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文包含以下内容: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的作文素材+视频+时评+作文段落+整篇作文+同课异构精美课件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经典再现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屠呦呦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诺·贝·尔·奖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由此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2015年中国感动中国人物 颁奖词》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一种可以显著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药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常用治疗疟疾的药物——氯喹或奎宁已经失效,但疟疾患者却在持续增加。那时,中国的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了传统中草药学,并发现了植物青蒿中的提取物有疗效。屠呦呦翻阅古典,找到提取的办法,并将该物质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抗疟载体,能够在疟疾寄生虫发展的早期就迅速杀死它们,因此在治疗严重疟疾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疗效。
艰·难·之·路
①发现提取阶段。发现青蒿素的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效果,并通过查阅《肘后备急方》,改变传统的加热提取方式,抗疟效果大幅度提升。
②临床试验阶段。开展临床试验,以身试险确认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的安全性,并奔赴海南开展治疗工作。
③分离提纯阶段。分离提纯,得到抗疟的有效成分。
④制成药物阶段。将分离出来的天然成分变成药物。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是,后续的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40%。屠呦呦分析,抑制率上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浓度过低。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鲜汁!“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如此说来,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从12%到100%,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自豪。”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成·功·原·因
从内因来看:
①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屠呦呦毕业北京医药学院药学系,同时系统地学习过中国传统医学,这些都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②锲而不舍。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了诸多困难,选做了大量的实验,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而不舍,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③重视古籍,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遇到困难时,她把目光投向历代中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经验,取得了创新性突破。
④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的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从外因来看:
①中医药学是个巨大的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
②团队的力量——祖国提供了研究平台,组员齐心协力。在抗疟研究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项目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屠呦呦作文范例
八十而荣屠呦呦 孤独的大师
9月24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当日,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 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81岁的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 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引材料)
这是一份迟到了四十年的国际认证,因为早在1972年屠呦呦研究小组就提取出了青蒿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古诗句里的这句名句仿佛就是为屠呦呦和青蒿而作,戏剧性的巧合也为这位81岁的老科学家镀上了神奇的浪漫色彩。而在拉斯克奖之前,另一个极负盛誉的国际奖项——— 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也奖给了她,真是“八十而荣天下知”。
不过,“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一幕,也恰恰反映出了大师的寂寞,以及寂寞背后的深层原因。(析材料,亮观点)
屠呦呦早在数十年前就名动学界,但那时集体主义的观念远远盖过个人主义,作为团队中的核心人物,也不过是团队的成员之一,在个人权益位卑言轻的思维下,屠呦呦的寂寞是注定的。而今天,屠呦呦老人被国际认可,很快在国内卷起各种震撼,也蕴含了时下公众、主流思维对她个人的高调认可,因为我们毕竟已经开始进入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再宏大的集体主义也掩盖不了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和利益。(挖根源1)
