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将慢病防控端口前移至儿童青少年的提案》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慢性病严重威胁中国成年人健康和生命,但慢性病的发生从儿童时期已经开始,儿童青少年慢性病患病率也明显增加。我部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健康,认真学习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坚持“健康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并培养“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高度重视将慢性病防控端口前移至儿童青少年的工作。
一、完善儿童青少年慢病预防顶层设计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儿童青少年健康,针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其他慢性病检出率的快速上升以及体质的持续下降现象,2007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降低儿童青少年肥胖、近视患病率,提高儿童青少年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建议儿童青少年每天进行至少1小时的体育锻炼。《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明确要求,贯彻零级预防理念,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营养均衡、口腔保健、视力保护等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教育,实现预防工作的关口前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教育部大力加强对儿童青少年慢病预防顶层设计工作。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结合深化教育改革,通过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监督管理等减负措施,提倡学校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严格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提高体育课质量,增加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体艺厅函〔2020〕12号),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创新形式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教学。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以提高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和素养为核心,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吃动平衡为重点,着重强化政府、社会、个人责任,积极推进家庭、学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密切协作,建设肥胖防控支持性环境。。
二、不断完善儿童青少年健康监测制度体系
1985年由教育部牵头,国家体委、原卫生部、国家民委及国家科委共同组织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性、多民族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调研地区涉及全国29个省(区、市),民族为汉族及人口总数在10万以上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壮等27个少数民族,对象为7~22岁大、中、小学生,样本量达98万余名,研究指标包括形态指标、机能指标、素质指标及健康检查4方面共28项指标,获得了中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最系统的基础资料,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的大规模系统研究,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也充实了世界人类学的研究,对加强和改善中国学校体育及卫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该调研首次增加了健康指标检查,发现中国学生在健康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并制定了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程度及营养状况的评价标准。1985年调研基础上,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国家教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结果和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87)教体字022号〕中,明确提出建立定期(每5年1次)开展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监测)的制度,至2019年,已成功组织开展了8次大规模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
在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监测)的制度基础上,2002年起,教育部建立了经常性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在开展5年1次的全国性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基础上,每2年进行1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主要健康问题的监测,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告,使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监测结果公告成为学校体育卫生的一项基本制度,为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与健康尤其是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打下坚实基础。
三、建立健全学校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00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不同学段健康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实施途径和保障机制等要求。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慢性病预防等健康教育内容编排在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和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不同模块,指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主要内容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和安全应急与避险等内容。明确高校学生要增强防病意识,掌握常见疾病的预防原则和常规措施,提高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能力,要求学校通过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四、严格落实中小学生健康体检
《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学校组织所有入学新生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在校学生每年进行1次常规健康体检。健康体检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血压等,体检报告分别向学生(家长)、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反馈。
五、研究制定健康学校建设规范
目前教育部正在配合相关部门着手制定健康学校建设规范,通过不断完善学校健康政策与管理制度,有效改善学校健康环境,打造学校健康文化,提升健康管理和卫生服务水平,满足师生健康需求,实现学校建设与人群健康的协调发展。健康学校建设坚持政府领导、部门统筹协调、学校负责、专业机构指导、全员共建共享的指导方针,按照属地化管理、自愿参与的原则,面向全国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开展。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加快修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研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完善工作条件和保障,推进学校卫生保健机构改革创新,加强校医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落实落细。充分利用新时代信息收集技术、手段和平台,建立权威的儿童青少年健康大数据库,进一步开展儿童青少年慢病监测与评估。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