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山创业歌

2024-12-16 0:56:22 股票分析 睿曈

  谨以此文献给柴山乡建乡三十八周年!献给这块奉献的土地!献给勤劳朴实的乡亲们!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沂水县原柴山乡建乡纪念日前夕,我们旧地重游,又来到了柴山。

汽车顺着蜿蜒绵亘的环山公路,一直开到了柴山村西南的双崮半山腰,在这里,可以俯瞰原柴山乡全貌。

春意盎然的四月,原柴山乡的山山水水更加艳丽,阵阵温馨的春风,带着浓郁的花香掠过山顶,吹得我们心旷神怡。在我们的视野里,坡坡岭岭,沟沟峪峪,满眼都是树。桃树、山楂、樱桃、苹果,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绽蕾盛开,一簇簇,一团团,一片片,汇成了一片白云,一抹晚霞!龙张公路、环库公路、环山公路像三条玉带,纵横交错于山水林田之间;晋鲁铁路似一条钢铁巨龙从山间钻出,纵横于青山绿水之旁;高高的信号塔耸立山顶的蓝天白云下;玲珑俊秀的凉亭,坐落在山腰绿林之中;高压电线如同蛛网连接起村村疃疃。那一块块“明镜”是山里人修建的拦水坝、库塘。那一片楼房瓦舍,是新建的社区、医院、学校、银行……。

山水林田村落,赤橙黄绿蓝紫,构成了一幅如诗如梦的美丽图画。站在双崮山顶,置身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之中,我们如同来到了新“桃花源”中。

眼望着这一切美丽的景象,我们这些旧地重游的“老柴人”们,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我们想唱一首歌!我们要把最美的祝福献给勤劳勇敢、善良朴实的柴山人民!我们要把最真诚的心声,献给那些曾为这块土地作出奉献的创业者们!那些难忘的岁月啊,就是一首动人心弦的艰苦奋斗曲!就是一曲波澜壮阔的柴山创业歌!

不能说眼泪在当今的工作中起啥作用,原柴山乡的起步,却是从一片泪水中开始的。

原柴山乡于一九八五年九月十六日建乡。这个新建的柴山乡,三面靠山,一面邻水,是个山区库区乡。它的北、东北、西北三面,紧邻碧波荡漾的跋山水库。南面西面和东南,那是通往崔家峪镇、黄山铺镇和县城的方向,可这三个方向都被重重大山环围。新建的柴山乡,就在这个地形特殊的三角地带里。

战争年代里,这里是八路军、游击队、武工队的“老家”!这块“一枪能打透”的根据地,曾养活过成千上万的部队。解放后,这块老根据地生产发展很快,早在一九六零年前,这里的许多村庄,人均收入达到二百一十多元。

一九六零年建了跋山水库后,淹了地,淹了家,堵了路!这里转眼之间,就变成了人多地少的贫困地方。全乡二十九个村,其中有十六个村是库区移民村。因此,沂水人称这里是“特区”——特别贫困、特别闭塞、特别落后的地方!还有人称这里是沂水县的“西伯利亚”。建乡时,县里往柴山乡调配干部,有的人竟背后嘀咕“提两级工资也不到那个穷地方!”看看!简直是穷出了名了啊!

再穷再苦再落后,可柴山乡毕竟是共和国版图上的一方水土!于是,他们来了!

为了开发这个“特区”,中共沂水县委派了十八名同志,组成了柴山乡党委、政府。当时,也许人们想起了《沙家浜》中的芦苇荡,调今一下达,同行们就把这十八名同志,称之为“十八棵青松”。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六日,正是秋雨连绵季节,这“十八棵青松”们,往“特区”进军。这一天,麻杆子雨一天没有罢歇。山路崎岖,泥泞难行!从黄山铺北行进柴山,车到养老山前的田家旺村,在村东山坡处,车轱辘被泥粘住,原地空转不前行,只好调头回返。西行十里,转行双崮南麓山间小路,结果又一次被泥粘住,还是进不了柴山。旱路不通走水路!“十八棵青松”们,又东行三十里,经沂水县城,又北行二十里,来到跋山,求水库管理局帮忙,冒雨坐船,在水库里航行十几里,才来到了柴山乡政府驻地——柴山村。

柴山村离县城十五公里,就这短短的路途,整整折腾了他们大半天,最后,人人浑身上下都湿透,个个都成了“落汤鸡”。历经艰辛到达目的地后,“十八棵青松”中,有人就眼圈子发红,哭了!后来,有人把这段“十八棵青松”上任的经历,称之为——“三进山城”!

当时的乡政府,除了八间五十年代的草房,还有五张木床,四张办公桌,六个小板凳,十二条排椅,一台摇把子电话机,别无他有!

