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成中国高校学生杀手 身体素质连续25年下降

2024-12-12 17:52:11 股票分析 秋非

近日,杭州一所小学召开了运动会开幕式,不料1个小时内大约晕倒了20人,让人大跌眼镜。联想到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学生长跑猝死、打篮球猝死事件,我们在哀悼的同时也不禁感叹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惨剧。校园猝死也成Style?青少年学子的身体素质为何会下滑?谁是罪魁祸首?这些问题发人深思。

之前有几则与跑步相关的新闻,触目惊心。 东北大学一大三男生千米测试后晕倒,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广州马拉松赛,两名参加5公里跑和10公里跑的学生选手,先后猝死。 不知道是出于担心,还是出于无奈,一时间,国内多所高校取消了学生运动会的长跑项目。到底是跑,还是不跑?听起来再简单不过的问题,成了学生、家长、校方共同思考的难题。图为广州马拉松参赛选手陈杰冲过终点后晕厥倒地没了呼吸和心跳,后来抢救无效死亡。

事实上,运动中的长跑项目,不应该是道选择题,而应该是道必选题。简单取消长跑项目,无疑是因噎废食的举动,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部此前曾要求中小学生每天必须锻炼一小时,可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执行。在应试教育与安全责任的双重压力下,学生陷入深不见底的题海之中,学生被“圈养”,体育锻炼的时间被严重压缩,不少男孩、女孩变成了“宅男”“宅女”。

即使在保证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下,校方却更喜欢让学生伴随音乐抱着篮球做操,也决不能容忍十几个孩子追逐一个篮球满场跑。这样一来,学校成功规避高危体育运动带来伤害的同时,我们却看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学生身体素质在下降。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印象,2011年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0-15惨败给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迪纳摩足球队,随后北京小学足球冠军队南湖东园小学越野队主动约战俄罗斯队,谁知最终以3-7的比分再次输掉比赛。北京的这两所小学尽管不能代表全国小学生的足球水平,但作为首都北京的小学足球冠军队也如此惨败,很大程度上却能代表中国小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水平。 

造成败绩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技术和技能,更重要的在于体能:地坛小学参赛足球队员是三到六年级混编队,在身高上有绝对优势,但却只能进行全场40分钟的短时比赛,而平均年龄小于地坛小学的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迪纳摩足球队,原计划是要和地坛小学比赛时间更长一些的。图为“人高马大”的地坛小学队球员和对手的身材形成鲜明的反差。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2011年的一个监测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20多年来一直在下降,尤其是心肺功能。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高校学生的健康和体质很不容乐观。然而,大学生体质并非进高校后突然变坏的,根子在于入校前,也就是中学时期和小学时期。图为小朋友沉迷于IPAD等数码产品。

现在中小学升学压力特别大,小升初、中考、高考这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文化课和作业的压力直接压缩了学生的锻炼时间。 图为南京一所高中高三教室里,黑板上挂上了“我拼命,我怕谁?”的横幅,激励大家拼搏高分、舍我其谁的的斗志。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我国小学一二年级每周设4个学时的体育课,小学三年级到初三每周3个学时,高三到大学每周2个学时,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共要上1404个学时的体育课。按理说,1404个体育学时,学生应该能够系统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熟练掌握2到4个项目的运动技能,进而形成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但研究发现只有20%不到的大学生经常自我锻炼,不足10%的上班成年人养成了运动习惯。

为何这么多堂体育课都没能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因为这1400多堂体育课充满“水分”,开课率不足、锻炼密度不大,质量难以保证。2011年部分省份的抽查显示,小学体育课开课不足率达到56%,初中达76%。更令人担忧的是,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也不大,如果按通常40%的练习密度计算,16年中只有12天时间的有效锻炼。图为2006年12月12日,在北京101中学高二年级形体课上,30名男生随着老师喊出的节奏学习拉丁舞基本舞步。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31%的小学、83%的初中从来不组织课外体育锻炼。全国仅有21.95%的中小学、12.47%的高中学校能够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课上得零零散散,不能形成系统,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图为2008年10月28日,南京一所学校里进行体育锻炼的小学生。

