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至清中叶闽南地区东南亚移民定居原因探析

2024-12-16 17:59:24 财经资讯 敏雯

明初至清中叶闽南地区东南亚移民定居原因探析

明初至清中叶闽南地区东南亚移民从寓居到定居有一个过程。闽南人出洋一开始并不是抱着移民的心态前往东南亚,但却在压冬和等待货物销售的过程中暂居海外,一部分人便因为国内政策、殖民地政策和社会文化原因等转化为在海外定居下来的华侨。族谱中关于谋生与迁地的论述体现了族人从迁居到定居的过程。泉州谱牒华侨史料记载了大部分出洋子孙葬在海外不归的情况,体现了闽南人在东南亚定居的普遍性。从明初至清中叶闽南地区东南亚移民定居情况可分为明前期、明后期至清初和清前期至清中叶三个时期,分别以隆庆元年(1567)开港和雍正五年(1727)弛禁南洋贸易作为分界点。在明前期,从洪武到嘉靖都采取了比较严厉的海禁政策限制私人海上贸易,这一时期海外移民数量较少,多以因海禁挤压出来的流民和倭寇为主,主要分布在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集中分布并有头目带领,大部分在海外定居下来。明前期对移民时有招徕,有部分移民也因招谕而归。明后期,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加上西方殖民者相继来到东南亚进行殖民开发需要商品和劳动力,为闽南人大规模出海提供了契机,再加上清初不准居留南洋的民人回籍,使得大量出洋华人只能定居下来,数量大增并主要分布在各殖民地的贸易中心,菲律宾是这时期移民最多的地方。清前期至清中叶,东南亚种植业和采矿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英属海峡殖民地的开发,使得海外移民增长大幅度增长,并以暹罗、婆罗洲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产业发达和新开发的区域为主。清前期对商船出洋贸易和移民出洋年限的规定也迫使大量华人定居海外,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取消时间限制,海外移民才有回国的机会,与国内的联系日益增多。本文分别从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三个方面论述海外移民定居原因。经济方面,人口与土地压力和族人乡亲互相牵引等经济背景是其推动闽南人出洋的原因。闽南地区“田多斥卤”、田不足耕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闽南人为了谋生只能被迫出洋谋生,闽南优越的沿海环境也为人们出洋提供了便利。出洋的人中有很多是无家无室或者破产之人,在国内没有牵挂,所以出洋后有很大的可能性定居下来。族人乡亲互相牵引一方面吸引了更多的人出洋谋生,形成集中的华人社区,另一方面亲友之间互相扶持和帮助减轻了异乡经营的困难和减少华人在异乡的孤寂感,使得更多的人愿意留居当地。而丰厚的利润和殖民者的政策是来自海外的拉力。获利丰厚和殖民者的招徕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华人出洋,但殖民者强迫华人同化和利用鸦片控制华人等行为使得华侨被迫定居下来。政治方面,郑和下西洋的余部和因倭患、政局变动造成的社会动荡是推动闽南人出洋的力量。而华人在东南亚地区受到尊重、地位较高、享受特权则使其增加了对当地的好感和认同感,更愿意定居下来。随着海外移民数量的增加,华人聚居地建立起来,又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不断扩大聚居地。社会方面,出洋成为社会认可的风气和民间对移民的包容和理解,鼓励了人们出洋定居的行为,而与当地人通婚则推动了华人与当地的融合,增加其定居的可能性。文化方面,闽南人对国内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移植,使得华人对原乡的眷念和认同感转移到当地,满足了精神需求,强化了其定居意愿。而庙宇、会馆、祠堂、义山、宗亲会等地缘组织和血缘组织的建立,有利于维护群体秩序,增强移民的适应能力,逐渐形成海外华人文化共同体,加强海外华人与祖籍地之间的联系,推动海外移民社会不断发展成熟。
搜索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