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2024-12-20 2:54:38 投资策略 静宇

欢迎报考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日日为新 光影流传 拿起相机 举起话筒 传承故事 记录经典 让我们一起走进新闻与传媒学院吧! 直击学院 院长寄语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 张丽军光阴流转,岁月更迭,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这个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媒介支撑的科技高速发展新时代,万物皆媒、万物互联,新闻与传媒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契机,这是21世纪前景无比广阔的新兴朝阳专业。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拥有4个本科专业,2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都是山东省成立时间最早、有着广泛影响和较高社会美誉度的专业。戏剧与影视学拥有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三十多载,新闻与传媒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在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研究方面产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成果,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有一定知名度、国内有重要影响、省内领先的一流新闻与传媒人才培养基地。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新时代中国的美好画卷、新时代中国人的美好心灵,都需要新一代新闻与传媒人来记录和呈现。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正张开热情的双臂,迎接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我们在礼仪之邦、齐鲁大地、天下泉城等你!在这里,我们将有一个永恒的、美好的约定:雕刻时光,记录青春,书写生命华章!学院概况1历史传承 不断创新30多年建设成就如今辉煌新闻与传媒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设立的电化教育专业,1993年成立电化教育系。1995年,学校在电化教育系、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传播学院。2011年,与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整合后更名为传媒学院。2017年,与文学院新闻学相关学科、专业合并,更名为新闻与传媒学院。经过30多年的建设,学院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发展,形成了专业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完善、科研水平较高的发展格局。学院拥有现代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设有11个实验室,实验设备价值2000余万元, 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有充足的设备条件保障学生的实习实训,以提高专业技能。学院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与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播电视台、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山东省话剧院及多家区县融媒体中心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实习实训基地达30余家,聘请业务骨干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导师,保障了实习实践教学的开展。△1986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鹏观看我院研制的直播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全媒体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学院承办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学院承办融媒发展高峰论坛暨山东省高校影视传媒联盟一届二次学术研讨会。2过硬的专业实力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三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坚持文学、艺术学双门类引领,学硕、专硕多元并重的培育理念,精心谋划学科布局。截至目前,设立了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均为山东省最早设立的授权点,还设有电影、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三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广播电视艺术学入选山东省文化艺术重点学科。学位点覆盖了影视传媒两大领域,填补了山东省此类学科建设的空白。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牢牢抓住科研成果产出这关键一环,高标准推进学科建设。立足于齐鲁文化的厚实根基,紧密跟踪国家文化建设之需要,围绕学科前沿,学院在鲁剧研究、新媒体艺术、影视史论、影视剧创作、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媒介文化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学术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新闻与传媒学院扎实开展本科教学。学院充分激发一线教师投身教学的活力,不断改革创新,构建起混合式教学、小组项目化教学、竞赛驱动教学、创作导向型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改革模式。3专业过硬 亲切可敬学院多位老师受到表彰学院现有教职工8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26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4人,聘请国内外兼职、客座教授20余人。学院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山东师范大学教学能手12人。△学院教师获得山东省第五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一等奖。4教学科研双开花教师学生齐获奖学院有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承担省教改课题4项,校级教改课题20余项, 本科教学团队2个,校级金课10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被列为山东师范大学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专业。学院初步构建起基于“教师课堂讲授——小组协作学习与作品创作——参加省级以上专业创作比赛——成果展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行“理论指导创作、多元化节目综合创作与测评”的创作导向型教学,落实并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传媒业需求现状,实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并通过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学院有“五导”卓越团队2个,全国高校青年教师竞赛二等奖1人、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3人。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等多项比赛中获奖百余项,形成了教学科研、实践实训、技能竞赛相互促进、协同育人的良性机制。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出版著作、教材60余部;承担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29项;获省级领导批示3项;获国家级专利4个;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的文章达50篇;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1项,泰山文艺奖4项,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若干项。