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得了抽动症,通常都会产生焦虑、恐慌心理,害怕抽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损害孩子的智商、长大后影响外观、遭人歧视等等。其实,抽动症是学龄儿童的一种常见问题,对智商无明显影响,多数轻症可自动缓解。
抽动症(tics),也叫抽动障碍(ticdisorders,TD),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身体任何部位出现突然、短暂、重复、刻板的异常运动(运动性抽动)或异常发音(发声性抽动),累及一组或多组肌肉的抽动发作。这种动作可以反复发作,自我控制后可短暂抑制,常有波动或变换。应激、紧张、焦虑、疲劳、感染可促使抽动加重,精神松弛、注意力集中可改善抽动的发生,在睡眠中消失。可伴多种共患病。起病年龄为2-15岁,以5-12岁为多,男孩多见,多呈良性经过,部分孩子表现为难治性。
一、有哪些因素会造成孩子抽动症?
抽动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大脑运动分析器兴奋性高,易发生抽动性反应,尤其是在具有特殊素质的儿童。开始可能是对某些精神、躯体刺激的反应或模仿他人动作,日久则成为习惯性动作。
1. 精神因素
常与家庭、学校有关。如家庭不和睦,孩子受到过多的批评、干涉、限制等,精神高度紧张。
2. 先天素质及遗传因素
抽动症孩子一般不安静,对人对事较敏感,有固执倾向。大多数病例是散发的,有时可有家族史,有报告孩子父母、同胞曾患有抽动症。
3. 神经生物因素
尚未发现有结构改变的病理基础。考虑与大脑中多种神经递质平衡失调有关,主要是因为多巴胺阻滞药物治疗抽动有效。
4. 躯体因素
某些常见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鼻咽腔、眼结合膜等炎症也可成为诱因。
二、抽动症孩子的临床表现都一样吗?
抽动症孩子的抽动表现不一,根据症状及病程特征做以下二种分类:
1. 抽动可分为简单性或复杂性。
简单性抽动仅累及一组肌肉运动或一种发音,如眨眼、挤眉、皱额、吸鼻、张嘴、伸脖、转颈、晃头、耸肩等,声音如如鼻吸气喉鸣音、清嗓声、咳嗽、尖叫、叹气等。复杂性运动性抽动为协调性、系列运动诸如触摸、打、跳、踢、模仿动作等,发声如咒骂、秽语、重复别人语言。
2. 其他分类
抽动又可分为短暂性(病程>1 月,短于 1 年)、慢性(病程 1 年以上)、抽动秽语综合征,即 Tourette 综合征(本病可保持终生)。
三、如何判断孩子得了抽动症?要做哪些检查?
抽动症的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主要采用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因此,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做出正确诊断,应与孩子直接交谈,观察抽动和一般行为表现。参考 2013 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5 版(DSM-V)抽动障碍诊断标准。可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量化评估抽动严重程度。
抽动症孩子需要做相关辅助检查,目的在于寻找可能的病因及排除器质性疾病。如血象、血沉、抗0、铜兰蛋白、血铅、维生素及营养元素测定等实验室检查、脑电图、神经影像(颅CT或MRI)。
四、孩子的抽动症就是多动症吗?
抽动症是以各种各样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约半数患儿共患一种或多种行为障碍,被称为共患病。抽动病程 1 年以上,共患病发病率明显升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是最常见的共患病,其次是强迫障碍,其他有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品行障碍、自伤行为等,可进行多动症量表、儿童行为量表、学习困难量表、智商测定、心理测验以了解共患病情况。
五、抽动症的治疗方案有哪些?
1. 消除躯体诱因
首先因对上呼吸道感染、鼻炎、结膜炎等可能的诱因进行治疗。如孩子有挑食、厌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需积极纠正,并可适当补充 B 组维生素、维生素 D 及钙铁锌等营养元素。
2. 心理行为疗法
解除精神压力、改善生活环境、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制度,心理支持以调适心理状态及消除病耻感。同时给予习惯逆转训练、放松训练等行为治疗。
3. 药物治疗
对于多数轻度抽动症孩子不需应用药物治疗,如抽动症状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单纯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是需加用药物治疗。常用的一线药物有盐酸硫必利片、可乐定贴片、阿立哌唑等,用药总疗程约 1-2 年,期间切忌突然自行停药,病情控制后需逐渐减停。
4. 难治性抽动症治疗
采用综合治疗法,包括联合用药、共患病治疗(如多动症治疗、儿童精神科治疗)、神经调控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等)、神经外科行深部脑刺激(适用于12岁以上青少年或成人难治性抽动症)。儿童抽动症更强调的是非药物治疗。
六、对于抽动症的孩子,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小儿时期发病的抽动不论轻重,至成年期均不一定仍有严重抽动存在;抽动症状可随着儿童小儿时期发病的抽动不论轻重,至成年期均不一定仍有严重抽动存在;抽动症状可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及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多数可在青春期末缓解。因此,家长首先不要对孩子的抽动感到恐慌、担忧;不要过多地关注和提醒孩子的抽动行为,反而在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抽动症状。避免责骂、恐吓孩子,加剧孩子的紧张和焦虑。
家长尽可能多陪伴孩子,通过文体活动放松情绪,通过与孩子交谈以详细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在社会交往中是否被孤立、嘲笑、歧视;避免孩子接触不良刺激如过多接触电子产品、吃添加剂多的零食及辛辣食物等;观察孩子晚上的睡眠质量;观察孩子是否因抽动行为受他人关注而自卑、情绪紧张。
与老师多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抽动是否影响到课堂学习,平时通过手机视频记录孩子的抽动表现,就诊时提供这些信息给医生以便判断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