另一方面,屠呦呦名动世界,乃至被高调认为是极有实力角逐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有另外一种寂寞,那就是多少年来,我们本土成长起来的被国际科学学术界公认的科学大师,还是凤毛麟角。
于是,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再一次叩击着国人的心口,甚至还要沿着钱学森之问继续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土壤难以生长出与政治、经济国力匹配的科学大师?(挖根源2)
从这些思考转个大圈,走到问题的另一面,不难发现与严肃的反思相悖的很多学术现象:造假风波不断、剽窃事件连连、权钱交易多发、急功近利泛滥,一些搞科研、做学问的地方甚至难以看到一张岿然不动的冷板凳,难以找到一颗面壁十年图破壁的执著的心。不要说某些假恶丑只是少数,即使只有十分之一,它们对学术的伤害、对科学的玷污、对精神的污染、对规则的破坏也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当下种种浮躁、功利之风,才能反衬出屠呦呦们的宁静致远。
是啊,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经受得住多达190次的失败打击,还有多少机构单位能忍耐科学家多达190次的无功而返,还有多少财政拨款愿意投放到一些基础研究和短期难以出成果的领域?要知道,屠呦呦小组青蒿素提取的成功,正是来自第191次尝试。(联系现实,做对比)
因此,八十而荣的屠呦呦获得国际性声誉,犹如一个多棱镜,既折射出老一代科学家在追求学术真理道路上的专业精神,也折射出当下科学领域的某些功利浮躁的问题,更折射出回答和解决“钱学森之问”的紧迫。
不要让真正的大师总是成为孤独的行者。(作结论,作呼告)
屠呦呦同课异构课件(一)
屠呦呦同课异构课件(二)
屠呦呦作文素材
多角度分析
角度一:创新。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屠呦呦则对此表示:“很荣幸,这两条路我都走了。”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乙醚低温提取等方式,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并最终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创新实验,攻坚克难,面对失败毫不退缩,终于成功完成科研任务。而这样的成功,是绝对离不开创新意识及创新的勇气的。
角度二:团队。一个团体想要获得成功,团队合作精神尤为重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发挥团队的力量,可以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加良好地向前发展。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成功完成科研任务。这样的成功,绝对离不开团队中其他人的努力。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她不可能参与到每一个发明环节。这个中国首次获得的诺贝尔医学奖,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功,更是一个团队的贡献。
角度三: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屠呦呦这位普通的中国女性,在她85岁高龄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尽管是中国第一位本土科学家获此殊荣,但她为人低调,发表获奖感言时,也一再强调是团队的贡献,非她一人之功。与做人低调相对的,则是她对待科研工作的一丝不苟:为了提取青蒿素,她试验了200多种中药,用380多种提取方法逐一实验,即使酒精中毒,她也从没有退缩过。
适用话题
创新 团队 笑对失败 奉献 执着
写作示例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面对失败,要懂得用豁达和微笑对待,明白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才能走向欢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通向人类真正伟大境界的路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失败了,不要怕,我们可以不断尝试,也从中磨砺自己。就像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失败的190次,也许,下一次,就是成功。阳光总在风雨后,让我们用微笑的表情、坚定的信念及勇敢的内心,坦然迎接这人生的风雨。
情景聚焦
失败190 多次后提取青蒿素
20世纪60年代,全球的疟疾疫情难以控制。1967年5月23日,“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在北京召开,“5·23”就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彼时,全球的疟疾疫情都难以得到控制。两年后,39 岁的屠呦呦加入“5·23”。她经过200 多种重要的380 个提取物的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了青蒿上。又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她决定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 多次的失败之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认识角度
锲而不舍:每一种科学的进步都融进了发明者(发现者)的全心全力。爱迪生发明电灯,试验了几千次,换了无数种灯芯的材料才得以成功;鲍尔·海德思为了研究蛇毒,被毒蛇咬过130 多次,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才试制出了一些抗蛇毒药物;曹雪芹为了写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凡成功者,必有一种执着的钻研精神。屠呦呦深谙其理,面对全世界都觉棘手的疟疾,她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本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试验,最终获得成功,看似偶然,其实也是一种必然。
