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业管理》杂志20年:是记录者,更是见证者

2024-12-22 19:50:58 股票分析 叶宣

《中国物业管理》杂志20年:是记录者,更是见证者

文/ 杨萌(《中国物业管理》杂志社执行总编) 20年白云苍狗。 《中国物业管理》杂志迎来创刊20周年。看着编辑部翻找出来的20年来的杂志,高高的一摞,有点不敢相信,杂志20年,而我在这里也工作了16年。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忽然而已的20年,对一本杂志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段历程——220多期杂志, 通过文字讲述这个民生行业改革发展的故事,记录了物业管理在内地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众多头部企业创新探索和更多中小企业的不凡坚守,见证了一个行业历经风雨的自我洗礼和成长蜕变。 老子说,入世之法,就要“和光同尘,与时舒卷”,对于一本走过20年的杂志而言,于行业意义和价值,不外乎“和其光,同其尘”。 1 出于行业,立于行业 历史并不常常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让一切发生改变,所以,当我们回看时光长廊,总是习惯于找一个起点。 1994年3月,建设部颁布第一部全国性物业管理部门规章《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在随后的1995年、1997年、1999年又分别在青岛、大连、深圳召开三次“全国物业管理工作会”,大力推动物业管理在全国的发展。 这一时期,建设部还开展了几项重要工作: 一是制定颁布了《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 二是全面启动全国物业管理优秀和示范项目考评工作; 三是成立《物业管理条例》起草小组开展立法调研。 可以说,彼时的物业管理行业正掀起一股风起云涌的浪潮,一个新世界的画卷徐徐展开——与之相伴的是,改革发展的蓝图需要集行业众智谋划,新鲜的创业创新经验需要交流学习,全新的行业形象需要向社会展示……物业管理行业迫切需要拥有自己的宣传阵地,讲好故事,发出声音。 2001年7月,克服种种困难,《中国物业管理》杂志创刊。 创刊号、20周年纪念刊封面 在杂志的创刊号发刊词中,鲜明地提出办刊目的:构筑宣传阵地,树立行业形象。同时,也明确了办刊宗旨:全面反映行业发展动态,积极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正确引导物业管理消费,努力拓展行业交流渠道。 恰如时任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在杂志创刊词中指出的,物业管理行业有了自己的舆论宣传阵地和信息交流空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杂志的创刊号发表了时任建设部部长俞正声提出的《规范发展物业管理需要研究的八个问题》。问题包括:“物业公司竞争发展与目前广大居民低收入的矛盾”“开发商自办物业的客观需要和业主自主权的矛盾”“业主的素质和权利”“直管公房管理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现实困难”“办事处、居委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推进竞争要不要做点强制的规定,这与业主的自主权有没有矛盾”“共有物业问题”“政府的位置”等。 这篇讲话稿为物业管理行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指出了要具体解决的问题,更是为杂志办刊提出了具体的选题——在之后20年杂志办刊过程中,多次围绕以上问题展开或深入,引发业内关于物业管理本质和初心的追问与思考。 出于行业,立于行业。 这是《中国物业管理》杂志的生长逻辑,也是作为行业媒介的使命承担和价值所在——从刊号的申请、采编团队的组建,选题、采访、内容编排,到出版、发行,杂志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已经被打下了深深的行业烙印,其记录的全部内容都来自于这个行业,呈现的是行业的跌宕起伏和成长故事,承载的是几代物业人的初心和梦想。 编辑部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从2001年创刊号至2021年第8期,共计出版 221期杂志,组织各类选题 650多个,累计采访业内企业 500多家次,采访人物 2000多人次,刊发文章 7000余篇,文字洋洋洒洒超过 2200多万字。这些文章中,有行业开创者为引导行业发展撰写的百余篇卷首语,有企业带头人总结探索打拼的数百篇文章,这是这个年轻行业在过去几十年积淀的宝贵财富,也必将照进其未来前行的漫长路程。 2 同行者,行道远 如果将时间回溯到2002年,刚刚起步的《中国物业管理》杂志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邀请业内优秀企业协助办刊。 这一年5月,经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批准,杂志社组织成立协办委员会,万科物业、中海物业、天鸿宝地物业、上海陆家嘴物业等72家品牌物业服务企业成为杂志首批协办单位。 同一时期,《中国企业家》杂志等众多国内知名财经杂志也成立了类似理事会、俱乐部等形式的组织,邀请业内志同道合的企业领袖或经理人,支持协助媒体办刊,并通过媒介平台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实现企业与媒介的共赢。 秉持同力同行的理念,《中国物业管理》杂志协办委员会得以持续发展,历经19届,成员单位从首届69家发展到今天的310余家,涵盖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类优秀企业。 《中国物业管理》杂志协办委员会的初衷是建立杂志与业内优秀企业互动的媒介平台,一是解决杂志怎么发展,怎么定位,怎么提高办刊质量的问题;二是通过媒介平台,挖掘优秀企业样本,总结经验,在全行业研究学习。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运作模式不断升级:从早期的采访+杂志报道,发展为采访+杂志报道+年度论坛+对标考察学习+新媒体报道+展览展示+调研报告+课题研究,由此形成杂志与企业在多个维度、多个层面的互动与协作,丰富了杂志内容,延伸了媒介服务边界,对接整合了资源。