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同心共富”工程,充分发挥新乡贤在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2024年初,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公布20家五星级“乡贤助乡兴”同心共富实践基地名单。为打造更多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新乡贤工作样板,营造新乡贤不忘桑梓、回报家乡的良好氛围,“浙江统战”特推出“‘乡贤助乡兴’同心共富实践基地”栏目,陆续刊发2023年度同心共富实践基地优秀案例,供学习参考。
“这些挂在半空的番茄,一伸手就能采摘,不用弯腰,比在田间干农活轻松不少。”在“水木”农业综合体共富实践基地的智能大棚内,德清县阜溪街道龙胜村村民胡小平正驾驶着自动升降采摘车,穿梭在棚中修剪枝蔓。和胡小平一样,许多村民在这里每天按时上下班,每月领工资,成了职业农民。
“水木”农业综合体共富实践基地于2020年建成投产,项目包含23000平方米水木蔬菜工厂及6600平方米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个集农业科技研发、创新孵化、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应用、蔬菜产业化发展以及新农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项目,正成为德清县乡村共富的新引擎。
科技赋能农业 打造共富引擎
连片的透光玻璃房、完整的智能流水线、全新的升降采摘车……走进这家高科技的蔬菜工厂,只见偌大的智能温室里,一株株定植在培养槽里的番茄长势喜人。工人正忙着操作自助施肥机,对着电脑输入PH、EC值和流速等数据,调整、控制番茄生长的各项指标。
“我们采用无土栽培生产模式和全程数字化管理,实现了环境调控及光、温、水、气、肥等管理的自动化,一年四季可以无间断种植。”水木蔬菜工厂厂长李佳幸介绍,这里的一株番茄,采摘期长达12个月。粗算下来,50亩地的1万多株番茄,年产量高达125万公斤,经济效益是传统番茄种植的40到50倍。这得益于“水木”共富实践基地引进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连栋温室设施,可实现全年度连续运维生产高品质蔬菜,有效缓解了城市“菜篮子”难题。
通过农业技术、销售方式的革新,拓宽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前景,向着“乡贤助乡兴”的方向努力。自投产以来,每年帮助当地农民增产增收300余万元。
链接多方资源 打造共富阵地
“由于全年可以采摘,所以在淡季也能满足市场需求,持续为城乡居民供应番茄。希望湖州德清能把数字农业办得更好,并把这种模式向全省、全国推广,让更多人受益。”以数字化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水木”共富实践基地收获了不少专家的点赞。
作为民革中央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同时也是民革中央、浙江省政协联合主办的莫干山会议的落地成果之一,“水木”共富实践基地落地德清后,集众人智慧、汇多方资源,打造德清农业教育实践中心,多维度展示现代农业的先进科技运用,创建现代农业创新中心,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以及中关村科技创新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开展农业专项科技研发和模式创新。
“水木”共富实践基地还揭牌成立了全国首个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水木数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在第四届莫干山会议期间,植物(番茄)人工智能管控模型创新实验室、植物工厂智能营养与生态防控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农业柔性能源系统实验室等10个项目签约,共计2.6亿元,这些项目将入驻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提升中心数字农业科研装备水平。
建立共富队伍 丰富共富活动
眼下正是“水木”共富实践基地的生产季,串串番茄如红绿宝石挂满枝头。每年播种、采摘等时期,基地都会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周边群众的收入待遇。2021年,“水木”共富实践基地加入湖州市首批“未来农场”共富班车,创新“未来农场+企业+村+农创客+农户”模式,带动家乡农业产业化在凝聚思想共识“智富”、助力产业发展“带富”、提高创业就业“造富”、促进乡村文明“和富”、服务民生帮扶“助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水木科创中心为载体,“水木”共富实践基地招引培育了一批民族大学生优质农创客团队,打造同心助共富服务队伍,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带入民族集聚乡村。此外,还挂牌德清县“青少年科普基地”,邀请农业产业乡贤开展实践培训课程,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优秀的各类农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现已开展30余次科普宣传活动。
要物质共富,也要精神共富。“水木”共富实践基地出资成立了“水木‘番茄红’公益基金”,向幸福阜溪公益基金会捐赠价值50万元的无公害番茄等物资,每年向残疾人之家、公办敬老院、特殊家庭捐赠1万斤番茄,给广大群众带去健康、安全、优质的爱心食材,除了对辖区困难群众定期赠送农产品外,还建立面向残疾人开放的现代化农业免费体验基地。
转自:浙江统战
供稿:德清县委统战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湖州统战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乡贤助乡兴”同心共富实践基地】德清“水木” 激活共富链 共绘发展图》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