在中国,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瞄准了考名牌大学,进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与其他同学在学习成绩而不是身体素质方面进行着激烈的PK。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成绩,辅导班上了一个又一个,即使是学习钢琴、绘画、奥数等,也完全是为了获奖而在上“重点学校”时能有一些加分;学校为了创名牌,一直朝着提高升学成绩方向努力;教师为了证明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首先是要培养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各地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考核学校的主要标准,也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 

除去学业的压力,青少年体育锻炼打折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一旦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意外,体育老师就是“理所当然”的第一责任人,所以体育老师上课时都会保守为先。“孩子摔伤碰伤了,家长真的很生气,投诉后,后果很严重。现在小学体育课基本以不出事故为宗旨,真的是怕家长。”北京地坛小学校长表示。 图为孩子们学习全国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

出于安全考虑,不少学校体育课上有危险动作的科目已取消,江苏、甘肃、湖北等地一些大中小学校纷纷取消长跑、双杠、铅球等“危险”体育项目。用一位体育老师的话说就是:“在操场上划个圈,看着学生们别出这个圈就行了。”图为一群小学生们在玩单杠,可是如今,不少学校已经将这一科目取消。

然而,取代“危险”项目的“游戏”往往很难锻炼学生的体力、耐力。图为2005年12月8日,南京市武定新村小学举行体育课改展示会,滚铁环、秧歌舞、抖空竹、竹杆舞等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游戏,成为小学生体育课上的活动内容,学校希望学生们在玩传统趣味游戏活动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增进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了解。

图为2008年10月21日,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太极功夫扇》。该校还将《太极功夫扇》作为特色教学项目纳入中学生体育课必休课程,同时还增设了武术、健美操的体育选休课目。旨在将博大精深的民族体育文化发扬光大。

图为2006年10月16日,上海财经大学的第一堂高尔夫球课正式开班上课,女大学生练习打高尔夫球。

图为2006年9月5日,北京丰台区首科花园小学内,丰北路交通队的警官教小学生练习“交通指挥手势操”。

体育课本是频率最低的课目,但却成了“缺勤”率最高的课目。除了因天气原因被取消,体育课最主要的用途,是被上一堂课的老师用来考试——一堂课只有45分钟,考试时间多为60分钟或90分钟,于是体育课成了富足的“超长补时”。

体育课的另一种用途是自习课,这类“自习课”虽没被老师征用,却演变出一种热爱学习的风气,多数同学会用体育课赶作业、背单词,少数到操场踢球打球的孩子,反而会被视为异类。 如果需要做选择,体育课永远是被牺牲的,永远是替补。课都不让上,何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图为2010年5月21日,北京西城区,北京十三中分校操场,体育课上老师正在教学生们练习棍棒。

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不仅仅是因为没有时间锻炼,运动场馆的匮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和中国大踏步朝着“体育强国”方向迈进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运动场被房地产开发商征用,有用的场地变拆迁后改建成了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没用的场地则彻底沦为菜地。图为浙江松阳县村头,孩子们在自家中堂内打乒乓球。

在中国,从事体育锻炼所需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在一些高校以及社区,时常能看见篮筐被管理者上锁,操场被借给外人举办丧礼。 

对于不少爱好体育却掏不起昂贵场租费的学生来说,能够拥有一块球场,已经很难得了。国内高校持续扩招,造成大学体育场地和器材的严重缺乏,人多地少,高密度的大学校园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体质的改善。据悉,1998年,全国大学在校学生有500万人,现在已达到3000万人。对此,有专家认为,现在很多大学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一两倍,但每所大学的体育场地却没有增加。这就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即使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想法,也很难实现。 图为武汉大学桂园操场上,大一新生有板有眼地学习传统舞龙。

在中国,公共体育设施总量不足,人均拥有的设施数量不到美国人的1%;并且,中国的体育场馆在服务大众方面意识薄弱,拥有6000多座国际化体育馆的中国近些年来不断举办着各大赛事,但与此同时,学生依旧只能围着一个年久失修的篮架进行运动。图为孩子们利用废弃轮胎玩滚“铁”环游戏来进行体育锻炼。

