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剧为何日渐式微?

2024-12-16 16:09:09 股票分析 诗禧

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剧为何日渐式微?

30年前,电视剧《红楼梦》开播,迅速轰动全国。在其前后开播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改编剧,都成为了难以逾越的经典,一再被提及和重温。 30年后,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剧已屈指可数,经典之作更是寥寥无几。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作品,只有2014年的《红高粱》和2015年的《平凡的世界》。即使是这两部电视剧,收视率和网播量也难以与网络小说改编的《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相媲美。 文学改编一直是影视剧本的一大来源。如今,国内影视人不惜花费高价购买网络小说的版权,却对文学性和思想性兼具的经典作品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呢? 回顾:文学经典改编曾有过黄金时代 从1958年播出的《一口菜饼子》算起,国产电视剧已经走过了近60个年头。近60年中,出现过不少根据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剧。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85版《四世同堂》、90版《围城》等剧,都是根据经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佳作。 1986年,电视剧《西游记》开播,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至今31年过去了,《西游记》依然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电视剧,重播次数超过3000次。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开播,同样博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1994年开播的《三国演义》,1998年开播的《水浒传》,播出时都引发了万人空巷的壮景。 这四部名著改编剧,都是耗尽编演人员数年精力结出的“硕果”。最晚开拍的《水浒传》拍了1年,《红楼梦》拍了3年,《三国演义》拍了4年,《西游记》前25集的拍摄用了6年。史无前例的拍摄方式,让这些经典电视剧的精致再也无法复制。 除了古典名著改编剧,根据现代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也不在少数。据统计,1987年到2001年间,根据现代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共有38部。1985年开播的《四世同堂》,1990年开播的《围城》,播出时都引起了轰动。 现状:文学经典改编沉寂,网络小说异军突起 步入新世纪后,文学经典的改编潮流逐渐转冷,改编佳作也寥寥无几。 现代文学的影视剧改编方面,主要有2001年的《我这一辈子》,2002年的《日出》和《阿Q的故事》,2003年的《雷雨》、《月牙儿与阳光》,2005年的《京华烟云》,2007年的《家》,2008年的《子夜》和2009年的《四世同堂》,2010年的《茶馆》和《龙须沟》。不过,无论是在收视率和影响力上,这些电视剧都不能跟老版四大名著电视剧和《围城》相匹敌。 现代文学的影视改编不受宠,翻拍古典名著却形成了一股热潮。2006年后,电视荧屏上刮起了一场四大名著“翻拍风”。先是新版《红楼梦》剧组为选角组织选秀比赛,被媒体炒的轰轰烈烈。随后,《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传出了重拍的消息。 等到这四部重拍剧开播,观众却大呼失望——新《西游记》过分依赖特技,新《红楼梦》神似“鬼片”,新《三国》台词雷人,新《水浒传》配乐让人出戏。一言以蔽之,没有一部重拍剧能够超过前作。 四大名著“翻拍热”过后,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彻底步入了沉寂期。近几年,经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寥寥无几。其中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仅有2014年播出的《红高粱》和2015年播出的《平凡的世界》。 文学经典的影视化走向沉寂,网络小说的改编却逐渐兴起。2011年,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甄嬛传》和《步步惊心》大受欢迎,揭开了网络小说改编剧“霸屏”的序幕。2014年,IP概念在国内兴起,网络小说成为影视界的新宠。纵观近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十部有九部是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琅琊榜》、《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不是例外。 在收视率和网播量上,网络小说改编剧也对经典小说改编剧形成了全方位的“碾压”。《平凡的世界》播出期间,收视率一直在0.6%和0.9%之间徘徊,收官时的网络播放总量为7亿次。反观同年播出的《花千骨》,全国网收视最高达到3 .89,收官时的网络播放总量高达200亿。即使是多次夺下收视冠军的《红高粱》,收官时的网络播放总量也仅为22亿。 探因: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剧为何日渐式微? 在传统印象中,文学经典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恒久魅力,是网络小说不能企及的。那么,为何文学经典的影视化走向衰落,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却受到热捧呢? 