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杂志社的年会和论坛,自2002年9月在成都召开首届年会以来,已经连续在16个城市召开19届年会和论坛,与会代表从百余人增加至千余人,论坛内容也从聚焦物业管理专业话题延展到关注物业管理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 在这个论坛平台上,在长达19年的时间里,万科、绿城、碧桂园、彩生活、龙湖等头部企业在这里多次分享其改革发展成果,业界知名的一大批行业开拓者在这里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苏锡嘉、王忠民、霍夫曼等众多中外学者专家在这里思想碰撞,更多地来自全国各地的物业服务企业在这里获取知识、对标样本、积蓄力量。 基于杂志协办委员会平台的基础和积淀,自2016年起,杂志社承办四届物业管理产业博览会,这是杂志媒介平台的再一次自我突破。四届博览会累计展览面积近8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超过600家,接待专业观众近15万人次,达成合作意向近4万余项。四届博览会期间,配套举行论坛对话、交流洽谈、签约交易、信息发布、参观考察等各种活动800余场,初步形成了物业管理行业一个最大规模、最有影响力、最具价值的国际型展览和交流平台。 同行,行道远。 对于在艰难改革中成长的物业管理行业来说,相互扶持和协力同行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也正是源自于这样一种行业土壤和文化,作为这个行业的喉舌和窗口,《中国物业管理》杂志走过的这20年,是与各协办单位协力同行的20年,没有这种深度的交融互动、支持帮扶,就不会有杂志社这一份厚重的事业,以及由其作为媒体记录下的行业发展绚丽篇章。 3 精彩的实践,鲜活的故事 我国内地物业管理是在新旧体制交融、边破边立的过程中,艰难改革发展起来的。 因而,在物业管理创立发展过程中,法规政策起到了先导作用,对于行业发展至关重要。有鉴于此,《中国物业管理》杂志特别重视对政策法规的宣传报道。 2003年,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2007年,《物权法》颁布实施,2021年,《民法典》颁布实施。可以说,这是物业管理法规制度建设最快的阶段,在《物业管理条例》基础上,相继制定发布了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地也先后制定地方物业管理条例,推动全国物业管理快速迈入法治化轨道,初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物业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对比其他行业,在短短的20年就完成法规制度体系的并不多见。 这期间,《中国物业管理》杂志先后多次组织学习贯彻《物业管理条例》《物权法》《民法典》等大型法规政策类选题,面向全国开展采访、约稿,组织研讨、对话,先后组织超过100多篇文章,掀起全行业学法用法的热潮。 另一方面, 物业管理行业最精彩的实践来自于企业的创新创业。 2008年7月,绿城物业召开了上半年工作会议,时任董事长李海荣从公司未来发展的角度提出四点要求:正确认识企业、正确认识行业、正确认识业主、正确认识员工,并对公司未来发展提出了战略规划。 受绿城邀请,8月初,在李海荣的办公室,记者与她围绕工作会议四点要求进行了一场深度交流,并随后深入绿城在杭多个项目继续采访。之后,在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间,杂志先后推出《书写新的华章,以物业服务的名义》《对话李海荣:物业管理要种好“三棵树”》《责任坚守,成就企业公民》《绿城,绿城》等四篇长篇报道,梳理了绿城物业发展的战略、模式、服务、品牌等多个层面的宝贵经验。 给记者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有两点:一是绿城物业的魄力——敢于无不保留地向行业分享自己的发展成果和经验;二是被震撼到了——在当时的采访中,李海荣就向记者勾画了绿城物业未来上市的蓝图,因此,当8年之后欣闻绿城服务在港上市时,记者也只是会心一笑罢了。 和李海荣交流上市话题的六年之后,2014年6月,彩生活在港股率先上市。杂志社派出记者立即赴深圳采访,推出了《彩生活:开启社区服务新时代》一文,详细报道了彩生活上市背后的故事,特别是梳理了彩生活的前瞻理念、商业模式和业务逻辑,并通过与唐学斌对话,解读了彩生活创新发展的宝贵思想和经验总结。 之后几年间,杂志社持续跟进关注彩生活的发展,先后组织系列选题,深度分析彩生活上市对行业的影响和启示,并推出本刊专访系列文章《彩生活:时代的企业》《彩生活的大棋局》《唐学斌:御风者的思考与瞭望》等。 再之后,绿城服务、南都物业等业内企业纷纷上市,杂志社于2018年推出行业内首个《物业管理行业资本上市并购》调研报告,收录当时在港上市7家企业、在主板上市1家企业以及在新三板挂牌的58家企业的报道文章,深度解析在资本进入、公司上市、业务并购等新浪潮冲击下,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前景。时至今日,内地物业管理行业上市物业公司超过了50家,这距离2014年彩生活首家上市,才不过短短7年时间。 互联网浪潮兴起后,物业管理行业既感到兴奋,又不得不面对压力。2014年第三期杂志卷首语介绍了万科、绿城、科瑞、民召、金房等具有代表性企业的经验,并在当年第四期杂志组织“互联网时代物业管理”选题,向业内分享互联网浪潮下物业管理行业的思考和行动,这也是业内最早组织的此类话题研讨。 之后几年,杂志社持续关注物业管理的科技赋能问题,并于2019、2020和2021连续三年开展智慧物业调研,走进业内近百家企业,深入公司和项目一线,采访、对话数百人,并在调研的基础上编撰发布《智慧物业调研报告》,加强了智慧物业在业内的交流研讨,助力业内企业积极应用科技,为管理和服务赋能,推动了智慧物业在全国的发展。 2010年,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的、长达184天、7300多万人参观的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物业管理在世博会上以优质服务向全世界展示。