科学精神: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钱学森之问令世人沉思甚久,反观屠呦呦能够发现青蒿素,获得大奖,我们从中可以窥得这个问题的一角答案。面对世界性难题,屠呦呦及同事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踏踏实实不断探索,一丝不苟,淡泊名利,从治病救人的立场出发,从而获得成功。这其实就是科学精神的本质,抓住这个本质,才能在科学之路上作出大成就来,到那时,不论是否被人称为“大师”,实际上都已经是大师了。
求索之路无止境
1972年,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换作一般人,也许就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了。但是屠呦呦没有在喜悦中沉醉,而是向着更远的目标迈开了脚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研制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 倍的“升级版”。
认识角度
探索精神:屠呦呦经过多次尝试,已经获得了成功,而研究人员也提取出了青蒿素。实验好像可以就此而止了。但是屠呦呦并没有因眼前的成功而停止探索,如果就此止步不前,那可能是巨大的遗憾。如果说面对无人开垦的领地进行拓荒需要巨大的勇气的话,那么面对开满花朵的田野则需要更大的耐心和勇气。在成功之上再做出成绩来,屠呦呦做到了。这一切有赖于屠呦呦骨子里的探索精神。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从“三无”科学家到诺贝尔奖获得者
2011年,屠呦呦已经81 岁了。别人对她的介绍是: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这样的简历在科学界看来没有任何突出之处。很少有人知道“屠呦呦”这个名字,即便她的研究成果影响了几百万人的命运。但就是这位“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无两院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前面,接受大家的敬佩和仰望。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认识角度
成功的标准: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用头衔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人们对一个人的名声、资产的关注,超过了对其本身价值的关注。从这个角度看,屠呦呦无疑是不成功的,作为一个科学家,她不是博士,也没有到海外留过学,无论如何,她都不像是一个令人望而生叹的大人物。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获得了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其实,成功的标准从来都不是那些头衔,而是一个人究竟为这个社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他本身的价值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发挥。屠呦呦无愧于这一点,所以最终她超越了标签,获得了真正的成功。
功劳之争
一直以来,学界就有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者的不同说法。“5·23”项目其实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是一个集体团队在共同探索,有很多人作出了贡献。将青蒿素的发现归功于屠呦呦一人是否合适?有人说,这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不符。但评奖委员会也有自己的理由: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屠呦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认识角度
个人与集体:屠呦呦获奖引来的并非一片叫好声,而是同时出现了质疑声。确实如此,青蒿素的发现确实是集体的智慧,但是屠呦呦无疑在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实荣誉是谁的,这并非是很重要的事情。关键是经过那么久的努力,那么多人的坚持,最终使疾病得到了控制。奖是颁给屠呦呦的,其实也是颁给整个研究集体的。
宠辱不惊:屠呦呦说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既是谦虚,也是事实。任何发明和发现都是集中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劳动。屠呦呦面对荣誉,保持清醒,正是这样谦虚的心胸保证了她在科学事业上的进步。范仲淹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得失,本非此事的真正价值所在。获奖只是锦上添花,真正的奖其实是那些已经被挽救了的生命,他们的存活才是最大的奖励。
【考场常用角度】拼搏奉献,艰难困苦玉汝成【考场运用示范】孤独像包裹的贝壳,历经层层磨砺的痛苦后,创造了美丽的珍珠。屠呦呦,在诺贝尔奖公布之前,她孤独地从事着她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到了八十五岁的高龄也绝不放弃。面对别人的不解,她毫不在乎,在孤独中坚持自我。她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终于提取了青蒿素,拯救了许多深受疟疾折磨的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她不但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创造了生命的价值。她的人生也像珍珠一样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尽管张楚在歌中唱道:“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生命像鲜花一样绽开,我们不能让自己枯萎。”但也请你记住“真正优秀的人一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秀来源于一份孤独”!在孤独中往往能成就一个优秀的自己。