据统计,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8%,中学生为60%,高中生为85%。 而且中国近视眼率有急剧增加的趋势,中国学生的近视率也排到了世界第二,仅次于新加坡。

由于体育锻炼的减少,校园里的小胖墩越来越多。中国有大约有10%的儿童患有肥胖症,少数大城市则达到了20%, 很多肥胖儿童患上了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疾病,因此合理营养、、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加强体育锻炼显得尤为重要。

图为2010年7月28日,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小胖墩”开始在沈阳一所军事化管理学院进行为期20天的封闭式基因减肥训练。

学生体质下降,对学生体育达标的要求也相应降低。引领学生体育锻炼的国家锻炼标准,经过了1989年、1990年、2002年和2007年四次修订,每修订一次,标准下降一次。以大学生组男子1000米为例,1989年的合格标准是3分55秒,2007年合格标准是4分33秒,降低了38秒;女子800米则从3分50秒改至4分23秒,降了33秒。即便如此,目前合格率也仅为三成。相关数据证实,学生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5年下降,耐力素质则连续25年下降。

反观国外,美国家长普遍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体商”,有80%以上的青少年(10~17岁)每天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 日本孩子在学校每天都有体育课,体育好的孩子更让大家尊重。图为美国学生做仰卧起坐练习。 

学业负担并不轻松的新加坡中小学生,学校都会在每天下午两点后安排课外活动时间。法国小学有1/3时间用于体育教学,每周有8~9小时的体育活动,中学生每周为5个小时。 图为2012年3月21日,“瑜伽进课堂”主题活动在沈阳市振东中学举行。

瑞典在7~20岁学生中,60%以上都是1~2个俱乐部的成员,政府规定青少年只要5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达一小时,每人可获17克朗补助。图为2007年9月26日下午,武汉市第三高中操场上,和着舒缓的音乐,高三女生们在练瑜珈。

要想让中国孩子与他国孩子在体能竞技上由败变胜,要想让中国“不输在起跑线上”,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奥数在世界比赛中能拿到多少金牌,不是中国在国际体育比赛中能得多少奖牌,而是中国孩子能否和国外孩子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能否更多一些时间来锻炼。图为2012年12月4日上午,江西省德兴市龙头山小学,老师将风靡网络的“航母style”的“起飞”“前进”“停止”等手语动作融入课间操与体育课中。

想要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功利教育的模式,尤其是改变以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选拔办法,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玩,去锻炼,去做他们想做的、具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事,而不是整天面对书本和黑板。

功利教育培养不出“足球小将”、“体育健儿”,更培养不出真正的“数学大师”、“文学巨匠”…… 建立完备的学校体育机制,已经成为眼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数千万年轻人的青春,将无处安放。 

【环球网综合报道】 5月16日,华南理工大学一名本硕博连读班男生在参加1000米测试时休克,虽经抢救,却未能留住年轻的生命;5月20日,广州一名初一男生在课间操跑步时突然倒地,不幸离世;5月23日,华东政法大学一名大二女生在晚跑锻炼时突然晕倒,最终也离开了人世……生命无常,理应敬畏。但我们又不得不追问:本应绽放的生命何以如此脆弱?

青年学子运动意外事件频发,除了当事人自身的健康状况,还源于如今学生体质的滑坡。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去年9月联合发布2010国民体质检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尤其是心肺功能。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对于高校学生的健康和体质,专家表示不容乐观。

日前,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进行大学生体育测试的普查。有统计数据表明,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已经连续15年下降,而耐力素质更是连续25年下降。

此外,各学段学生视力不良率仍高居不下,其中19-22岁的大学生为84%。学生超重率也在持续增加,据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副主任付浩称,当前大学生戴眼镜、"豆芽菜"、小胖墩的比例明显较10年前多。大学生生活作息不规律,晚睡晚起,喝酒吃夜宵导致肠胃功能紊乱。体育课上很小的运动量就让他们身体不适,反应剧烈,这说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确实下降得太离谱了。