杂志社在世博会前后组织多次大型选题进行宣传报道。 在2008年地震赈灾和灾后重建、2014年的抗击非典、2020年以来抗击新冠疫情中,物业管理行业积极作为,始终坚守在工作一线,凸显行业社会责任,重塑行业社会形象,杂志社都组织了大型选题、专辑,进行了持续深入地采访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展,作为服务业的物业管理,业态类型越来越丰富,在住宅物业管理基础上,业态拓展到包括商场、办公、产业园区、学校、医院、机场、车站等众多类型,并开辟城市服务新赛道。杂志社连续多年予以跟踪报道,自2014年以来,还就细分业态物业管理组织开展采访调研,编撰系列发展报告,并组织大量的论坛、对话、对标考察等学习交流活动。 20年来,特别难忘的采访还有对碧桂园的十多次采访。在李长江的设计和力推下,杂志社记者连续多年深入碧桂园全国大区,走进项目一线,通过《李长江:惟有信任与梦想不能辜负》等数十篇深度报道,全景式地展示了碧桂园在近些年的卓越探索。 还有对话河南圆方的薛书记、长城物业的陈耀忠、之平物业的余绍元、广州粤华物业的李健辉、上海东湖物业的李风、成都金房物业的闻涛、重庆海宇物业的老高等等,一连串熟悉的名字,百余位享誉行业的创业者,通过杂志分享了他们的精彩故事,透过这些故事,我们看到的是 物业管理“激荡的20年”——从全国到地方,物业管理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头部企业的探索有所突破,行业底层企业超过20万家;科技应用快速推进,从大企业专属转向普惠全行业;商业逻辑变化,服务的场景从小区到商业到园区再到城市;资本进入,规模和现金为王,行业分化加快;物业服务社会价值凸显,在城市服务和社区治理中崭露头角…… 无疑,这对于媒体而言,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面对精彩纷呈的行业改革发展实践,有数不尽的好素材可以做选题、采访和报道,有讲不完的好故事可以去发掘、记录和分享。 4 心所向,素履以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十四五规划中,6次提到“物业”、25次提到“社区”,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这被普遍解读为物业管理行业的重要机遇,将开启行业发展的崭新蓝图。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先后出台《关于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加快发展线上线下生活服务的意见》《关于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密集出台的政策,释放了物业管理转型升级迫切性,也成为激发企业层面创新发展的策动力。 作为物业管理行业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杂志要在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的领导下,在行业同仁的襄助下,坚守行业宣传窗口的媒介本职,顺应波澜壮阔的行业大势,植根丰富多彩的行业实践,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一是关注产业发展,加强理论研究。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研究,对于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因素、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研究,有利于决策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也有利于企业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未来,杂志要加大对产业发展的关注力度,汇聚行业众智开展产业理论研究,这是杂志未来重点突破和发力的方向之一。 二是关注企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全国有20多万家物业服务企业,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它们是物业管理发展的基础,也是行业能否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而且,这些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扰和问题与大企业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杂志在关注头部企业大胆创新探索的同时,还要更多地聚焦中小企业,针对它们的现实发展情况,开展更多的实地采访调研,让它们在杂志平台上也有展示交流的机会。 三是构建宣传矩阵,打造新的行业IP。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媒介工作面临新的巨大挑战。因此,杂志要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维,以期刊、微信号、视频号等多媒体传播载体为依托,为行业打造新的IP,形成新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助力奋进中的物业管理行业前行。 四是回归初心,做好服务。犹记得,杂志创办之初,谢家瑾会长常常对编辑说“要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杂志”——在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创者们历经艰难创办杂志,初心就是为行业发展服务,讲好行业故事,发出行业声音,凝聚行业力量。历经20载时间磨砺,面对纷纷扰扰的困惑,再次踏上征途的杂志,要切切实实回归初心,踏踏实实做好服务。 过去已去,未来已来——面向新20年,也许前路曲折,但我们依然满怀热爱,快步前行,正如作家七堇年在《尘曲》中说的: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原载于《中国物业管理》杂志2021年第9期) 责任编辑:
搜索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