1、市场环境的变化 大量资本涌入内地电视剧行业后,正常的创作流程已经满足不了资本的需求,原创剧本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经典文学作品已经难以填满市场的需求。数量庞大、读者众多的网络小说,成为了“剧本荒”的救急良药。 具体来看,文学经典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数量十分有限,适合改编成影视剧的更是寥寥无几。网络小说在作品数量上却遥遥领先,据统计,目前中国的网络作者数以百万计,年更新字数超过600亿字,每年新增的网络文学作品近200万种,网络文学用户已超3亿。无论从作品数量上还是读者群来看,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优势都相当明显。 另一方面,传统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制作周期较长,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剧本的打磨上。老版《红楼梦》的剧本写了两年多,期间吸纳了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等多位作家、红学家的建议和意见。2015年版《平凡的世界》的剧组先后聘请了多位编剧,仅电视剧剧本第一稿的撰写就用了2年时间,50集的剧本花费六七年时间才修改完成。 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可以邀请原著作者担任编剧,大大缩减了剧本修改的时间。一般来说,网络作家的思维灵活,对故事的把控能力强,上手快,写得也快。《甄嬛传》邀请了原作者流潋紫和编剧共同完成剧本改编,一年半就完成了76集的剧本。《琅琊榜》、《何以笙箫默》等剧同样邀请了原作者担任编剧。由此来看,网络小说更适合当下电视剧行业“短平快”的制作要求。 2、观剧主力群体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的年轻化,观剧的主力群体正在从中老年妇女过渡到年轻观众。纵观近两年的热播剧,《亲爱的翻译官》、《微微一笑很倾城》、《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剧都是年轻人爱看的。抓住年轻受众,已得到影视界人士的普遍认可。 如今,大部分年轻人都没有深度阅读习惯。据调查,中国成年国民每年人均读书不超过5本,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相差甚远。按照一年阅读5本书的算法,年轻人一年能够阅读几本名著,就可想而知了。 相较之下,网络小说通俗易懂,轻松好玩,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根据掌阅文学的调查数据,29岁及以下的读者占了整个网络文学受众的77%。也就是说,全国3亿网络文学用户中,2.3亿人都是年轻人。为了抓住这些年轻受众,投资方和制片方更倾向于改编网络小说,而不是文学经典作品。 3、创作心态的变化 以往的影视剧拍摄,制作方都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尤其是拍摄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为了还原原著中的场景。导演和编剧都会“钻到”原著里,研读其中的每一个故事,辗转全国寻找适合的拍摄地点。 开拍86版《红楼梦》之前,导演王扶林抱着原著“死磕”了一年,尽力去理解原著的内涵。为了拍摄第一集中甄士隐和贾雨村吃螃蟹的戏,专门把螃蟹从江苏空运到四川,还准备了一整套吃蟹的工具。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的态度,才成就了老版《红楼梦》的辉煌。 热钱涌入影视圈后,电视剧已经进入了“批量生产”的阶段。在资本的操控之下,制作方早已不在抱持着“精工细作”的心态。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细细打磨一部作品,最终选择了敷衍了事。 近几年,电视剧行业乱象不断,不时爆出剧本抄袭、替身演戏、抠图演出等传闻。以《孤芳不自赏》为例。由于主演档期有限,该剧大量镜头都是在摄影棚内用绿幕单独拍摄的,然后通过抠图,再与别的演员合成的。由于大量使用抠图和替身,该剧破绽百出。明明在同一个镜头中,主演和替身却好像不在同一个“次元”,画面效果十分怪异。 如此敷衍的创作态度,拍摄网络小说改编的剧集都遭人耻笑,更何谈改编经典呢! 4、文学经典改编难度大 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一直是一件“受累不讨好”的事情,既要传承文学经典的精髓,又要适应当下观众的需求,对创作者来说难度很大。经典文学作品的宏大叙事,也是影视改编过程中很难把握的。2006年播出的《封神榜之凤鸣岐山》,就因为加入太多爱情元素,故事主题从“国之兴衰”沦为了“爱情悲剧”,受到了观众的吐槽。 另一方面,不是每部经典小说都适合改编成电视剧。小说是通过文字讲述故事,可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描述,影视剧却无法进入人物的思想,只能借助旁白、闪回、其他人讲述的方式进行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电视剧的叙事。 以《平凡的世界》为例。为了让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了解时代背景和风格,该剧大量使用了旁白的手法。然而,频繁而冗长的旁白影响了电视剧的叙事,让观众大呼“出戏”。有网友调侃:“看着袁弘吃着馍,配着旁白,还以为在看《舌尖上的中国》呢。” 追问:什么是改编文学经典的正确姿势? 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向来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甚至比原创剧本更艰难、更费工夫。业界有一种说法,一流的文学无法成就一流的影视剧。在中国电视剧史上,毁誉参半的改编之作不在少数。那么,如何改编文学经典,才会赢得观众的青睐呢? 1、忠于原著 文学经典的价值和魅力早已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检验,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深入人心。因此,文学经典改编的前提,是忠实原著。