柴山村党支部书记黄益勋,送来了三张苇席,几个大饼,“十八棵青松”们,咬一口腌菜疙瘩,啃一口大饼,吃了第一顿“柴山”饭后,有的躺在排椅上,有的打地铺躺在苇席上,摸黑就寝,度过了第一夜。这一夜,“青松”们中,好多人没有合眼。

第二天一早,愁云布满了人们的脸庞,人们发现,时任柴山乡党委书记的刘建福和乡长耿贵生,除了眉头紧锁外,嘴唇上都多了一串燎泡。

咋办?来了就不能缩回去!怎么说,也得到村里转转,和乡亲们见个面吧?

这一转村,让他们愁上加忧,忧中带愁……。

  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了,这里仍然不通车、不通电、不通广播、不通电话。全乡二十九个村,竟有十七个村人畜吃水成了大问题。全乡一万九千二百人,就有文盲一千多人,九百四十多名农家子弟不能入学,还有八百多条三十岁以上的“光棍汉”。全乡十六个库区村人多地少,有的村人均只有三分山岭薄地,一年打下的粮食,填不饱半年的的肚子。全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一百零八元人民币,有的村甚至不足八十元。全乡二十九个村,有三分之一的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不健全。

走访中,他们还耳闻目睹了这么两个故事。说的是,一个贫困的库区村,由于贫穷所致,缺吃又缺穿,媳妇出门走亲戚穿着丈夫的裤子。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穷的穿不上裤子了啊!”还有一个库区村,有个五口之家,五个男丁,五条光棍……。


贫穷吞噬了库区山乡,库区山乡被贫穷吞噬啊!

这一天,他们来到了柴山村,进了武纪友老人的家门。这位闻名全省的华东民兵战斗英雄,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住在两间破草房内。他们进门时,老英雄正在吃饭,黑碗里盛得是煮得半生不熟的地瓜干子,桌上的菜盘子里是三五根萝卜咸菜条,这就是一个老英雄的午餐!看到乡里的干部来了,老人还很不好意思,匆匆忙忙的收拾起碗筷。


他是一九四零的党员,打鬼子时的游击队班长,打反动派时的区武工队长。大小战斗参加了五十多次,鄌郚战斗从前线抢救伤员,孟良崮战役抬过担架,淮海战役送过军粮,随大军南下一路到了长江岸边。奖状得了一摞,奖章得了一堆,有区里的,有县里的,有鲁中军分区的,有华东军区的,还有华东局的!望着这一张张大的、小的、方的、圆的,形色各异的奖状奖章,人们无论如何也和这小草房、瓜干粥、萝卜条联系不到一块儿。

“唉!这些年俺可把国家拖累的不轻啊!”老人扳着指头数算,“俺这个村,不足两千口人,每年要吃国家几万斤统销粮啊!你们来了好啊,带领乡亲们摘掉穷帽子吧!”

“青松”们又掉泪了!他们在泪水中思索——是啊!柴山是一块奉献的土地!战争年代,这里有一千五百多名参军参战支前,有三十多名烈士为国捐躯尽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里修建跋山水库,这里的父老乡亲,为了国家利益,舍小家为大家,献出了万亩良田,抛弃了房屋家园,义无反顾的由平原搬迁到了半山坡,生产生活水平断崖式的下降。在八十年代的今天,这些奉献者们竟然是如此的贫困!在祖国大地一派莺歌燕舞的时候,奉献者们却是如此的艰难,不帮他们做点什么?伤天害理!天地难容啊!

他们来到了柴山村东岭上,一块高高的石碑矗立在荒坡上。石碑正面上的四个大字——“失我导师”,依然还是那么庄严醒目!这是一九四六年四月,叶挺、王若飞等烈士空难时,当时的柴山人民为纪念先烈们而敬立的!近四十个春秋过去了,这块石碑饱尝风雨,历尽沧桑!依然挺立在这块土地上,她默默无语,仿佛在期望,期望着这块奉献的土地越来越美丽,期望着身边这些善良朴实的乡亲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在这块石碑前,“十八棵青松”们默默站立,党委书记刘建福和乡长耿贵生带头举起了拳头!……。

不用再作什么动员,也不用需要表态,“青松”们齐了心!——咱们都是共产党员!安下心!扎住根!工作干不好,愧对这块石碑!愧对这块奉献的土地!愧对这里的父老乡亲!

“十八棵青松”中,有个叫黄建顺的同志,他原在崔家峪镇政府工作,这次调到柴山乡任政府文书。他爱人病故,女儿在崔家峪镇上学,不满四岁的儿子明明,就由他带着,“三进山城”途中,明明被雨淋得直哭,老黄也流了泪。到柴山乡的第二天,他就写了份申请书,希望组织照顾他的家庭困难,让他再回崔家峪镇工作。组织上正准备满足他的要求时,老黄把那份申请书要回来,当场撕了!他说,“孩子托给亲戚照顾了!不走了!就在这里安心扎根!就在这里干!”

