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跃辉
2016年受医院党委的委派,我有幸投身于精准扶贫工作,告别年老多病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告别同事,我正式进入了人生中的另一个家——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镇书松村,担任书松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迪庆州是云南省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书松村又是奔子栏镇的贫困村之一。
书松村海拔2850米,全村232户,1413人,90%以上的村民是藏族同胞,地少山多,人均耕地不足1亩、林地180余亩,是一个典型的半农半牧行政村,主要收入依靠农业、畜牧业和林下产品采集、销售,但因底子薄,无经济产业,贫困面较大,村民增收困难,脱贫任务艰巨。书松村辖区内有东竹林寺、尼姑寺两大寺院,在寺僧尼共计560人,宗教气氛浓厚,国外敌对势力蠢蠢欲动,反分裂、反渗透形势严峻,安全维稳形势严峻。藏族同胞热切期盼脱贫致富,扶贫成效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初来乍到,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远比想象的艰苦,自己长期在医院工作,不熟悉农村工作,语言不通,顿感压力巨大,情绪低落。
初夏的一天,天气异常闷热,我和村主任阿茸驾驶着他的桑塔纳赶往约尼小组贫困户取次家。一路上见不到行人,周围的大树有气无力耷拉着树叶,从村委会旁的214国道下到约尼小组落差有300米,道路仅宽2、3米,桑塔纳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行驶,坡陡弯急,好几次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以为车要冲出路面了,阿茸眼疾手快,一把方向又把车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颠簸了40分钟,晕乎乎地进了取次家,屋内黑漆漆的,只有一张落满灰尘的木桌和一台老旧的电视机,一个老人静静地躺在屋角的床上。取次带我走到桌子前,赶紧找了一块布要擦凳子,我阻止了取次,直接坐了下来。一家人听说我是省城来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格外激动,女主人马上端来一大碗青稞酒,我学着阿茸的样子,端起来一仰脖子喝了一大口,那酒又辣又涩!我们聊起了家常,说起生产情况,取次很兴奋,在村委会和挂包单位的扶持下,取次家养了15头牛和10头猪,种植了2亩重楼和藜麦,长势良好,年底应该有不错的收成。说话间进来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取次说孩子在上中学,很懂事,成绩很好,但家里老人卧病在床,孩子妈妈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家里缺劳力,就让孩子辍学回家务农了。看着孩子极不情愿,双眼充满渴望的样子,我心里一阵酸楚。
我们给取次算了笔“经济账”,牦牛明年开始陆续出栏,藏香猪年底即可售卖,直接产生效益。藜麦、重楼由商家保底收购,家里还有核桃树,出产酥油。雨季到村集体山上采集松茸、虫草、羊肚菌。按照精准扶贫惠农政策,全家享有450的亩退耕还林补助和护林员补助。老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孩子妈妈丧失劳动力,可以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孩子读书免交学费,还可以享受藏区农牧民子女教育补助。在立足自我发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的同时,工作队帮助联系挂包单位、社会爱心人士给予他家更多的支持。阿茸说农闲季节可以介绍取次去砂石场开车,利用他会开车的特长增加收入,一年收入算下来足够一家人的生活开支。
取次一家人听了很高兴,我们劝说他让孩子继续求学,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凭借专业知识和技能找份好工作,生活才会更美好。取次听了,彻底打消了顾虑,表示无论家里如何困难,都要让孩子完成继续学业,第二天就送他回学校上学,将来还要让孩子上大学。孩子开心地笑了,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不知不觉中,我喝光了一大碗青稞酒,忽然觉得青稞酒原来很香很甜,余味悠长……
告别取次,天色已晚,微风拂面,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满满的信心!人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丝涟漪,生而有涯,古人尚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为一名新时代扶贫工程的建设者,能为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实现共同富裕的崇高理想“添砖加瓦”,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我感到无限荣光!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让藏族同胞早日摆脱贫困,居有住所,衣食无忧,让纯真无邪的孩子在广袤的人生天地追逐自己的梦想。点灯照亮别人更照亮自己,扶贫让我的人生更精彩!
(作者单位: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