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湖广填四川”大运动中迁居巴蜀的移民人特征

2024-12-20 21:50:01 股市动态 丽娇

清代“湖广填四川”大运动中迁居巴蜀的移民人特征

投诚官兵和随征官兵及其家人入川安插,包括的对象就更多了。投诚官兵有农民军、明朝官军等,如参加张献忠起义的农民军入川被打败后,一部分就被安插归农。湖北黄冈人洪良品《东华录》记载:顺治九年(1652年),清政府就在巴蜀等地实行“凡遇降寇流民,择其壮者为兵,其余老弱悉为屯田”的规定。康熙《四川总志・贡赋》记载:康熙六年(1667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奏请,将福建投诚官兵及其家人移民巴蜀,“除家口外,尚有二万三千六百余名之众”。其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当属少有。康熙十一年(1672年),典试入川的王士桢,自云阳乘船西进,在《蜀道驿程记》中说:“桡手皆闽人,盖闽中投诚安插于蜀者”,应为这些移民。 顺治九年(1653年),清政府规定:“湖南川广驻防官兵,亦择其强壮者讲试,其余给荒弃空地耕种”(《明清史料》丙编)。这些投诚官兵中,多为外省人。随征屯田官兵移民,由政府安插,带有强制性。外省地方官,多强制无业游民或平民入川,这既能稳定地方,又能出政绩。康熙十五年(1676年)四月,清兵押解一批“强制移民”从大悟、云梦赶至孝感,因当地豪强与官兵勾结,将刘开沛兄弟强抓并编入“移民队”,当日押解上路。移民队共有100余人,在汉川集中上船入川。六月中旬抵达渝州,因暑热,一些人中暑生病,清兵遂将体弱生病者留下渝州,其余80多强健者继续西进。刘开沛被安插峨眉,成为“贡川纸”创始人(《孝感文史资料》第9辑),这些被编入移民队的百姓,亦为强制移民。 这些强制移民,多集中于康熙二十年前。巴蜀的荒芜,平吴战争的影响,再加上清政府的移民政策有一个知晓的过程,到了康熙二十年后,才有大量志愿移民进入。 现居住在大足县的晋阳唐氏,原籍湖南会同县,自康熙十八年(1679年)始入川,到康熙三十年(1691年),就有6家移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有14家移居(《晋阳唐氏族谱》)。他们先后都落籍重庆大足,聚族而居,为志愿移民。 志愿移民入川,延续时间很长,直到乾隆年间都还有大量入川移民,而重庆的东部和山区,在乾隆时期,还是移民进入的高峰期。 (二)巴渝移民,在时段上,自顺治始至嘉庆年间基本结束,延续时间很长。而不同的地区,其移民的高峰期有一定差异,此为第二特征。 民国二十四年的《云阳县志》,较详细地记录了移民族姓情况。志中共记载有178户,其中明确记载的清代移民有132户。清代移民中顺治年间7户,占清代移民的5.3%康熙年间36户,占27.3%雍正年间12户,占9%乾隆年间59户,占44.7%嘉庆年间14户,占10.7%道光年间4户,占3%。云阳的清代移民,从顺治年间始,直到道光年间,都在进行,移民较多的是在康熙、乾隆时期,高峰在乾隆时期,几乎达到了一半。 民国十一年的《合川县志》亦详细记录了合川的移民族姓情况。志中共记录有253户,其中明确记载的清代移民有99户。在99户清代移民中,顺治年间移民11户,占11.3%康熙年间66户,占66.7%雍正年间2户,占2%乾隆年间4户,占4%嘉庆年间1户,占1%清初15户,占15%。合川的清代移民,从顺治年间始,讫于嘉庆年间。顺治年间,战争未停,清初移民,多在康熙年间。卷12记载:“合自乾隆中叶去招集垦荒”,说明合川在乾隆中期就已停止了招民垦荒政策,移民多集中在康熙年间。 云阳与合川,一个在渝东,一个在渝西一个以山地为主,一个以平地丘陵为主。合川在明代为经济发达地区,开发程度较高云阳在经济、开发程度上相对要差,两县很具有代表性。合川自康熙六年始,于成龙任知州,就大力招民垦荒,成效显著。文中以原重庆府为基础称西部地区,余为东部和山区地区。 从两县移民的比较可得出如下结论: (1)以合川为代表的重庆西部地区,其移民高峰在康熙年间以云阳为代表的东部和山区地区,有两次高潮,一是康熙年间,一是乾隆年间,以乾隆年间为高峰。咸丰《云阳县志》云:“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奉敕徙来者,北岸民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南、湖北人较多。”先到者占据长江等河岸之地,后至者只有向山区进发。康熙年间移民,多占河谷和平坝乾隆年间以山地开发为主,即“乾嘉拓殖”[4]。 (2)重庆西部地区移民时间没有东部和山区地区延续时间长。西部地区移民集中在康熙年间,乾隆后期基本结束。东部和山区地区在嘉庆年间进入的移民较多,到道光年间才结束,这与二次移民有关。 (3)西部地区移民在时间上集中程度高,康熙年间达66.7%东部和山区地区集中程度低于西部,分布在康、乾时期,但移民延续时间长。 (三)在巴渝移民的来源方面,以湖广为主,但西部地区与东部和山区地区的移民在原籍构成上有一定差异,此为第三特征。 我们仍以合川和云阳的清代移民为考察对象。据民国《云阳县志》,有明确籍贯记录的清代移民有132户,其中湖广籍98户,占74%江西籍13户,占10%福建籍8户,占6%广东籍3户,占2.4%四川籍(指云阳以外的四川地区)7户,占5.3%安徽籍2户,占1.5%河南籍1户,占0.8%。 民国《合川县志》有明确籍贯的清代移民150户,其中湖广籍99户,占66.7%江西籍17户,占11%福建籍4户,占2%广东、陕西籍各2户,各占1.3%贵州籍8户,占5.6%四川籍(指合川以外地区)15户,占10%江南、广西、山东籍各1户,各占0.7%。 两地比较,可知: (1)巴渝地区以湖广移民为主,其次为江西人。云阳、合川的湖广籍移民所占比例差距不大,说明湖广人遍及巴渝,分布均衡,江西人亦如此。 (2)移民原籍构成上有差异。除了湖广、江西移民外,合川的贵州移民较多而云阳的福建、广东移民相对要多一些,无贵州移民。合川的地理位置以及明末大量难民到贵州,乱后返回,对合川移民的构成有一定影响云阳则以长江为主要移民通道,与地近湖广有关。 (3)两地皆有原籍四川人,但不多,比例接近,说明战争对整个巴渝地区人口的损伤大,留存普遍很少。 从移民的迁移方式来看,西部地区以一次移民为主,而东部和山区地区,以一次和二次移民并重。前述民国《云阳县志》记载:蒋姓是在嘉庆年间从四川大竹移入沈姓是在道光年间自万县移入,两族明显是二次移民。在众多的家谱材料中,也有反映。 文章节选自:“湖广填川”大移民运动中的巴渝移民特征。作者:蹇建明,岳精柱 发表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月
搜索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