泪水是催化剂!泪水是驱动力!柴山,这块奉献的土地,这块闭塞的库区山乡,这块被致富遗忘的角落,终于在泪水中苏醒,在泪水中奋起了!

二、

“特区”的工作千头万绪,先迈那一步?建乡后的柴山乡党委政府先踢的第一脚就是——修路、架电!他们的口号是“要让柴山富,就得先修路!要让柴山兴,就得把电通!”

交通闭塞行路难的问题,党委政府一班人,已在“三进山城”中领略一二。可实际上,交通闭塞给柴山的父老乡亲们带来困境和艰难,远远大于“三进山城”。

“四个轱辘的用人抬,两个轱辘的吊起来。”这两句顺口溜,记叙了两个真实的故事。

一九八零年秋天,沂水县移民办扶持了团坪峪村一台拖拉机,请人从县城往村里开,团坪峪到县城只有三十五里路,由于不通车,拖拉机绕行六十多里路,才到了村头,三拐两拐就翻进了沟岔子,四轮朝了天,只好用人力抬进了村。

东李家庄村民李文广买了一辆自行车,可村居鹰嘴崮半山腰,山路崎岖难行,每次出门,都要来回扛着自行车出村进家。后来赌气不骑了,把车子吊在了梁头上。

由于交通闭塞,山外的物资进不来,年复一年,山里人需要的化肥、农药、农机具等,都要靠两个肩膀一根扁担往家挑。同样,山里人卖头猪,也需要乡亲们像抬轿一样,把猪往山下抬。 一九八三年春天。张岱村民罗某,从外地拉回来一地排子车瓮,实指望卖给大伙赚点脚力钱,地排子车到了双崮北坡的“三道拐”,由于路窄弯多,一车瓮翻到沟里,变成了一堆瓦砾,满腔的希望变成了悔丧和苦恼。

里万村盛产柿子,八四年秋天,村里和外地订了两万斤的销售合同,就因为大货车进不了山,乡亲们只好把柿子贱卖,眼巴巴的看着柿子烂掉。

团坪峪村民于信华患了肠梗阻,急需手术。救护车进不了山,乡亲们摸黑用担架抬着病人进城治疗,结果病人就死在了半路上。不到三十岁的小伙子,过早的告别了人生,撇下妻子和幼女,留给人们的是那悲切的痛哭声!这哭声啊,诉说着山里人的无路之苦!倾诉着山里人的盼路之情!山乡在呼唤,乡亲们在呼唤!路啊路,我们需要你!我们盼望你!

修路!快修路!修好路!柴山乡党委政府,把修路作为山区库区开发的当务之急!

一九八五年十月,柴山乡建乡二十天后,一场轰轰烈烈的修路大战拉开了帷幕!

修路的第一步就是要规划测量线路。刘建福书记是水利技术员出身,耿贵生乡长是农业技术员专业。于是,一个由党委政府班子成员组成的“测路组”,出现在了柴山乡的山川沟岭、原野大地上!“测路组”里,刘建福书记负责看镜子测量,耿贵生乡长计算标图,刘立国付书记扛标杆,王树文付书记拉米尺,孙明高付乡长领着一帮子人埋桩号、撒灰线,……。他们每天背着器材、干粮、水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趟水沟,跨地坎,爬高坡,翻山岭,苦干半个月,规划测量出长达三十公里的县乡、乡村公路二十一条。

修路缺钱,他们把县里扶持修建乡办公室的五万元钱,全部用在了修路上,购买了炸药、钢纤、水泥。他们说——“柴山不脱贫,先不修衙门!”

“要拿出当年老前辈打鬼子攻山头的劲头来,带领群众打好建乡后的第一个硬仗!”这个口号,是在全乡修路誓师大会上,党委政府对全体乡村干部们,发出的动员令!

说来也是巧合,在为期两个月的修路大会战中,柴山乡党委政府的两个“一把手”都遇到了点小麻烦。

柴山创业歌

先是乡长耿贵生,一天正在工地上忙活时,突然就得了“吊斜疯”,脸撇了,眼斜了,嘴歪了。眼泪不止,言语不清,嘴角上淌咧泄。可他仍然坚持天天上工地!看看实在不行了,大伙硬把他送回了县城家中,身在家中,心却挂在修路工地上。他一边扎针治疗,一边向县城里的各个部门求帮,求资金,求物资,买钢材,购炸药。由于没有安心休养治疗,耿贵生留下了后遗症,嘴巴一直歪歪了十几年,好友们和他开玩笑,说他是“歪歪嘴”,他也笑着回应——“柴山要振兴,豁上耿贵生!”这是句玩笑话,可也是一个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心声啊!

