲜族生活习俗与文化传统,是体验和了解朝鲜族民俗风情的好地方。
近年来,金达莱村瞄准了发展民俗旅游这条发展新路。“2018年,金达莱村新建了46个小民宿,搭配村里民俗小院共同组成了金达莱村的特色民宿。”金达莱民俗村党支部书记吴正镐介绍,如今,村集体经营民宿和旅游企业、村民自营民宿能同时满足几百人住宿的需求,村民通过旅游接待,年人均增收上千元。
为推动民俗旅游发展,金达莱村还开发了民俗旅游项目,开办朝鲜族特色餐馆、咖啡厅、民俗展览馆等。金达莱民俗村中还有很多体验式游玩项目可供选择。跟着朝鲜族阿妈挥动木槌,经过反复捶打而成的朝鲜族打糕吃起来筋道味香。
为提高乡村旅游配套环境,金达莱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给村内的重点屯全部通了硬化路,全村实现安全饮水目标,电力、电视和网络实现了全覆盖。此外,还以村规民约建立村民保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乡村旅游创造良好发展空间。
结 语
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生活化开发,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这种开发模式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保护民俗文化,同时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最小程度的干扰。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视,民俗旅游正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热点。然而,这种模式也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问题,以及如何确保当地居民利益等挑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其规划与管理,制定科学的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规划,确保开发活动与当地文化保护相协调。同时,强化社区参与,鼓励和支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项目的策划与运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旅游收益能够公平地惠及当地社区。
为了促进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开发过程中深入挖掘和传承民俗文化的核心价值,同时注重创新和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此外,还应加强对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其价值的认识。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多样化的民俗旅游体验项目,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避免对民俗文化的过度商业化。最后,建立监督机制,对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行有效监督,防止出现破坏性开发行为,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同时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收益,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赢。
【免责声明】本文由产业地产智囊整理编辑,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