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雨林奇境 园地融合发展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创新管理与优化治理

2024-12-21 16:34:18 股市动态 令斌

珍爱雨林奇境 园地融合发展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创新管理与优化治理

我国首批设立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面积4269平方公里,约占海南岛陆域国土面积的1/8,是我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与亚马孙热带雨林相当,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为建立协同联动、高效顺畅的国家公园“园”“地”融合发展机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创新,建立了省级国家公园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协调25个省直部门和9个属地市县共同推进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雨林生境持续恢复。 “一盘棋”统筹:创新管理体制 2024年4月3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2年度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结果出炉,为2080.40亿元,较上年度增加12.01亿元。 作为我国首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全国率先开展并正式发布了国家公园GEP核算结果。生态价值的持续增长彰显了海南热带雨林生态保护成效。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涉及9个市、县,涉及20余处分散管理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区域的雨林斑块。如何更好地保护这片雨林,是摆在海南省委、省政府面前的大事,也是国家公园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核心和根本。 海南给出的答案是:省政府与国家林草局建立局省联席会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常态化沟通解决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同时,成立了海南省国家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林业局与国家林草局广州专员办建立了国家公园沟通协作工作机制,与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建立了局院联席会议制度。局省联动、部门联动、局院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凝聚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强大合力。 构建执法协作配合机制——省林业局、省公安厅、省司法厅联合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联动配合执法实施办法》,各市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林业主管部门、综合行政执法局,国家公园各分局,森林公安各分局也建立了协作配合的执法工作机制,明确各单位的职责分工、信息共享和案件线索移送机制。 健全国家公园制度体系——出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等多项制度和办法,推动国家公园管理逐步法治化、规范化。 目前,国家公园和地方政府的融合工作已纳入领导小组的重要议事内容,明确由领导小组下设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推进小组承担省级社区协调委员会具体职责,及时研究解决国家公园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初步形成了“园”依靠“地”共抓保护,“地”依托“园”共谋发展的工作格局。 “一股绳”发力:优化治理架构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楠介绍,调整优化基层社区协调委员会架构,也是海南建立协同联动、高效顺畅的国家公园“园”“地”融合发展机制的重要举措。 早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立之初,就建立了社区协调管理机制,即省级层面成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协调省级委员会,由7个管理分局牵头成立9个区域性社区协调委员会,共同协调解决资源保护和社区发展问题。 随着国家公园相关工作的开展,海南结合实际,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分片区重新组建了以国家公园管理分局为主体、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参加的基层社区协调委员会,并将与国家公园建设密切相关的市县综合执法、交通运输、应急、水务等有关部门新增为成员单位,明确了议事规则和重点协商内容。同时,建立监督与反馈机制,对议定事项制定台账,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加强跟踪督办,显著提升了属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工作协调更加顺畅,问题解决也更加及时。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协调昌江委员会成立以来,积极开展社区协调工作,力求解决资源保护和社区发展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分歧。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举办森林资源保护专项行动现场会、开展社区工作交流和社区宣传,协商解决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建设和谐友好型社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协调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各社区协调委员会自成立以来,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关系,努力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发挥国家公园文化宣传员、传播者和引领者作用,促进社区居民了解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资源和价值,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态保护和法律意识。 实践证明,通过调整优化基层社区协调委员会架构,不仅提高了居民自治能力,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还培养提升了居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居民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园”“地”融合发展不断走深走实。 “一条心”谋事:提升民生福祉 如何将改善民生与国家公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课题和民生课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坚持贯彻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发展导向,多措并举增进民生福祉,让绿色不仅成为看得见的高颜值,更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时间回溯到2021年12月9日。 当天,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新高峰村的菌菇大棚种植进入收尾工作,预计来年3月可以陆续迎来收成。时任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古海表示,搬出大山,住上新房子,可不能让村民们等闲过日子,要想法子鼓励大家发展新产业,才能更好地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为助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2020年底,位于鹦哥岭腹地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原高峰村实施整村搬迁,全村118户居民从偏远的山区搬至距离白沙县城4公里多的牙叉镇新高峰村。 生态移民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推进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生态移民搬迁中,开创了农村集体土地与农垦农场国有土地等价置换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生态生产生活“三生互促”的新路径。 置换后,农场国有土地登记变更为集体土地,集体土地登记变更为国有土地,原土地的使用性质不变。迁出地建设用地复垦为林地等农用地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可按照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原则用于迁入地安置区建设,不再另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新高峰村依托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林下经济,将食用菌项目打造成了特色产业,在提高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村民的收入也有了稳步提升,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和美乡村新路子。2023年,食用菌项目为村集体创收23.13万元,提供用工3600多人次,村民务工收入近55万元。 3年来,海南逐步简化优化园区内建设项目审查审批手续,为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和民生保障提供便利。结合公益林直补、生态管护员选聘、示范社区建设等方式,多渠道增加社区居民收入,让居民通过国家公园建设和保护而受益、获利。 如今,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园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7群42只,新发现尖峰水玉杯、海南小姬蛙等物种70余种,圆鼻巨蜥等原来罕见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又重现雨林。(吴兆喆)
搜索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