修路大会战的火口上,刘建福书记的孩子得了“出血热”。电话打到柴山乡政府,刘书记正在工地上忙活,他对来传话的人说,“告诉我家里,我离不开!”在孩子生病期间,刘书记曾三次到沂水县城开会办事,他的家离县城只有几里路,一连三次,他都是匆匆忙忙的越门而过!同行的人们,都劝他回家看看,刘书记说“工地上离不开啊,再说了,我也不是医生。”

三过家门而不入!古时候,大禹治水时这样做过。八十年代里。刘建福为了修路也做到了!对此,人们很感慨——建福!公而忘私,为群众造福啊!

干部能下海,群众敢擒龙!

村干部豁上了,全乡上下的群众都豁上了!那位年近七十的武纪友老英雄,每天提着燎壶,带着煎饼,扛着镢头铁锨,往返十多里,天天到修路工地劳作。大伙劝他休息,他说,“老了,没多大能为了,能为修路扬上锨土,也是一点心意哩!”可惜的是,路修好了,老英雄没有坐上公交车逛逛沂水城,就与世长辞了。

在为期三个月的修路大会战中,这个只有一万九千口人的小山乡,每天的上阵劳力达到九千人。他们轮番作战,日夜苦干,凿开了双崮、养老山两座山崖,劈开了穷汉岭、户山岭、盆山顶等大大小小九座山梁,架起了南套河、柴山河、盆山河等十二座桥梁,修起了总长达三十五公里的县乡、乡村公路二十六条,整个柴山乡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在建乡一年后,全乡实现了村村通车!

当吉普车开上双崮山腰、养老山顶的时候,当偏僻的前万村民迎来公共汽车的时候,当横跨全乡的龙张公路铺成柏油路的时候,柴山人开心的笑了!这个一面邻水,三面环山的角落,终于与闭塞告别!终于结束了“舟车不通”的历史!

路修好了!柴山乡党委政府又把目光盯在了“电”上!

与修路相比,架电通电不仅需要汗水,更需要的还是资金。这对人均收入只有百多元的贫困山乡来说,无疑是一个更大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再难也得咬牙办!一个集资办电的热潮又在柴山乡兴起!

乡政府把买车、盖宿舍的钱拿出来来了,村里的老太太们把攒得鸡蛋钱拿出来来了,小伙子们把自己娶媳妇的钱拿出来了!在沂水县电业局的大力帮助下,仅仅四个月的时间,全乡十八个未通电的村,投资二十多万元,架设高低压线路八千多米,成为了沂水县第一个村村通电乡!

一个路,一个电,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大约如同一个人身体上的血管和脉络。有了这两个条件,原先死气沉沉的山区库区村,一下子苏醒了!山里人对生活的希望来了!信心足了!话头都多了,笑声更甜了!

西中峪村的于大娘,自从嫁到深山沟,还没有见到汽车是啥模样,公交汽车开到柴山乡后,她和几个老姐妹一商量,就相约坐上汽车开洋荤尝新鲜,新鲜没有尝够,汽车就到了沂水县城。老姐妹们不下车,又掏出钱来,让司机再拉着她们跑一段!……。

团坪峪村的王传义老汉,自从儿子家买了电视机,天一黑就到儿子家,守在电视机前不挪窝,播音员一出现在屏幕上,王老汉就兴奋异常,手舞足蹈,裂开老嘴大呼小叫——“看啊!又出来了! 她真俊!我认识她!天天坐在那地方和我拉呱呢!”逗得一屋子人笑得前仰后合。

是啊!自从通了车,通了电,深山沟里的笑声一天比一天多了!随之而来的是,拖拉机多了,电视机多了,自行车多了,机器厂房也渐渐地多啦!一条条宽阔的路,一道道银色的线,让柴山乡告别了闭塞,走向了文明和未来!金丝银线把山里山外连结在一起,拖走了闭塞僵化,拖走了贫穷落后,牵来了文明,引来了富裕!

   三、

人类生活最不可缺的就是水!水是生存之源!水是生命之脉!可柴山乡偏偏缺的就是水!

“十年九年旱,岁岁吃水难,啦起缺水苦,两眼泪涟涟。”又一句顺口溜,道出了山区库区人民缺水的辛酸。

据一九八五年建乡时统计的数字记载,全乡二十九个村,人畜吃水困难的村庄就有二十二个。占全乡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人畜吃水最困难的,要数十六个库区移民村。因建跋山水库他们从平原搬迁到了半山腰。库水淹没了土地,淹没了房屋当然也淹没了水井。留给他们的是,守着水库缺水吃。一年四季,只好靠一根勾担俩水桶,爬沟越岭担库水吃。而且,也只能是“冬吃冰水,春吃浑水,夏吃脏水。”即使在秋天,也只能在不刮风的天气里,才能吃到清水,因为一刮大风,水库里波浪翻滚,一汪库水也都成了浑汤。

