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亮,现任阜南亲情高级中学校长,从世界500强企业的商业精英,到民办教育领域的创新者。在过去的七年里,他融合数字化与游戏化学习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引领亲情学校从一所普通的乡镇民办中学华丽蜕变,成为众多民办学校竞相参访和学习的典范。
近期,校董汇对杨天亮校长进行了专访,聆听他跨界投身民办教育的心路历程与深刻感悟,感受这位擅长用“第一性原理”重塑教育要素的创新者的独特洞见。
01
转身:从商业分析师到民办高中校长
在全国的民办学校管理者中,跨界经历并不罕见,但杨天亮校长的故事依然显得尤为独特。他本科就读于金融专业,此后赴加拿大留学,获得金融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一家世界五百强的金融企业,担任商业分析师。
然而,不久之后,杨天亮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回到国内,投身乡村民办教育,成为了一名民办高中的校长。从商业分析师到教育创新者,这一职业路径的重大转换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对于教育,杨天亮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来源于家庭氛围的浸润,也根植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从小的时候,父母都是老师,后来又担任了学校的领导职务,我一直受到熏陶,对教育也比较感兴趣。”
另一方面,杨天亮的求学经历也深刻地塑造了他的教育观。在大学之前,因为经历了比较严格的传统教育模式,杨天亮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和自习课,这也让他在上大学之前,显得不够阳光和自信。直到此后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为他打开了新的视角。“在计算机和数字化领域,我学习了大量相关的慕课(MOOC)课程,也参加了很多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发现更换学习方式后,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
这些与多元化和数字化相关的学习历程,也让他对教育的理解日益深刻。即便如此,他的人生轨迹的主线,依然是稳定而规范的金融精英之路,直到2017年,父亲的一通电话打破了平静。
“当时,收到父亲的邀约,希望我回国接手学校。我思考了很多,最后决定回国,还是想把自己学有所长的,可能将来对他人也有帮助的一些想法和设计带回国内。”杨天亮回忆道。
02
破局:以要素升级重构学校
返回国内后,杨天亮发现,自己面临的是一个相当艰难的局面。他接手的亲情学校地处安徽阜阳阜南县的一所偏远乡村,距离县城和市区的车程超过40分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升学率不理想,教师流失极为严重,整体状况令人堪忧。
面对这一困局,此前杨天亮在商业分析领域的经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借鉴“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倡导的第一性原理思维去看教育。这一思维方式强调,回归事物最基本的原理,通过逻辑推理找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而非依赖类比或经验。这一思想也推动了包括特斯拉、SpaceX等公司的卓越变革。
结合民办教育的实际情况,杨天亮对第一性原理进行了创造性应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站在一个更基础的维度去看待问题,思考如何对要素进行升级。”杨天亮解释道。
按照传统的视角,一个优秀的学校需要具备好生源、好老师和好管理。然而,对于一所底子薄弱的民办学校来说,这些要素的获得并不容易。好生源和好老师,都往往更愿意选择一流学校,学校的精细化管理也有其上限。在此情况下,如何破局?
杨天亮的答案是要素升级。“所谓要素升级,就是站在教育之外,去看这个事情。”
在学生这一要素方面,杨天亮认为,面对学校招收的大部分是普通甚至薄弱学生的现状,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学生转变为好学生。好学生通常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能学会,第二是愿意学,第三是热爱集体、服从班级的管理。而薄弱学生的特质恰恰相反。
如何让孩子能学?传统的因材施教虽好,但在实际中却很难大规模实现,毕竟为每个孩子都配备专属教师的成本极高。但数字化技术为这一理想提供了新的可能,亲情学校做出了在当时来看非常大胆的决定,不仅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平板电脑,还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这种做法在许多传统教育工作者眼中是难以想象的,但它切实保证了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效掌握知识。
如何让学生爱学?杨天亮校长借鉴了游戏设计中的激励机制,“我们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玩游戏,你看全中国或者是全世界,大家都喜欢玩游戏,甚至有的孩子一天玩游戏能玩十几个小时。那我们就想办法把游戏的很多要素,比如说目标感、实时反馈、竞争性、氛围感等等,当这些要素融入到学习当中,我们发现孩子确实爱学习了。”
