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通过微信公众号“国宏高端智库”打假,表示与湖南中投综合控股有限公司无任何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已有多家知名央企、机构接连发布“打假”声明。
将向有关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在7月23日发布的声明中称,近日湖南中投综合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冒用我单位名义,将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注册登记为持有该公司100%股权的股东。就此,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严正声明如下:
1、该公司与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往来关系,该公司一切行为均与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无关,其假冒我单位下属企业所从事的任何行为,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依法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将就此事进行调查取证并向有关市场监管部门举报,保留采取民事诉讼、刑事报案等权利,并通过法律途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坚决维护合法权益。
同时,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提醒,有关个人及组织,谨防上当受骗,避免造成损失。
据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声明中介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75年,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的事业单位。
多家央企、机构发声打假
除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外,近期,还有中央部委所属单位遭到假冒。
7月20日,国务院国资委官方公众号“国资小新”发表《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严正声明》,央资监理产业发展(内蒙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冒用我单位名义,将我单位注册登记为其公司唯一股东,并可能存在伪造我单位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印章、负责人签名、假冒我单位下属企业名义开展不法活动的情形。提醒有关个人及组织,辨识不法分子假冒我单位下属企业名义,或可能伪造我单位证照、印章从事的不法行为,谨防上当受骗,避免造成损失。
图片来源:国资小新微信公众号
同日,发改委直属事业单位国家信息中心也发布声明,称贵州国信赐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国家信息中心所属公司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其一切行为均与国家信息中心及中心所属公司无关。
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除了上述发改委、国资委下属机构外,7月以来,中国华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结算、中信集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多家央企、机构发布“打假”声明。
7月25日,中国华融发布《严正声明》,称近期公司关注到网址为www.12135kf.com、kf3.mai.so的网站冒用公司及公司员工名义,声称公司已接手处理某公司债务问题,要求投资者填写个人信息及签约转款。中国华融表示,公司从未开展上述业务,公司员工从未通过上述网站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进行联系。对冒用公司名义从事非法活动,损害公司声誉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公司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同时,公司提请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高警惕,注意防范诈骗风险,切实保护好自身权益。如确认受骗且遭受财产损失,请尽快联系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均表示,不法分子冒用公司领导和干部职工身份,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进行诈骗活动,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中央结算公司发布声明称,近日,有市民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有不法分子冒用公司名称伪造“全国12315平台”APP、发布与国家教育部联合处理教育退费等虚假消息,并通过“实时回款管理系统”等渠道进行投资欺诈。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声明称,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中国结算名义诱导投资者下载名为“服务中心”、“中国结算在线”等自行制作的未受信任的APP,冒充中国结算员工并伪造公司印章、文件,谎称通过“投资证券增值返现”的方式“清退学费”,诱骗群众转账以实施诈骗。此行为严重侵害了中国结算声誉,构成侵权,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损害了公共利益,涉嫌刑事犯罪。
中信集团也在7月初曝光了18家“假中信”企业名单。中信集团公告称,日前,中信集团监测到有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公章、签字等方式将中信集团子公司北京中信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中信企业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登记为其股东。
经核实,相关公司系不法分子通过提交虚假材料、采取欺诈手段隐瞒事实方式,假冒北京中信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中信企业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名义设立的企业。
中信集团称,中信集团及下属公司与相关公司(含其投资企业)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其一切行为均与中信集团及下属公司无关。
另据中国基金报,冒名APP诈骗出现的频率也较高。例如,6月12日,国家开发银行官网发布消息,近日,国开基础设施基金有限公司注意到有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及移动端传播一款名为“国开基建”的金融理财APP,冒用公司名义开展非法金融活动。
6月8日,中国商飞官网发布严正声明称,近期有不法分子假冒中国商飞开发一款名为“大飞机”APP程序,并在其中发布“中国商飞小额期权”、“中国商飞股份期权”、“ARJ21私募基金”、“C919私募基金”、“CR929小额基金”等虚假投资理财项目。
多部门积极行动
据中国证券报,在假冒国企央企的案例多发的背景下,除了国企央企自身积极主动打假外,多个部门也果断“出手”。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7月12日上午发布关于防范冒用金融监管名义实施诈骗的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提高警惕,增强反诈意识和识别能力。
此前,国务院国资委于4月公布第三批假冒“央企”295家名单,明确有关公司及其下设各级子公司均为假冒国企,与中央企业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这已是国资委近三年第三次公布假央企名单。
专家表示,假冒央国企通常具有相似特点,如成立时间短、股东频繁变动、存在多种关联风险等,且在国资委系统查询不到相关信息。
据证券时报,这些冒牌央企以虚假身份在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中游走,利用伪造的信息获取资源,并规避经营风险以获取高额利润。一旦项目受阻,其潜在风险不可估量,非法集资可能导致民众财产损失,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可能毫无回报,甚至这些风险可能传导至资本市场,干扰金融秩序。
从公开信息来看,以前不少伪央企是采用注册相似名字的方式,让外界以为和央企有关,而现在,更有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直接采用了提供虚假工商登记的方式。一位地方工商管理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假冒注册的违法成本很低,发现后,追查成本高导致的追责不到位都是打击侵权假冒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