在柴山乡的这些库区移民村中,“瓢水三用”的情景很普遍(一瓢水,,先洗菜,再刷盆刷锅,然后再饮牲口)。库区村还流传着一个顺口溜——“某某庄,真窝囊,洗脸水,下面汤……。”这事真假与否,没有考证,可库区村缺水吃。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崮安村坐落于无儿崮半山腰,前些年村里请钻井队打井,结果一连钻了两个干眼子,吃水问题也没有解决,村里还拉下了一腚饥荒。村民们只好到近二里远的地方挑水吃。村支部书记刘富成,掐着指头算细账——每户一天两担水,来回足有六里路,一年担水的路是两千一百里,全村一百四十户,一年的担水路,加起来足有十多个两万五千里长征!

因为缺水,田里长不出丰收的五谷,园里结不出甜美的果实,山坡栽不住葱绿的树苗……。解决缺水问题迫在眉睫!治水——是继全乡通路通电之后,又成为发展柴山经济的当务之急!

“层层拦截地面水,大力挖掘地下水,开发引用库中水。”经过广泛的调查论证后,柴山乡的治水方案和规划出台了。

为让蓝图变现实,党委政府带领全乡人民苦干实干,持之以恒,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七个冬夏春秋,全乡累计投资二百五十多万元,投工一百一十多万个,完成大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一百一十多个,解决了二十二个村的人畜吃水问题,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六千二百多亩,还有十八个村吃上了自来水!这些简单实在的数字,凝结了柴山人的心血和汗水!

截止二零零零年底,柴山乡已基本解决了水的问题!可他们所走过的治水之路,却是那样的坎坷,那么的艰难!在每一眼深井。每一座塘坝,每一道水渠,每一个水池后面,都有一串关于水的故事。

朝阳村是个只有一百八十多口人的库区移民村。一九六七年春天,为了修建跋山水库,该村从十多里地的平原搬迁到了养老山后。可养老山不太养人,最大的难题就是缺水。平日里村民吃水都是到相邻的草沟村挑,来回二里多路。一遇天旱,更是滴水贵如油,受尽了缺水的苦。

朝阳村吃水难的问题,牵动着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心。——一移民村为国为民作了奉献,党和政府也要为他们办实事!一九九零年六月,乡党委付书记冯立军带着帮扶小组进驻朝阳村,他们为村里申请了五万元打深井项目资金,并决定,打井所需的柴油、机械费用,全部由乡里解决。钻井队进了村,村民们奔走相告,有的老年人,还在工地边摆起了香案烛台,磕头祈祷。可轰轰隆隆半个多月过去,磨坏了五个钻头,却钻了一个百多米深的干眼子。村干部们急得掉了眼泪,村民们失望的唉声叹气。

乡亲们对水的渴望,让在场的乡干部们心里隐隐作痛——“豁上豁!也让乡亲们吃上水!”冯立军和帮扶组的同志们,下定了决心!他们去沂水,跑张店,奔济南,请来了专家教授,重新勘察地形,再次选定了井位。二次打井,资金不足,乡里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扶持了两万元。乡亲们心更齐,两天时间,凑了八千多元,这里面,有老党员们的卖地瓜干钱,有老伤残军人的抚恤金,还有五保户的鸡蛋钱。

又是半个月过去了,随着抽水机的一阵轰鸣,清清的井水从地下一百二十多米的深处喷射而出,此时,全村一片欢腾!鞭炮声中,几个准备再次求神祈祷的老人,悄悄地撤回了香案烛台。朝阳村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他们说,“不靠天不靠神,是党和政府给俺送来了幸福水啊!”

地处双崮山北麓的甘河村,村后有一条一千八百多米的季节河。雨季到来,洪水沿河咆哮而来,冲坏河床,淹没庄稼。冬春季节,它又成了一条干河。村里的乡亲们无奈的望河感叹——用水的时候它干了,不用水时它来了!真是不听话啊!

自一九八八年秋天开始,这个村的干部群众,就开始治理这条“不听话”的干河。他们从山上运来石头,凑钱买来了水泥,在干巴巴的河沟上,砌垒起十六道拦水坝。辛勤的汗水,让干河变成了银河,十六道拦水坝,拦住了十六汪清水,就像十六面明镜,从村南村西一拉溜排到村北,一年四季绿汪汪!