如何让学生热爱集体?杨天亮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至关重要。现代社会中,很多孩子感到孤独和抑郁,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缺少一对一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学校能够帮助学生从不服从管理和不热爱集体,转变为积极向上、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经过三年的努力,原本按传统逻辑,无法考上本科的学生,逐渐学会了知识、愿意主动学习,并与教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实现了学业上的突破。
另外一个要素是好的教师。亲情学校的教师团队非常年轻,平均年龄大约只有20多岁,许多老师刚从大学毕业就直接投入教学一线,甚至有的新教师直接带高三班级。这些年轻教师虽然充满活力,但在教学经验和对学生需求把握方面,尚显不足。“哪怕他是一个名校毕业的老师,但他没有讲过这些课,也很难胜任。通俗地说,没有几代学生去培养老师,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杨天亮校长坦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来支持年轻教师的成长。
首先,学校利用AI技术制作交互式课程内容,代替教师进行授课,成为他们的“外脑”。“咱们中国有句老话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说,他讲课不好,我可以请全中国最好的老师,制作那种有交互的AI课,代替他去讲,就变成他的外脑了。”
其次,学校引入了一个实时更新的数据看板,每45秒刷新一次,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相当于我们给他戴了个智能眼镜,他可以通过各种数据,看到哪一个孩子在学习,学习状态怎么样,是不是在走神等等。”这种工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让他们能够更有效地与学生互动。
最重要的是,这些技术手段给了年轻教师,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成长。“很多传统老师,他没有时间去跟学生去交流、去互动,大部分精力在讲课,但现在他能看数据,别人替他讲好课,他也能给学生交互,他成长得非常快。”通过这些措施,年轻教师们不仅能够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最终成长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在管理方面,杨天亮认为,校长这份工作是脑力活儿,又是一个体力活。“什么是脑力活,就是你得知道学校怎么发展,怎么干;什么是体力活儿,就是你天天也得巡班。”
为了实现科学管理,学校引入了一套数字化看板系统,这套系统能够清晰地展示每个班级、每位教师以及行政管理的情况。通过这些数据,管理层可以更客观地了解学校的实际运行状况,避免仅凭表面观察,得出不准确的结论。
杨天亮校长强调,传统上,学校的管理主要依赖考试成绩,但这往往导致问题发现得太晚。借助数字化看板,学校可以在问题初期就发现并及时干预,例如教师因家庭或其他原因状态不佳时,可以及早提供帮助和支持。这样可以提升管理的下限;另一方面,也给教师提供了更多自由度,这样管理的上限也提升了。
“学生的要素升级了,老师的要素升级了,管理的要素升级了,我们改变的只是教学模式,而没有改变学校本身的东西,但结果这三个要素都升级了,那学校自然而然地就好了。”
03
挑战:在对比中消除变革疑虑
智慧课堂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的环境中。杨天亮校长回忆起亲情学校最初引入智慧课堂时所面临的挑战,感触颇深。
“一开始,很多教师对于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心存疑虑的。”杨天亮说,“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老师们担心这是在拿学生做实验。”尤其是对于老教师们,他们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模式下他们能够轻松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因而地位稳固,甚至享有某些特权。相比之下,年轻教师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水平。因此,当学校提出改革时,触动了老教师的利益,自然会引发他们的抵触情绪。
面对这些阻力,杨天亮校长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逐步推进变革。“我对智慧课堂的价值是充满信仰的,遇到困难时,我们只能一步步地解决问题。”
为了体现出智慧课堂的价值,学校实施了分批次试点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授课,另一组则交给了非师范专业的年轻教师。值得注意的是,杨天亮特意挑选了一些跨专业的年轻教师参与其中,比如让市场营销背景的老师教授生物,财务管理背景的老师教授化学等,以此来进行大胆的尝试。
这一举措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起初,年轻教师带领的学生,在第一次月考中的成绩,不如老教师班上的学生;然而,到了第二次月考时,双方的成绩已经相差无几;第三次月考后,年轻教师班的成绩开始领先。这样的结果不仅证明了新方法的有效性,也解除了教师们的疑虑。
除了教师方面,家长也对智慧课堂持怀疑态度。有很多家长表示要转学,甚至要到教育局去举报。面对家长的压力,杨天亮和他的团队承诺,如果学生成绩下降,他们会额外提供一对一或多对一的辅导,确保成绩不会比传统教学差。两个月后,随着学生成绩的改善,家长的顾虑也就随之消除了。
“家长对于民办学校的诉求主要有两个:一是希望孩子有健康的心理,二是希望孩子有较好的学习结果。满足这两点,家长的顾虑自然就消除了。”杨天亮总结道。
04
零班:赋予学生更高自主权
