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酒、“专供”酒,你会买吗?
近日,浙江台州公安机关破获一起非法制售“特供”“专供”假酒案,捣毁窝点11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查扣标有党政军机关等字样的假酒20余种1300余箱,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据介绍,犯罪团伙低价购买坛装基酒、瓶身、纸箱等原材料,待夜深人静时偷偷在一处民房内用简易工具进行灌装,最终将一瓶成本40元左右的假酒通过层层加价的方式,以2000元左右的价格卖到消费者手中。
“特供”酒,不存在。早在2013年,国家有关部门就联合下发通知,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此后,标注类似字样的商品鲜在市场“露脸”。然而,从最近几年的媒体报道看,违法交易链条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有人以生产自产品牌白酒为幌子,有人以烟酒门店为掩护转至线上销售,更有人用“国宴用酒”“钓鱼台用酒”等暗语“打擦边球”。凡此种种,皆给有关部门的依法查处增加了不小难度。
有必要追问,缘何标有“特供”字样的商品会受热捧、有销路?按照著名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的观点,一件商品,无论是汽车、大衣、香水,都具有彰显社会地位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即商品的符号价值。有人认为“特供”商品会给自己撑足面子、赚足眼球,原因正在于此。需格外提醒的是,部分人以标榜“特供”“专供”为荣,亦暴露出背后的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务必高度警惕,谨防违规交往、利益输送等典型“围猎”行为的发生。
不能让“特供”酒再糊弄人了!这些年,有关部门相继出手整治所谓“特供”“专供”商品,切实遏制了集产、供、销于一体的假酒产业链,力度不可谓不大。要知道,此类违法行为不仅会侵犯知名酒企的合法权益、欺骗误导广大消费者,更会抹黑党和政府、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有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从这个层面看,任何打着“特供”“专供”幌子的违法行为都必须被严厉打击、依法惩处。
如果说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者意在“堵”,那宣传引导消费者则重在“疏”。部分人热衷追捧所谓的“特供”“专供”,其价值理念、消费观念的改变亦需绵绵用力。为此,有关部门当做好提醒与引导,积极宣传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唯有两端齐发力、共前行,才能铲除“特供”商品存在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