库区移民村团坪峪,也是也是个严重缺水的村庄。村子自一九六零年从平原搬迁到半山腰后,十来年的时间,先后在村前村后打过井,人工挖了四个大深坑,可都是干坑,村里的乡亲们,常年累月的肩挑人抬吃库水。真是“提起吃水难啊,头皮发麻冒急汗。”

一九九零年春天,在县乡两级的帮助扶持下,村里抓住水位下降的有利时机,全村男女老少苦干一个月,在库滩上打出了一眼水井。随即进行了密封,安装潜水泵,铺设好管道。引井水上山后,村里又建起了蓄水池,修了一千米水渠,全村吃上了自来水,还让近百亩土地变成了水浇田。

水啊水!酸的泪水,咸的汗水,甜的井水!在柴山这个山区库区乡里,村村都有一部艰难的治水史。庄庄都走过了一条坎坷的治水路!朝阳、南套、崮安、柴山等村靠钻深井吃上了自来水,里万、泉沟、石龙、南峪等村靠挖大口井解决了吃水难,李家庄、营盘、团坪峪靠修扬水站把水引上了山,肖家沟村引山泉下山,不用机器不用电,泉水哗哗流全村。

柴山乡治水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建乡十五年来,饱尝了缺水之苦的柴山人,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持之以恒,艰苦奋斗,抽库水上山,引泉水进村,掘地下水上地,蓄雨水入池,拦溪水进塘。牵着龙王上了山,座座塘坝银光闪,条条管道如蛛网,家家户户笑开颜。在治水的道路上,库区山乡的父老乡亲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了下来,越走越顺当,越走越宽阔!

四、

原柴山乡以贫困和闭塞闻名全县,缺吃少穿缺水……。归到一点上,还是缺钱!为了让库区山乡富起来,柴山人费了心血,流了汗水,也走过弯路。建乡初期,柴山乡投资十几万元,建了一个砖瓦厂,两年后,由于产品销路不佳,管理不善,停了摆。一九八六年春天,乡里又投资三十多万元,成立了柴山乡渔业公司,网拦库叉养鱼,结果,天旱时节,跋山水库放水,给水库下游的各县浇麦苗插稻秧,一百多万尾鱼苗晒了“干蹦”。一九八七年又建了一个钾长石矿,还买了两辆大货车拉矿石。可挖着挖着矿石没有了,大汽车也贱卖还了账。


一连串的失败,让人们陷入了深思——库区山乡的富路从哪里开?脱贫致富的立足点应站在何处?

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人用汗水悄悄地作出了回答。

她叫武玉娥,是南峪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南峪村的周围全是光突突的荒山,一九八四年冬天。武玉娥的丈夫黄培先,用五元一亩的价钱,承包了村里的六亩荒山。原打算开石窝起石头卖钱,谁知道,这块荒山也特殊。一连开了五个石窝,起出来的石头全是些石片子,用镐一敲就碎,这样的石头那能换钱?丈夫一气之下,闯东北刨参地打工去了。


“花了三十元承包的山,可不能白废了!”武玉娥瞅着丈夫走后留下的石窝,想到,山上不长草,是因为不存水不存土,只要刨上穴就能存水存土,再栽上耐旱的桃树,结了果就能换钱!

那年的正月初八,武玉娥上了山。这个为闺女时的“铁姑娘队长”,除了种责任田忙家务,天天挖山不止,一个春天下来,挖出了一百一十个树穴,垒起了两道“捆山腰”,从山脚下挑来土,填在树穴里,栽下了一百多棵桃树。

武玉娥带了头,村里人动了心。村党支部书记黄建祥对大伙说“人家一个妇女,开了一片山,栽了一片树,咱们老爷们为啥不能?”

村里接着又把全村五百多亩荒山,全部划分承包到了各家各户,并限期治理,刨穴栽树,玩不成任务就罚款!这一下热闹了!过了麦收,就是农闲,全村一百二十多号劳力,全部上了山。一个夏天,治理了一百多亩荒山,栽下了七千多棵桃树。此后两年的时间内,他们又马不停蹄,一鼓作气,又把六百亩荒山全部治理完毕,栽上了桃、苹果、板栗和山楂等经济树。全村人均二亩果园,一百二十多棵果树。

就在乡里办得厂子停产,鱼苗晒了干蹦的时候,南峪村的果树开始挂红见果,那尖儿红红的“四月半”,碧青裂缝的“三样味”白里透红的“平顶白”,一串串挂满枝头,引的路人直伸舌头竖大拇指!

这一天,党委书记耿贵生带着乡里的“一班人”,爬上了南峪村的“花果山”,他们边看边沉思,算开了细账——一棵树,二十多斤桃,七千多棵树,一万五千斤!全村六百多亩果树,人均一百二十多棵,三、五以后都到了盛果期,那是啥成色呢?那么,全乡如果有一大群”武玉娥”、“黄建祥”都来挖山不止,把全乡九千多亩荒山都治理好了,栽上果树,五年以后的柴山乡,又是什么模样呢?!

“一班人”越算越兴奋,思路清晰了——立足本地实际,发挥山区优势,发展林果生产,靠山吃山,治山养山!