在此前参访亲情学校的过程中,我们被一个特别的班级——“零班”深深吸引。这个班级在无教师课堂和游戏化学习方面的创新理念与实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走进“零班”的课堂,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任课老师,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节奏和需求自由安排学习,展现出极高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这种模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促进了他们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提及零班的设立初衷,杨天亮校长表示,零班旨在探索如何在有限的优质生源条件下,培养出更多能够考入顶尖名校,如清华、北大等的学生。“面对公办学校在生源质量和师资力量上的绝对优势,民办学校必须寻找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杨天亮说。
经过团队的反复论证,学校决定采取大胆的尝试,并非是选择全校最优秀的生源组建“零班。“我们选了一些平均排名30多名的学生,而非前15名的学生。”杨天亮表示,这种选择基于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学习路径的深入研究。
为了确保这一决策的科学性,团队进行了多轮讨论。杨天亮校长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在一轮复习中,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学生先看教材,再看视频,最后做复习资料;另一种是先看教材,做一轮复习资料,再通过视频弥补不足。对于尖子生而言,前者更为常见。但亲情学校经过反复论证后认为,为了避免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因难度过高而丧失信心,采取第二种方式才是最合适的。
零班的核心理念是“解放”——即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进度。“没有老师,就是解放生产力的一种体现。”杨天亮解释道,“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强项和弱项,灵活安排时间,比如一个数学好的学生,可以花更多时间提升英语。”此外,这种方法也鼓励学生在某些学科上,达到更高的思维高度,特别是数学和物理这两门关键科目。
关于零班模式的成功实践是否可以在更多的学校推广,杨天亮认为,其核心在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需求。“人对自由的追求是一种天性,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都希望掌握主动权。”杨天亮校长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就像学习骑自行车一样,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操作,摔倒了就起来,可能几天就学会骑自行车了。但如果对每一个步骤,都进行机械化的指导,孩子一定不会喜欢骑自行车,学习也是如此。”
目前,学校已经在菏泽分校等地,尝试将零班模式应用于中低档学生群体。“我们发现,即使是普通学生,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和适当的支持,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效果都能显著提升。”杨天亮总结道。
05
共生:教师与AI协同的深度思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关于教师是否会逐渐被AI取代的讨论层出不穷。杨天亮校长认为,构建教师与AI之间高效协作的模式,是一个复杂但重要的课题。“人工智能这几年进步特别快,尤其是大模型的进步非常显著,”他指出,“技术变化太快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确实会受到冲击。”
杨天亮分析道,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看,教师是难以与大模型竞争的。“现在的大模型,以GPT-4为例,已经学习了1.2亿本书,相当于融合了人类从古至今,所有国家的智慧。”
此外,大模型在交互和智能处理方面的能力也日益增强。“在理工科领域,目前的CHATGPTO1大模型已经超过了某些正常博士生的水平。”杨天亮举例说明,“如果我们老师非要去跟它比这一块,难度非常大。”
为了形象地解释这一现象,杨天亮分享了个人经历:“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那时候还是用镰刀割麦子,但现在都在用联合收割机了。”因此,他认为,作为老师,要知道,哪些角色可以被替代,哪些角色不可以被替代。
杨天亮强调,尽管AI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越教师,但它永远无法替代教师在情感交流和育人方面的角色。“教书这个角色,包括传授知识、批改作业等体力劳动,这些可能会被AI替代,但在育人的情感交流方面,AI是无法替代的。”他解释说,“我们希望得到的是人的关爱、人的评价和人的交流,AI虽然能给出很好的反馈,但这种反馈,缺乏真实的情感连接。”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环境,杨天亮建议,教师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育人工作中。“原来教师可能把90%或95%的时间,都花在教书上,而花在育人上的时间较少。”他说,“现在,如果大模型可以帮助解决教书的问题,教师就可以把80%到90%的时间,花在育人上,帮助学生成为更完整的人。”
“多与学生交流,走进他们的心灵,设计更多活动,帮助大家锻炼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些事情至少在未来几十年内,大模型是很难替代的。”杨天亮如是说。
06
风貌:把学生当成人而非机器
行走在亲情学校的校园中,学生的良好风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充满书卷气,又洋溢着青春活力,在学习压力较大的高中阶段,亲情学校是如何培养出这样的精神风貌的呢?