(节选自2017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在孤独中绽放生命的美好》)看,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呼啸的地铁和轻轨拉近了城市与城市的距离,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手段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货币交易,许多人只需一个手机便可行遍天下;屠呦呦提取出了造福人类的青蒿素,诺贝尔奖是对她的嘉许,亦是对我们民族的期许;在即将到来的2018年,我国研发的嫦娥四号或将着陆月球的背面,我们期待着掀起新一轮的风浪……中国从来不是一个保守封闭、固步自封的国家,她有长者的谨慎,亦有青年人开放的襟怀。(节选自2017年全国卷2满分作文《江山如此多娇,与尔一竞风流》) 【实用拓展角度】宁静致远,浮躁社会中的一股清流【素材解读】屠呦呦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她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但她在三流条件尤其是在四十多年前那种艰苦条件下创造了世界领先的一流成果。诺奖的宣布,用事实证明了中国土生土长的科学家靠艰苦奋斗也能获得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对于名利屠呦呦真的是非常淡泊,只要自己的研究得到认可,她就很满足。对于国际奖项,她更看重的是“为国争光”,而且她一直强调荣誉属于所在的科研集体。获诺奖的奖金6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是300多万元。她将其中200万元分别捐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医科学院,成立了屠呦呦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年轻科研人员;其余的钱主要支付她的家人到瑞典领奖的相关费用等。获奖后也是深居简出,专注科研,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浮躁的中国科技界,宁静中致远的屠呦呦,不啻为一股清流。 【运用示范】 在这个追求曝光率的时代,人人渴望出名,渴望收获名利,宁静致远的屠呦呦无疑是一股清流。虽然同属名人,科学家不同于娱乐明星,不少明星靠包装和炒作保持舆论热度和曝光率,广大科学工作者更需要隐于幕后,默默工作。像黄旭华、黄大年、李小文这些人,他们的研究领域少有人知,研究成果也很神秘,甚至长期隐姓埋名,这些顶级科学家却用科研成果成就了今日中国的强盛与发达。科学研究枯燥乏味,实验操作夜以继日。大批科学工作者像屠呦呦一样默默无闻,勤业爱岗,也许一辈子都不能爆的大名,也没有名车豪宅,但他们的成果早已惠及社会万家。当代社会更需要这种宁静致远的品格追求,立足本职,创优争先,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兴国之举。 本素材其它适用话题:淡泊名利 爱岗敬业 实干 本色不改,老骥伏枥再登攀【素材解读】荣获国际大奖后,屠呦呦对工作依然执着,谁也改变不了。包括领导拜访,媒体采访,出书宣传等,基本谢绝。她希望外界不要打扰她的生活、让她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其它各项公开活动,她也极少参加。曾有领导问她生活上有没有困难,她从来没提过什么困难,但一说到青蒿素,她眼睛就发亮。屠呦呦整天想的就是青蒿素,怎么把它继续做下去、让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对一个八十八岁高龄的老人的说,确乎难能可贵。近些年屠呦呦一直在关注青蒿素“老药新用”的问题,通过研究寻找可能的适应症。令人欣喜的是,青蒿素治疗红斑性狼疮药物的动物试验疗效不错,目前已经获得临床批件,下一步将开展临床试验——如能获得成功,应该也是可喜可贺的重大成果。 【运用示范】探索无止境,未来更可期。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人,屠呦呦可以永载史册。但老科学家不愿躺在功劳薄上,而是要带领团队继续研究,争取把青蒿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种执着科研理想,老骥伏枥勇攀登的不断超越精神值得晚辈后学景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努力,不断前进。科学研究惠及全人类,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需要树立远大理想,积极研究,不断试验,瞄准需要,不断超越,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前进。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用几十年默默奉献赢得今日中国之国际地位,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要靠当代青年继续拼搏进取。广大青年要以屠呦呦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为榜样,不畏困难、积极实践,勇攀科学高峰。 本素材其它适用话题:科研理想 创造创新 不断超越
屠呦呦作文片段
示例片段1:
吾辈之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当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将个人的奋斗与国家发展同步共振,才能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无私奉献中绽放了人生的精彩。
吾辈之青年唯有脚踏实地、勤奋学习,才能为青春搏击积蓄能量。屠呦呦 25 岁进入研究所工作经历 90 次失败,才发现青蒿提取物为疟疾患者们带来了生的希望。如今,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青年人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为青春积蓄能量写下生动的注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吾辈之青春 承国家之重担》)
适用主题:青春、人生价值、为青春做注脚
示例片段2:
所谓青春,当是你我不甘平庸,不畏失意的起点。褪去往昔的稚嫩,投身于激烈的竞争世界之中,为开辟新征程,打造新世界撑开一方晴空。古有宋濂不懈求学求知,虽历经艰辛却迎难而上,终成一代文学家。今有屠呦呦收集2000多个方药,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淬炼出古老文化的精华,帮人类渡过一劫。青春年少时的他们不言失意苦闷,不愿松而懈怠,只是一味地,矢志不渝地去抗衡、对抗、冲破道路上如茧的困难,去打碎、逆行、冲破征程上的丛丛荆棘。而青春,方是披荆斩棘,鲜衣怒马之时,不拘于思想世界的乌托邦,不囚于现实所谓的象牙塔,方无愧于自己,无愧于青春。(肖楚涵《所谓青春》)
适用主题:不甘平庸、青春
示例片段3:
屠呦呦是我国优秀的药学家、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60多年来,她一直从事医药研究,贡献突出。她发现的青蒿素有效地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研究期间,她亲自带领团队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古籍,选择了上百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并不断进行试验。在经历多次失败之后,她从古书中获得灵感,另辟蹊径,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屠呦呦团队的成功是基于他们对于传统智慧的汲取,没有对中医的批判继承,就很难有青蒿素的问世。对于传统中医文化的肯定,促使着像她一样的科学家在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适用主题:探索、批判、传统文化
示例片段4: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多少科学家和艺术家,在自己默默研究或者创作的过程中,往往是孤独落寞、无人问津的。但这些献身事业的人,往往抛却功名,甚至忘记生死,以飞蛾扑火般的精神追逐自己生命的亮光。残雪,作为先锋小说的杰出代表,在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之前是鲜为人知的,在获得诺贝奖提名后才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屠呦呦及其团队也一样,在没获诺贝尔奖之前,默默无闻;获奖之后,家喻户晓。他们的新成果,引发全民关注。这是对其成果的肯定和认可,更是一种激励。(韩凤娟)
适用主题:奋斗、努力、荣誉
示例片段5:
新时代领路人曾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我们也可以说,“崇尚科技才会发展科技,争搞科研才能科研创新”。正如现在,屠呦呦团队推出最新重磅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科普宣传,是对孩子们最好的触动。国民的快速刷屏,不仅意味着科技正赢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也必将激励更多的年轻人从事科研工作,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科学高峰。到那时,民族复兴还会远吗?(李春兰)
适用主题:崇尚英雄、科研创新
示例片段6:
我们追星,绝不能单纯瞩目科技创新的成果,更是要折服于屠呦呦团队的科学研究精神。屠呦呦在已经获得诺贝尔奖、88岁高龄的情况下依然不遗余力地进行科研,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一种大格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和追求真理、永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一种实境界:实实在在做科研,扎扎实实治学问的严谨实干精神。这样精神推动屠呦呦团队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创出不凡成就。(田敬丽)
适用主题:追星、平凡书写辉煌
示例片段7:
我心中的科学家!屠呦呦历经曲折、艰难寻药、以身试药,用一株不起眼的青草拯救了世界,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研究事业。屠呦呦的事迹很感人、也很励志,作为新时期的少年儿童,我们一定要学习屠呦呦坚持实事求是、执着追求的科学态度,锚定目标、脚踏实地、朝着理想努力奋斗。(《我心中的的科学家》)
适用主题:偶像、追星、榜样
示例片段8:
做自己的主人,坚守内心的“高贵”。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的一生中会有低谷也会有高峰,会经历意外也会有幸运。而一个人的高贵则体现在失意困顿时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功成名就时的不忘初心,兼济天下;在理想不敌于现实时的宁溘死以流亡兮。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陶渊明作为文人的风骨;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孤独,是屠呦呦作为科学人的高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作为教育者的高贵。一个人如果在世俗中,能坚守住自己内心的高贵,无疑,他就是自己的主人。(《走出世俗,做自己的主人》)
适用主题:做人生的主人、内心高贵
示例片段9:
心怀敬畏的人,更有一颗虔诚的心。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品格涵养,心中有敬畏,能让人谨慎行事,认真做事,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屠呦呦面对被疟疾折磨不堪的病人,怀一颗“悬壶济世”的仁爱之心,敬畏知识,敬畏生命,一头扎进古代医学典籍寻找方药,成百上千次的实验,一次次突破,终于研制出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让无数人免受疟疾施虐。他们是平凡人,却怀一颗不平凡的敬畏生命、敬畏科研之心,立志救民,抚慰苍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非凡成绩”。(《心中有敬畏,脚下有力量》)
适用主题:致敬、敬畏
示例片段10:
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我”要做一朵翻腾的浪花,或者做一颗涌动的水滴,保持向前的姿态,汇入同一片海洋。集体成就的取得靠的就是个体的接续奋斗。屠呦呦发表诺奖感言时说:“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是啊,正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青蒿人的共同努力,才使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我有我们在 我们有我在》)
适用主题:集体、奉献
屠呦呦时评视频文字素材
今天“屠呦呦为测青蒿素安全性曾以身试药”登上热搜
她说:“祖国需要我,我义无反顾。”
网友们纷纷致敬:
▲微博网友评论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菁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度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 物 简 介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50多年来,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让青蒿举世闻名;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
人 物 故 事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焦虑中的越南开始求助于中国。1967年的中国,正值“文革”期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下令,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目的是要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屠呦呦加入中医药协作组,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青蒿,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
其实,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正是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1971年10月4日,在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后,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疟原虫抑制率100%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科 学 家 说● 科学要实事求是。药物的关键是疗效, 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论文变成药, 让药治得了病, 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
●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健康中国’需要我们去踏踏实实地‘做’, 让更多医学科研成果应用到人, 让更多患者远离病痛, 这是每一名中医药工作者的追求和担当。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分享到它的好处。来源:知网公共服务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过的国际最高奖项。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领奖瞬间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6岁时,她曾因感染肺结核而被迫终止学业两年多,也是从那时起,正在读高中的屠呦呦便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1年,她考取北京大学药学系,这个当时“冷门”的专业让她最终与中医药结缘,与抗疟结缘。屠呦呦:我们做青蒿素,这是中国人发明了一个新的药,对抗疟是有效的。他们说这个不仅是找到了一个新的抗疟药,更重要的是一个全新的结构,它为进一步寻找新药开辟了一条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挽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我父亲常常就说“呦呦鹿鸣”,讲这种话,一直等我做出来青蒿素,人家就觉得跟名字有什么有关系。
▲1951年,屠呦呦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做研究。呦呦是鹿鸣的意思,典出《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和青蒿素仿佛几千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1962年时的屠呦呦屠呦呦: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的获奖,是中国科学家整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一种认可吧,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1982年10月,屠呦呦参加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并领取发明证书及奖状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骄傲地向世界宣布:青蒿素出现的“抗药性”难题获新突破,同时,利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取得巨大进展。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颁奖词:现在颁授“共和国勋章”。屠呦呦,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研究发现青蒿素,解决抗疟治疗失效难题,60多年来,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屠呦呦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药学家,她的研发对全人类的生命健康都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而几十年来,她和她的团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她在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也为所有的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走向世界的大门。
来源:新京报、综合自 央视新闻 微博网友评论等然而青蒿素对人体是否安全在当时仍然未知为了尽快进入临床验证屠呦呦决定以身试药“有一些毒副反应的因素我们要自己来试一下”“我是组长,有责任第一个试药!”△屠呦呦向领导提交志愿试药报告。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医院经过试服,最终证明青蒿素是安全的如今,已年过九旬的屠呦呦仍牵挂着青蒿素和疟疾研究对于屠呦呦来说只要是国家需要她都会尽自己的所有努力去完成、去拼搏“祖国需要我,我义无反顾”向每一位勇敢前行的科研工作者致敬!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