第二天,南峪村南的树林子里,开起了“蟠桃会”。

各路“神仙”——全体乡村干部,游完花果山,品尝了桃子,又坐下来说感想,谈体会,定规划,表决心!最后一致表示——南峪村能办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向南峪学习!向武玉娥黄建祥看齐!带领群众横下一条心,苦干加实干!把荒山变成花果园!

那次“蟠桃会”后,一个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分段实施的《柴山乡山区开发建设规划》制定了,一个“山顶松槐带帽,山坡果树围腰,地堰香椿花椒。”的治山方案确定了,一个分户承包治理和突击会战相结合的措施确立了,这一场艰苦漫长的山区开发大战,一干就是五年。

五个冬夏春秋过去,柴山人在山区开发建设中,流下的汗水,付出的代价,今天难以用文字一一叙述,可下面的几个短镜头,如实记录了他们当年的艰辛和甘甜。

这里是户山岭,一九九一年冬天,全乡二十九个村的三千五百多名劳力,在这里展开了治山大会战!工地上扎起了战棚,支起了修理工具的小红炉,乡村干部们吃在工地,干在工地。从草沟盆山到肖家沟的十几里道路上,扛镢头扛锨的,推小车挑筐的,天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半个多月的会战结束后,光炸药就用了三千五百公斤,一千二百亩荒山薄岭上,挖出了一米宽八十公分深的条带九万六千多米,栽下了五万六千多棵果树。

这里是乡驻地东边的小尖山,四面光溜溜,猴子毛都不长。九一年夏天,全乡八百多名团员青年和机关干部开展义务劳动,挖树穴,刨树坑,植树造林。为这块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荫。

这个深山沟的山村叫肖家沟,村子周围原来都是光秃秃的山梁。九零年春天,村里将五百多亩荒山全部承包到户,并规定,谁承包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不到两年,这五百亩荒山变成了花果园,全村达到户均一亩半果园。

这里是里万西山,九二年夏天全乡五千多劳力,顶着酷暑,苦干二十多天挖出了一万二千多个鱼鳞坑,全部栽上了山楂桃树。

在盆山顶南麓的山脚下,有一片三百多亩的山岭荒坡,一九九四年冬天,全乡四千多名劳力,在此摆开了会战战场,苦干二十天,挖条带一万两千米,树穴八千多个,全部栽上了苹果树。近三十年过去,这里仍然是一片郁郁葱葱,成为了全县有名的果品生产基地……。

一九九六年冬天,柴山乡举全乡之力,奋战两个月,劈山凿岭,削高填凹,修筑了一条四十多里的环山路,将连绵起伏的群山峻岭连在了一起,大车小车开进了深山沟。这里盛产的各种果品,下了树就能上车,它们顺着这条环山路直达沂水,下临沂,奔济南!换回来的是一叠一摞的“票子”。

近十五年的时间里,历届党委政府都把山区开发建设,作为振兴柴山,致富柴山的“牛鼻子”,牢牢的抓住不放松。靠山治山养山的接力棒,一届又一届的传下来!一年接一年,年年都有新发展,新突破,新起色!

辛勤的汗水换来丰硕的成果,十多年来,全乡治理荒山面积达到七千八百多亩,栽植各种林果树八十五万棵,全乡的果品总产达到三百一十多万公斤人均果品收入达到二百六十多元,林果生产已经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靠山吃山靠山致富的理想,成为了美好的现实!

荒山绿了,柴山富了!她富得殷实,富得均衡,富得有后劲!

  ★ ★ ★

十几年来,柴山乡——这个库区山乡的巨变还远远不止这些。

早在一九九零年,柴山就建起了高标准的中心中学,高中升学率在全县名列前茅,附近的乡镇的农家子弟,都争着到柴山上初中呢!一九九四年,柴山乡就建起了养老院,让全乡的孤寡老人在这幸福院里安度晚年,这在当时全县三十一个乡镇中,也是头一份呢!一九九二年,柴山乡就建起了电视差转台!柴山乡还被评为省级库区开发建设先进单位,还是临沂地委行署的工作联系点呢!

…………。

让人更加欢欣鼓舞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库区山乡的父老乡亲们,一步步走在奔小康的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天天向美,日日向上!

撤乡建镇后,老柴山乡的人民在龙家圈街道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实干兴邦,撸起袖子加油干!库区山乡日新月异。

那四十多里的环山路,加宽后全部铺成了柏油路,新修的环湖路,四通八达!高效农业园遍地开花!新农村建设硕果累累!上岩灵泉寺风景区建设美名远扬!库区宝岛南黄家庄村美丽如画!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昔日舟车不通的闭塞山乡竟然通了火车!一条铁龙横跨柴山大地,给父老乡亲带来了吉祥和希望!

是啊,柴山变了!柴山美了!柴山靓了!它变得如花似锦,它靓的耀眼辉煌!它美的貌似天堂!