杨天亮校长分享了,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精神面貌方面的经验和理念。他认为, 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和天性。 “孩子如果被当成成人一样尊重和培养,他们会展现出更多的人性特质;相反,如果把他们当作机器来训练,他们的行为也会更机械化。”他强调,学校应鼓励学生在课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如打篮球、乒乓球或羽毛球。“即使校区条件有限,我们也尽量让学生走出教室,进行适当的运动。”杨天亮提到,一些学校可能会让老师占用课间时间继续讲课,这种做法实际上将学生当成了机器,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为了保持学生的积极心态,学校特别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在传统课堂中,学而不得是学生最大的痛苦。”杨天亮解释道,“很多学生很想好好学习,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掌握知识,这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而 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逐步进步。 “从20分进步到30分,再从30分进步到35分,每一次小的进步,都能给学生带来正向反馈。”他指出,这种持续的进步感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成年人,缺乏进步和收获都会让人逐渐失去动力。
杨天亮还特别提到,那些特别在乎父母感受、热爱家庭和班级的学生,反而更容易因为学业困难而感到抑郁。“这些孩子往往对自己要求很高,一旦遇到学习上的障碍,他们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学校通过提供支持和正向激励,帮助学生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因失败而产生负面情绪。
07
前瞻:从培养拔尖人才到提升综合素养
基于亲情学校当下的现状,杨天亮校长有着富有雄心且务实的未来发展规划。他指出,由于学校是二批次招生,生源质量相对有限,因此在达线率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我们希望从达线率的角度继续做提升,但也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一味追求分数的无限提高。”他表示,学校未来的重点将放在培养拔尖人才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上。
对于拔尖人才的培养,杨天亮提到,学校的目标是让更多学生能够考入顶尖名校,如北大、清华等。“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这些名校深造。”同时,他也强调了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希望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做一些尝试,比如增加体育课和书法课等课程。”
杨天亮解释说,学校已经在部分班级试点开设了更多类型的课程,目的是验证这些课程,是否能够在不降低学习成绩,甚至略微提升成绩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想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术上有成就,更要在大学及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表现得更加阳光自信,并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
他明确表示,在学习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后,学校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一味地死抓学习,虽然能提高达线率,但牺牲太大。如果一种方式,是通过死抓学习,让一本达线率达到85%,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提升综合素养,能让学生成绩保持80%的一本达线率,并且让他们在大学和未来发展中更优秀,我宁愿选择后一种方式。”
杨天亮还强调了教育改革的全面性。“我们已经为学生提供了远超他们预期的服务,许多学生原本可能无法考上大学,现在他们不仅考上了大学,还能被一本录取。但我们是不是应该花些精力在其他方面?”他认为,除了帮助学生考上好大学,还应关注他们未来能否自信地面对生活,找到好工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谈一份美好的恋爱。
在杨天亮校长看来:“分数固然重要,但如果只追求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民办学校将失去其真正的价值。”
08
建言:唯有创新,方能生生不息
在采访中,当被问及对于全国各地正寻求,通过转型和创新来实现突破的民办学校校长们有何建议时,杨天亮分享了他的见解。他认为,自2003年起,中国的民办教育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当时公办教育存在诸多不足,而现在随着国家实力增强,许多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因此,民办教育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和特色化道路,不能再沿用过去简单的提供住宿、饮食等基础服务模式,因为这些服务公办学校也能提供,而且成本更低。
杨天亮指出,在2017年左右,很多高中推行的寄宿制改革对民办高中造成了冲击,未来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公办学校的班额可能会减小至每班20多人,这对维持较大班额的民办学校来说,将是第二个重大挑战。他预测,届时,民办学校将不得不降低班额,以保持竞争力,并且需要考虑如何在不降低教师薪资的情况下,维持运营,这可能意味着学费需要大幅提高。然而,学费翻倍可能会使一些家长望而却步。
面对这些挑战,杨天亮强调,唯有创新,才能确保学校的生命力。如同华为面对外部封锁压力一样,民办学校也需要依靠创新来生存和发展。学校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或管理体制上的改革,赋予教师和班主任更多权限,激发他们的活力。这意味着,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能考入顶尖大学,更要确保他们在大学期间乃至毕业后,能够持续良好发展,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贡献力量。同时,满足家长多元化的需求,除了优异的成绩外,家长也希望孩子在学校,获得长远发展的潜力。有条件的话,学校还可以探索与东南亚、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开展国际特色教育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前景。
“只有既具备高质量,又有鲜明特色,对学生综合发展有帮助的学校,才是国家未来所需要的。”杨天亮总结道,“因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一定会把教育下限,保障得越来越好,如果民办学校只能提供下限服务的话,那么大概率在时代的潮流中会越来越难。”
在2024中国民办教育西湖论坛上,杨天亮校长将结合亲情学校的实践带来主题分享《基于第一性原理重构学校》,敬请期待!
声明 |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爱我,就请给我一点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