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翻译:早晨告别朝霞缭绕的白帝城,一日间行程千里回到江陵。两耳边仍然响着沿岸猿叫声,轻轻的船儿早已越过千山万岭。
作者:李白(701~762),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夏天,李白到东都洛阳,遇到蹭蹬的杜甫。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还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而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李白的诗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
注释:(1)辞:别,离开。这里指出发。(2)白帝: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3)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人云间。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4)江陵:今湖北江陵县。《水经注》卷三四《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背景:在李白写这首诗的四年前(公元755年),爆发了震撼唐帝国的“安史之乱”,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后来唐玄宗便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不久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粼也起兵东下,想和唐肃宗争夺帝位。当时李白在庐山隐居避乱,对内情并不明白,出于报国的热情便加入了永王的幕府。公元758年永王遭到了镇压,李白也受到了牵连,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入狱,而且被判长期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取道四川西行赴贬地。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途中写了这首诗来抒发诗人遇赦后无比欢快的心情。故诗题一作《下江陵》。
鉴赏:这首诗写从白帝城到江陵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诗中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诗人轻快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诗里前两句写白帝城出发时美丽的景色和行船的快速,快情快语感情充沛。这种朝发夕至的描写显示了长江一泻千里的气势,也流露出了诗人急切盼归的心情。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次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还”字归来的意思,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后两句去写行船中的见闻,不去写看到的两岸青山,而是通过写耳朵听到猿猴的啼叫来展示船行之迅速。第三句的境界很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本来猿声悲哀婉转,让人有凄凉的感觉,但此刻诗人并没有把猿的啼叫放在心上,反而借它来映衬出这时船已如离弦之箭,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诗人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已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在此起彼伏的叫声中,小船已掠过了崇山峻岭,同时通过小船顺流直下穿越千山万岭奔向江陵的描写,也蕴含了诗人摆脱政治劫难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自然天成。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古诗词鉴赏|七绝诗|《枫桥夜泊》No.2
古诗词鉴赏|七绝诗|《出塞》No.1
【作者&编辑】不了兄
一个疼爱孩子的父亲,一个才华横溢而忧郁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