三十八年过去了,原柴山人民也忘不了那些建设者和奉献者们。他们为库区山乡流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他们用泪水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创业之歌!他们用辛勤和奋斗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脚印!他们用忠诚和奉献,在柴山大地上又树起了一块高高的丰碑!

库区山乡的建设者们啊!你们的精气神儿,就像那双崮、无儿崮、鷹嘴崮一样,尽管岁月流逝,可依然巍峨屹立,耀眼夺目,长存山乡!


玄武廓子留古韵,老区犹存古朴风!昔日“十八棵青松”下船上岸的地方,古老的玄武廓依然屹立。它记载着历史,也展望着未来。等待着,盼望着老区人民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八”烈士纪念碑——“十八棵青松”们,曾站在这块石碑下,举起拳头。

柴山建乡时的“十八棵青松”——

刘建福书记 耿贵生乡长

副书记 ——王树文、刘立国

副乡长——孙明高、李富金

党委委员——朱学传,闫升堂、刘西云、罗奎民(武装部长)

老干主任——刘贵元

生产助理——王立秀

民政助理——田洪庆

财粮助理——刘功业

司法助理——葛庆德

计生主任——郝风奎

政府文书——黄建顺

武装干事——付玉宝


建乡初期的柴山乡第一届党政班子成员和省作协张歧老师,沂水县文化馆郭庆文等合影。书记刘建福,乡长耿贵生,付书记王树文,刘立国,付乡长李富金,纪检委员朱学传,武装部长罗奎民。

耿贵生书记、张传才乡长和柴山乡第二届党政班子成员(1990——1993)

刘长利书记、李世元乡长和柴山乡第三届党政班子成员(1994——1996)

孙守江书记、冯立军乡长和柴山乡第四届党政班子成员(1996——1998)

冯立军书记、刘柱平乡长和柴山乡第五届党政班子成员(1999——2000)

改革开放四十载,库区人民谱新篇!山笑水笑人欢笑,柴山大地换新颜!

今日之柴山,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林茂粮丰,和谐美好!

网拦库叉建起来……这是党委书记刘建福(左三)付书记王树文(右一)民政助理田洪庆(左一)在拉网下水!这可不是摆拍,那可是真干哪!――泥巴撒满裤腿,汗水湿透脊背啊!

能人黄建祥,劲头钢噹噹!建成花果山,当上“美猴王”!时任南峪村党支部书记黄建祥。

营盘村新貌

小山村,靠山怀,村容一新好气派。改革开放春风吹,家家户户富起来!

鷹嘴崮下前万村,山清水秀风景新,谁说人间无仙境?敢与江南比六分!

一条铁龙跨南北,火车悄悄出深山!昔日的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闭塞山乡。如今,条条大路通远方,与祖国大地紧相连。

三十年来,昔日的库区移民村南黄家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富起来,美起来,亮起来!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崭新的容貌,像一块灿烂的绿宝石,镶嵌在美丽的母亲湖畔!

鷹嘴崮山建凉亭,休闲歇息乐融融!富起来的柴山人,正在美化自己的家园,让家乡更美,更靓,更帅!

环湖大路绕湖转,母亲湖畔美无边!在龙家圈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库区人民投巨资修建了几十华里的环湖路,将沿湖十六个库区村连在一起。登高俯瞰,如同一根银藤将十六颗金葫芦连结在一起!

上岩灵泉风景好,旅游开发开新花!近几年来开发的上岩灵泉寺风景区,美名远扬,迎来了八方来客,四海宾朋!

山清水秀风光新,欲与桂林比三分!近几年来,老区人民挽起袖子加油干,让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人人都向往留恋的花果山和聚宝盆!

环山路,绕山行,四塞之崮变通途!蜿蜒四十多里的环山公路,由南到北,畅通无阻。它是一条连接山乡与外界的幸福之路。山乡人民从这里走出去,迎来了幸福,接来了吉祥!

新医院,新学校,新洋楼里人欢笑。日新月异谱新曲,社区建设换新貌。拆旧屋,建楼房,青砖红瓦马头墙。旧村改造结硕果,幸福生活万年长!

柴山乡第十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合影(1997)

柴山管理区党代表合影

柴山乡南套管理区的区、村支部书记合影

为库区建设奉献一生的县水利局移民股股长段维仁(中)

柴山村老书记黄义勋

党委付书记刘立国(左二)和柴山乡网拦库叉人员合影

南套管理区书记刘兆江(左)和南套村党支部书记黄正修(右)西团坪峪村主任杜树之(中)

柴山乡第十一届党代会南套管理区代表合影

柴山乡科代会代表合影

原盆山小乡的朱学传书记,李富金乡长,王立秀,徐恩厚等合影。

柴山乡财政所长黄建顺(左)参观南峪桃园

搜索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