对于这样一个无奈现状,知名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这完全是我国“圈养”教育的结果。

“我国学生体质下降,多年前就引起关注,并找到了导致下滑的原因。具体包括应试教育模式,使学校教育只关注学生的高考科目,体育被边缘化,正常的体育锻炼时间被挤占。虽然教育部曾要求中小学每天保持一小时锻炼,但在很多地方没得到落实,而不少学校出于安全原因,对学生实行圈养教育,要求学生在课间不得离开教室,不得在校园追逐打闹。久而久之,也使得学生不愿运动,没有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熊丙奇说。

放眼当今校园,宅一族、晚睡族、肥胖族,成了大学生形象拼图的主要构件。而上述几类人恰恰是运动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医学界人士曾告诫:所谓疾病,绝大多数是生活方式病。大学生体质羸弱的现状折射出的是他们生活方式有着严重的问题。探访大学宿舍,你就会看到头戴耳机玩游戏的、围成一桌觥筹交错的、通宵夜聊的学子不在少数。独独锻炼身体,这个五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成了某些大学生作息安排中可有可无的选项。

学生在运动中猝死,除了被大家诟病的体育锻炼减少体质下降的因素外,生活上的不良习惯也可能是导致猝死的“元凶”。目前正参与大学生猝死相关研究的成都大学体育学院科研科主任朱斌昨日告诉记者,“经常熬夜其实是造成大学生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已经是业内公认的。”

虽然之前几位大学生的运动猝死是否与平日的生活习惯有关还不得而知,但还是有人怀疑运动猝死事件的频发与经常熬夜有着一定联系。成都大学体育学院科研科主任朱斌表示,经过他们3年的调研发现,经常熬夜是造成大学生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

朱斌说,引起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运动猝死的原因基本上是以下三个,“一是身体素质下降,二则是本身有疾病,三则是经常熬夜。而经常熬夜是造成大学生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朱斌还进一步解释说,“本身有疾病的人,他一般在运动时会很注意适可而止。反倒是那些平时看起来很健康的孩子,他绝不会认为自己的身体有问题,哪怕是熬了夜。但当身体承受不起运动负荷时,心血管方面就很容易出事情。”

“前段时间我上上午一、二节课,看到很多学生都是没睡醒的样子,我就问,昨晚12点之后睡的同学举手,结果居然有一半的人。我又说,昨晚2点之后睡的同学请举手,竟然都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举手。很多学生都意识不到熬夜对人的身体损害很大。其实不是有人在网吧里连上几个通宵死亡的吗?而熬了夜去运动,运动就成了一个加速死亡的诱因。”为了尽可能保证体育课安全,又能让学生得到锻炼,成都大学还在三年前推出了“12分钟走跑”,“可以走,也可以跑,也是为了让学生量力而行。如果不能保证自己有个健康的生活习惯,一定要量力而行。”

教育部“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重点实验室上海中小学研究基地,日前已着手用20米往返跑取代800、1000米跑的试验工作,将在上海三个区县、18所学校、共计5000名学生中进行试点。

该基地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季浏解释说,跑、跳、投等传统运动项目所测试出来的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体质,更多体现的是运动能力。

“目前的中学和大学阶段的体育测试,女子800米、男子1000米是‘规定动作’,但学生速度的快慢与体质健康并没有多大关系。这两项作为学校田径运动项目本身并无不可,但作为‘硬杠杠’来测试学生体质并不科学,”季浏说。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有氧能力主要反映学生的心肺功能,而800、1000米跑却是有氧和无氧相结合的运动,不能准确反映人的心肺功能。”

季浏还告诉记者,测试表明,20米往返跑跑在体能上的消耗并不亚于800、1000米跑,目前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均采用耐力式的20米往返跑,这是较好的有氧运动。

2010年,广东省考试院对体育考试内容作了较大调整———取消了中长跑(男子1500米/女子800米跑),考试内容从前一年的四个必考项目,更改为三项基本素质(必考)和五个专项基础(选考)两部分,考生可在5个选考项目中任选一个。