学院师生创作的影视作品近千部集,《红高粱》《桑榆街九号》《大火种》《美丽乡村新田园》《大路朝天》《沂蒙红嫂俺的娘》等300多部影视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院线播映,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政府出版奖、中国农业电影电视“神农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等奖项10余项。△2019年11月,《求是》刊发我院李掖平教授文章:感天动地《沂蒙山》△学院师生在第十二届“学会奖”、第九届“学院奖”和第四届“学人奖”中斩获多项大奖。△我院教师获得的国家级影视政府奖△学生作品获全国高校影视作品大赛唯一金奖△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一等奖5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生综合素质高可谓人才济济◎注重立德树人,培养全媒化复合型人才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现代传媒业的发展需求,以培养文理兼容、文艺兼容的现代媒体人才为目标,推动专业内涵建设,重点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视听内容策划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全媒化复合型人才。学院形成影视理论与创作、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播音主持、数字媒体四位一体的人才体系,注重人才培养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适应现代传媒业发展的特殊需求。打造人才德育新模式,以媒体融合发展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和艺术教育的思维模式,以创新、交叉融合、协同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学院构建起以创作为指向、富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制,并通过国际合作培养等提升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学院注重教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配合,推动各门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注重科研训练和实践教育,学生综合素质高学院已经构建起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同时,学院深化实践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创作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将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与影视创作大赛获奖情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水平等,作为教学实践过程的监控点。学生每年在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得各类奖励20余项,学院近年来鼓励大学生进行专业创作,通过结合学院特色品牌立项活动——新媒体文化艺术节,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竞赛评奖活动。△学生在进行航空摄影实验△动画制作实践课△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学院莒县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6国际视野与师资多元交流活动◎国际化视野:本科生有机会到境外访问、交流、实习;学院邀请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交流,使学生有大量机会与国际同行近距离接触。◎国际化师资:为了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积极邀请纽约城市大学电影学院朱影教授、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系主任李喜根教授等专题学术报告,帮助学生接触国(境)外高校和专家学者的风采。并与美国特拉华大学传播系、新加坡莎顿国际学院、韩国又石大学电影研究中心、肯尼亚肯雅塔大学电影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海外交流:以寒暑假出国游学、台湾友好学校交流学习、海外助翔素质拓展活动等平台,推荐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前往美国、韩国、日本、台湾等出国(境)开展交流学习活动。7桃李芬芳校友满天下我院毕业生在国家级及省级媒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社会一致好评。2000届曲昌荣,从《农村大众报》的普通记者,到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采编部主任,再到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他创造了行业的诸多“第一”。2016年11月,曲昌荣倒在了他心爱的新闻工作岗位上,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国家。2016届马文韬,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始终位列专业第一名,获得国家奖学金,顺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电影与媒体研究专业硕士。毕业后曾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艺术项目经理及研究助理、纽约华语电影节联席总监等职,从事与亚洲电影相关的学术研究与交流,致力于华语电影在纽约地区的传播。2018 年,英国Intellect出版社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了其译作《Beijing Film Academy Yearbook 2017》(北京电影学院2017年鉴)。专业介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非师范类本科专业,学制四年。以培养文理兼容、文艺兼容的现代视听传媒编创和理论研究人员为基本目标,重点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和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及其他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制作、艺术摄影、音响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在学科发展和师资培养的基础上,学校在2001年设立了山东省第一个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2002年成立电视编导系,2004年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开始招生,是该学科在山东省最早设立的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该专业被列为山东师范大学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专业,2019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2020年核心课程《电视导演》被评为国家级一流课程。 电视编导系具有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人才梯队。有专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占7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92%,年龄在25-45岁的教师占80%。有1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3位教师获得山东师范大学(青年)教学能手称号。 近五年来,本专业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核心及其以上级别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5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创作的影视作品300余部集,获得国家级影视政府奖近20项。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和开展学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为了给在校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积极拓展渠道,一是扩建和完善校内实验室;二是积极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教学点,为教师培养和学生实习提供实践锻炼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长期与社会相关部门密切联系、合作,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建设。