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健康,让人生更幸福。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健康城市是城市发展所追求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
缘起:爱国卫生运动
将爱国和卫生相结合,是中国的独创。诞生于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有着十分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是当时美国政府罔顾国际禁令,向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实施了细菌战。毛泽东同志发出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二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城乡疫病流行,群众缺医少药。迅速遏止疾病蔓延成为巩固新生政权、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切入点。卫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还成为了严重的政治问题。1952年中共中央成立“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现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57年9月20日,党的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爱国卫生运动的任务和目的是:“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1958年1月,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了《中央关于在全国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在杭州向全国发出了“除四害,讲卫生”的号召,并亲自视察了小营巷的卫生工作,创作了《送瘟神》七律两首。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取得了重大成就。自1989年起,在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活动的同时,建立了爱国卫生月制度,确定每年4月为爱国卫生月。
不同历史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工作方针
爱国卫生运动通过有效的社会组织,将中国的政治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利,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是新中国卫生奇迹的主要经验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2017年7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中国政府“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表彰我国爱国卫生运动取得的辉煌成就。
持续: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是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选命名的国家级卫生优秀城市,这是我国城市卫生管理工作的最高荣誉,也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城市品位、文明程度和健康水平的集中体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对推动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卫生管理,改善城市卫生面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市民文明卫生素质和健康水平,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1989年10月1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印发《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的通知》,创卫工作正式启动,成为改革开放后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载体和抓手。1994年、1999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全国爱卫会先后对《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进行了5次修订。
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积累了许多中国经验:一是始终坚持党和政府领导,把人民群众健康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考虑;二是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一系列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具体行动;三是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策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从治理健康影响因素入手,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四是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造福群众,使每个人真正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升级:建设健康城市
面对21世纪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在“新公共卫生运动”、《渥太华宪章》和“人人享有健康”战略思想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倡导了开展建设健康城市活动,并以此作为一项全球性战略行动。198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健康城市的理念首次被提出。2007年底,爱卫办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了建设健康城市、区(镇)活动,并确定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大连市、克拉玛依市、张家港市、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十个市(区、镇)为全国第一批建设健康城市试点,拉开了中国建设健康城市的新篇章。2016年7月,全国爱卫会印发《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在中国全面开展。目前,全国爱卫办在全国确定首批38个健康城市试点,积极探索健康城市建设的有效模式。
城市不仅仅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效率的经济实体,城市能够改善人类健康的理想环境,城市应被看做是一个有生命、能呼吸、能生长和不断变化的有机体。健康城市认为城市应该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发展的一个整体,应该能改善其环境,扩大其资源,从而使城市居民能互相支持,以发挥最大潜能。为此,1996年4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健康城市10项标准,具体规定了健康城市的内容。
▲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
▲为市民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
▲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
▲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协调工作。
▲能使其市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
▲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其种族或宗教信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
▲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力。
▲做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受健康服务。
▲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
作为卫生城镇的升级版,健康城市建设与卫生城市创建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两者相比,卫生城市更注重硬件,重点在改善城乡环境卫生状况,重点解决预防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等问题。而健康城市以卫生城市为基础,更加突出全面的社会健康管理,更加注重软件,注重进一步综合提升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文化、健康服务和健康人群,着力解决慢性病等公共卫生问题,全面促进群众身心健康。
卫生是健康的前提,健康是生命的保障。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活动为建设健康城市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健康城市的建设,不仅巩固和提高了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的成果,也丰富和深化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
展望: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2016年8月19-20日,时隔20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最高规格的全国性卫生工作会议,标志着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迈上了新征程。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把“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作为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的六项方针之一。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纲要》把“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沟通协作,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开展15项重大专项行动,广泛涉及健康知识普及、控烟、心理健康促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等。
悠悠民生,健康最大。“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在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的新征程中,在健康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只有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才能动员各方广泛参与,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健康促进的强大合力,才能共建共享,促进全民健康。
【参考资料】
1. 王国平,《城市学总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2. 中国城市“健康之道”,《环球》杂志第8期,2019年4月17日
3.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爱国卫生:健康领域的中国创举,健康报,2019年9月7日
4. 今非昔比!三张图带你回顾新中国卫生健康事业70年
供稿:崔琳琳
审核:李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