为何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动作”?高考体育术科考试主考官介绍说,原来的中长跑主要测试考生耐力,但一推出,就引起基础教育的教师和考生的一些不同意见,认为这个项目难度较大,中学平时练得少。“加上这个项目对场地要求高、考试时间长,取消这个项目对选拔学生没影响”,因此省教育考试院就实事求是地取消了中长跑项目,增加了体现学生特色的篮球、游泳等选考项目。“毕竟我们不是在‘选壮丁’,而是要挖掘一些真正有天分、有潜能、有特长的学生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补充力量”不少地市的带队老师十分认同体育统考的变化。

在去年的华中科技大学校运会上,取消了以前一直开展的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两个长跑项目。

针对该项目为何被取消,该校体育部副主任沈跃进在采访中进行了解释,他表示之所以取消长跑,主要原因是连日来武汉一直阴雨、气温很低,导致校运会不得不从三天压缩为两天,因此必须缩减一些项目,而3000米和5000米报名的人比较少,而且耗时很长,所以就被取消了。当然他也承认安全因素也是取消这两个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达不到要求,上场有一定危险性。”

此外,据西安媒体报道,西安也有30多所高校运动会都已取消长距离跑步,原因是校方害怕发生猝死现象。与此同时,北京大学体育部的工作人员很肯定地表示:“在我们的校运会上,的确没有3000米以上的长跑项目,无论是女子3000米还是男子5000米,我们日常体育课上都没有开展,所以校运会上也没有这两个项目。”

和北大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他们也在校运会上取消了3000米以上的长跑项目,径赛最长距离为1500米。

反观我们的近邻,日本的学生往往视体育为一项最基本的必修课,就像中国学生对待语数外的态度一样。 在日本,棒球和橄榄球这两项团体运动成为中小学生最为热衷的两大运动。棒球和橄榄球比赛从小学一直延伸到大学。

日本年轻人在做自我介绍时,很注重介绍自己的“趣味”(爱好)。日本公司在招募新人时对学生的“趣味”也非常重视。比如,如果一名应聘者在棒球或橄榄球项目上取得过很好的成绩,往往会被招聘者认为“干劲足”、“年富力强”,在资历上有很大的加分。

尽管日本中小学学生的锻炼时间已经大大超过中国,但是日本政府仍希望增加体育课的课时。2008年初,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科学相提交报告要求修改《学习指导纲要》,报告建议为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而增加体育课的课时,为重视传统文化,中学体育课要必修武道。

在2011年,由中日韩三国青少年研究所调查得出的“中日韩三国高中生身心健康状况比较研究报告”出炉。

在体质方面,从未因病或伤请假的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韩国(71.6%)、日本(53.1%)和中国(45.4%)。自认为身体健康状况“很不好”和“不太好”的比例,中国高中生为最高(25.9%),其次为韩国(19.6%),最后才是日本(19.3%)。这说明,韩国学生的体质明显好于中国学生,也不逊于日本学生。

尽管如此,韩国政府仍担心中小学生体能下降,向小学派遣专业体育指导人员。韩国政府在2012年年底前向全国所有小学派遣体育专业指导人员,指导学生开展户外体育活动,以改善学生身体素质。根据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的计划,这些专业指导人员将帮助韩国全部5800多所小学提升学生户外体育活动质量。

与此同时,文化体育观光部计划支出123亿韩元(约合1030万美元),用于向低收入家庭学生免费发放各种体育赛事门票。另外,韩国政府打算以资助等方式,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参加体育比赛。

在韩国,除了在学校接受体育锻炼外,把孩子送往夏令营或冬令营进行“魔鬼训练”成为家长提高孩子体质、锻炼其意志的重要手段。韩国的军训夏(冬)令营往往一天训练8个小时,吃苦就是训练的唯一方式。

在了解我们的邻居后,我们应当反思: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整体上体质羸弱,所折射出的重重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本人重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著《体育之研究》一文,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因为强健的体魄是做一切事的本钱。其实,从古至今中国有识之士的教育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本位。这种教育观何尝不是对现实的警醒与鞭策?

原文链接:http://sports.163.com/13/0602/20/90D2575J00051CAQ.html
搜索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