自2001年初,学院与山东电视台共同创建了“研究生培养和创作研究基地”,山东电视台在项目、导师配备、论文指导、师生科研实践、在职学习、人才使用诸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促进了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的发展。近年来,本专业又与齐鲁电视台、山东省委组织部远程教育中心、山东农业影视中心、山东教育电视台、枣庄市电视台、莒县电视台等省市级媒体合作,建立了覆盖山东省各级传媒业界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电视编导系组建有现代影视传媒研究中心,面向各级传媒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学术研究、影视制作和人员培训,该中心正发展为现代传媒的设计、研究、开发、应用的学术、研发机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在新闻生产与信息传播出现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为适应社会发展对新媒体人才需求而设立的一个新闻传播类专业。该专业立足文理交叉、技艺融合,设置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务、新媒体传播技术、新媒体产品创意与开发、新媒体运营与营销四大课类程群,培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具有人文素养和互联网思维,能够胜任数据分析、新媒体艺术设计、新媒体开发与运营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新闻媒体、党政机关、学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生产、新媒体运营、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以及数字创意产品的策划与开发等工作。网络新媒体专业师资队伍雄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7人(3人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6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专业背景涵盖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戏剧影视学、设计艺术学、社会学等,部分教师同时具备多个学科背景,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本专业依托省级示范试验教学中心——现代传播媒体实验教学中心,拥有融媒体实验教学、演播室、新闻采编、VR/AR、摄影摄像、智能媒体与大数据分析、新媒体工作室、动画创作、影视编辑、影视特效、人机交互设计等专业实验室10余个。同时,本专业与国内10余家主流媒体、20余家数字媒体和互联网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实践基地、校企协同育人等多种形式,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实训资源。 戏剧与影视文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以研究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包括话剧、小品等)的文学剧本创作为核心,重在培养我国编剧人才的专业素质。为适应我国艺术教育迅速发展的潮流,缓解我国戏剧影视文学领域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山东师范大学于2008年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下增设影视艺术方向,2011年成立戏剧影视文学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梯队搭配合理,拥有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青年教学能手2人。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项目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人;外聘兼职教师9人,全部是学界或业界资深专家。 本专业教学科研成果产出丰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科学规划项目6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4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多项,完成和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创作实践成果显著,编剧、策划、主演的多部影视作品在全国电影院线和央视平台展映播出。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致力于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成果显著。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创作的作品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频繁获奖,培养效果显著。 新闻学专业新闻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在山东省内具有领先地位,艾瑞深专业排名持续位于地区第一。山东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创办于1985年,是山东省高校新闻教育的起点,亦是全国新闻教育的先行者。1994年,学校开始招收新闻学专业本科,1995年起由师范类专业招生改为按普通文科专业招生,2001年成立新闻系。2004年,新闻系同时实施了两大变革。其一,新设广播电视新闻学(后更名为广播电视学)专业,从此新闻系花开两朵。其二,创新“2+2”办学模式,40名来自全校各专业,有志于新闻事业的优秀学生在完成大二课程后,被选拔进入新闻专业。他们将各自的学科背景与新闻专业技能相结合,在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中证明了这一办学模式的成功。2006年在山东省属高校中率先获得新闻学、传播学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成为国家首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扎根山东师范大学人文学科的深厚底蕴,新闻学专业整合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跨学科资源,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传播媒体实验教学中心”(下设15个新闻和数字媒体相关实验室,设备总值1600余万元),并与从中央到地方的三十余家主流媒体、字节跳动等知名互联网企业、省内区县融媒体中心建立长期合作的联合培养基地,在全媒体人才培养方面有独特优势。新闻系现有专、兼职任课教师32人,专职教师基本实现博士化,兼职教师由来自业界具有一定的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经验、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的专家组成;与省内十几家媒体长期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探索出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教学与科研能力不断精进,新闻系专业教师近年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多部。 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专业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包括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函授、夜大等各种类型毕业生近三千人。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多数已成为媒体骨干,大批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担任报社、网站总编辑、地方广播电视局局长、各级广播电视台台长、总编辑、频道总监等职。多人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全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国家级新闻奖项。 看了这么多是不是心动了呢?欢迎报考新闻与传媒学院 成为2021级萌新的一员! 新闻与传媒学院 新媒体工作室 出品:新闻与传媒学院新媒体工作室 编辑:车程程 责编:白翔 终审:周楠 赵薛娇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搜索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