否则,改编后的影视剧不但不会被原著的“书粉”所接受,也会误导没读过原著的读者。 所谓忠于原著,指的是忠于原著的主题、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以及艺术主旨,尽量保有原著的精华部分。因此,在改编文学经典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原著的创作意图,最好对原著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得到启示。 以新版《平凡的世界》为例。该剧高度还原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位于半山坡的县立高中、高低错落的石窑洞,分为三个等级的“大坝院午餐”,都能勾起“书粉”的回忆。就连原著开篇的“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的描写也被主创用电脑特效制作出来。“原汁原味”的场景,博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2、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正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实际上也是改编者用当代的眼光对经典作品进行一次新的诠释,体现当下的时代精神。如果完全按照原著来拍,拍出来的作品会缺乏悬念。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改编者可以进行个性化、艺术化的创新。 以87版《红楼梦》为例。该剧的后半部分并没有按照高鹗的续作去拍摄,而是根据学术界的研究心得加入了新的内容。如结尾处元妃死,贾家败,凤姐入狱,宝玉乞讨,最终出家为僧。这些情节虽然不是观众熟知的情节,却强化了封建社会一个贵族家庭从盛世走向衰落的末世景象,属于在尊重原著基础上的一种合理发挥。 3、改编者应有“匠人精神” 资本涌入影视行业以来,很多创作者都把电视剧当做了一门生意,一心想着挣快钱。这样的创作心态,是无法改编好一部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学经典的改编一般是慢工出细活,要求改编者有“匠人精神”。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原著的精髓,理清改编思路,才能推出优秀的改编作品。 众所周知,老版四大名著电视剧都是编演人员耗尽数年精力结出来的“硕果”。以86版《西游记》为例。该剧的前25集拍了6年,辗转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取景,拍摄难度不亚于唐僧取经,主创人员甚至多次遇险。 《猴王初问世》一集中,美猴王诞生以及寻觅花果山的镜头虽然只有几分钟,其实拍摄地点几乎跨越了整个中国的海岸线:石猴出世地点拍摄于河北北戴河海滨,猴王出海学艺则拍摄于福建东山岛,石猴出世后觅食的场景则是在文昌市的椰林中拍摄完成。短短几分钟镜头,剧组从北到南辗转多地,这样的“匠人精神”,值得当今的电视人学习。 头评:文学经典魅力长存,影视改编不该缺席 在我国,文学经典作品一直是影视剧改编的主要对象。在中国电视史上,也不乏文学经典的改编佳作。无论是老版《红楼梦》、《西游记》、《围城》,还是近两年的《红高粱》、《平凡的世界》,都受到了国内观众的喜爱。 这样的影视改编,让文学经典从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变成了视听化的大众文化产品,有利于文学经典的传播,也扩大了文学经典的影响力。即使没读过《红楼梦》原著,也一定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即使没有看过《三国演义》,也一定能哼上几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就是文学经典影视化的魅力。 近几年,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井喷,既出现了《琅琊榜》等口碑剧,也出现了《花千骨》、《三生三世》等人气剧。相较于传统文学作品,网络小说故事性强,内容通俗易懂,更能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在原创剧本稀缺的情况下,网络小说成为了最佳的剧本“后备军”。 尽管如此,网络小说依然存在着质量良莠不齐、抄袭模仿、过度猎奇等问题。在总体的精神深度上,网络小说难以与传统文学比肩。相较之下,传统文学更擅长于记录社会变迁,剖析民族心理,刻画复杂人性。一部优秀的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更具故事质感,能够直击人性深处。 另一方面,网络小说很少涉及农民、农民工或者城市小人物的命运。诸如《红高粱》、《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类题材,在网络小说中一直难觅踪影。传统文学改编的影视剧恰恰可以弥补这类题材的空缺,丰富影视剧的创作题材和类型。由此可见,网络小说风头再劲,也难以取代文学经典的作用。 近些年,中国文学名著的推广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影视。经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民在阅读中的缺失。如今,我们身处一个浮躁的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深度阅读日渐式微。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经典的改编更应该受到重视。通过影视作品,国人同样可以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和文学。 悲观一点来说,既然难以唤起大众的阅读热情,通过影视剧弘扬经典中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情怀,使经典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或许也是对传统文学的某种救赎。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
搜索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