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抗疫群英谱|盛华:我是个医生,来了就是要救人的

2024-12-23 14:41:32 股市动态 紫夏

一线抗疫群英谱|盛华:我是个医生,来了就是要救人的

  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一科,今年51岁的主任医师盛华,是年龄最大、职称最高的一位管床医生。他和科里的年轻大夫一样管着6张床位,一样的排着“红区”“绿区”的值班,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不能比年轻人干得差,得作好他们的表率。”随后,他又笑着补充,“不然回去以后就不好管他们了。”   2月17日,军队增派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又一批医护人员抵达武汉,51岁的盛华,是其中一支医疗分队的队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   一、干回管床医生,医生的职责没有变   盛华在查看患者CT片。   来的时候,盛华不知道自己会被安排到哪个岗位,只知道,“我是个医生,来了肯定是要救人的。”根据医院的统一计划,盛华被分到了感染一科。科主任曾力在电话里和他说:“老盛,你得做好心理准备,可能要写病历。”盛华明白,这是让他去一线当管床医生,当即回答:“没问题,虽然我好久没写过病历了,但基础还是有的。”   对于盛华来说,上一次从头到尾地记一本病历,还是十几年前的事儿。不过,写病历的“手艺”始终没丢了。这一次,从科主任变成了管床医生,五十多岁的“老”军医和三十多岁的同事一起管床,盛华没有迟疑,迅速完成角色转变。   在光谷一线战斗的日日夜夜,盛华全面掌握患者病情的每一个细节,综合研判每一次处置。从记录既往病史一直到出院总结,病历本上的一行行字,都倾注着他的心血。   二、和患者“心心相印”,不抛弃不放弃   盛华在和患者交流。   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观察患者情况。   除了个性化治疗,盛华一如既往地和患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第一次查房时,他发现有一位80岁的老奶奶情绪低落。原来,这位老人发热后,儿子和儿媳也陆续发热,她怕是自己传染给家人,她既焦虑也有些委屈,担心回家后没法向家人交代。   盛华得知后,和她解释:“这个病潜伏期长,您的抵抗力弱,所以才最先出现症状。”老人的口音很重,盛华在隔壁床患者的帮助下和她聊了很久,老人的情绪慢慢稳定了下来。老人出院时,盛华又专门给老人的儿子和儿媳分别打电话过去说明情况。现在,一家三口都已经核酸转阴,相继康复。有人觉得盛华多管闲事,盛华却觉得很正常,“家人受委屈了,自己当然要帮忙。”   作为临床一线年龄最大、技术最稳的管床医生,盛华责无旁贷地担起了最难的任务。2月24日,科里收治了一位100岁的患者。“患者无法语言,咳得很厉害,还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衰、阿尔兹海默症,血压不稳,血氧也很低。”   对于这位百岁老人,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该把老人安排给哪位医生?盛华主动担起这个担子,在老人的病历本上慎重地写下了第一笔。   和老人沟通困难,盛华只能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去摸索,再根据化验结果随时调整治疗。一段时间后,老人的病情有所缓解,并顺利出院。   三、如大漠胡杨般,扎根在污染区   岁月如刀。时间的积淀,让盛华能更从容地应对各类疑难病症,却也不可避免地在他身上留下痕迹。“虽然我也经常跑步,但身体还是不如年轻人了。”每次从污染区走出来,精神放松下来的他都会感觉特别疲惫,体力几乎耗尽。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盛华的驻地在大漠戈壁,被茫茫黄沙砥砺了几十年,他的意志早已磨得如胡杨般坚韧,更大的困难也能挺过来。有一次,进污染区时,盛华把护目镜调得有些紧。刚进去时还没什么感觉,一个小时后就受不了了。“向上一抬额头痛,向下一低鼻腔难受,就只能直直地看,检查患者必须要低头的话,就得把脖子整个低下来。护目镜里面也起雾了,像有层东西在眼前照一样,感觉很晕,还必须强撑着睁大眼睛才能看到患者。”   那时,刚过去了两小时。虽然在清洁区的医生也想把他换出来,但盛华觉得自己还能再坚持下,就像以往在沙漠里执行卫勤任务那样。“那时候,心里就一个想法,一定要坚持到下班。”他身边的护士感觉到他状态不太对,他也只是风轻云淡地说,“没事儿,今天护目镜有点糊。”   那是盛华第一次“按点下班”。在污染区坚持的时候,每一分钟都很漫长。当患者按铃的时候,他一如既往随叫随到,“不能因为难受就不去看患者了,有时候,忙起来了也就没时间觉得难受了。”挺过了剩下的两个小时,得知换班的医生已经穿好了防护服,他如释重负,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主动和身边的护士说,“我换班的时间到了,你们谁陪我出去下呗。”   四、把27名队员都健健康康地带回去   盛华(左一)与医生交流患者情况。   出了医院,盛华还是歇不下来,往往还得再查一遍“房”。临出发前,作为带队的队长,他向医院领导保证要把27名队员都健健康康地带回去。在前线的这些天,除了患者的病情,盛华满脑子想的都是他的队员们,有时候觉都睡不好。“一直担心他们自我防护的规范程度不够,怕他们有‘无所谓’的思想,经常要说一说,讲一讲。”   除了关心他们的安全,盛华还经常勉励队员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好职责,帮年轻的队员们解释护理患者时每一项任务的必要性,还一直担心轮休的队员没有好好休息……   对于自己的队员们,盛华总觉得怎么关心都不够,就像家长看自己的孩子总觉得很“毛躁”,始终长不大一样。不管多晚下班,他都要去队员们住的楼层走走转转,看看大家有没有熄灯、是不是按时休息。面对盛华家长式的“唠叨”,队员们表现不一,但心里总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这些天抽空和家里面视频时,他的儿子敏锐地发现爸爸“胖”了——经常休息不好,盛华的脸上已经有些浮肿。不过,肿了的眼皮下,爸爸的目光一如既往的坚毅,更透着几分云淡风轻。   盛华的儿子盛德润,是陆军装甲兵学院大三的学员。他至今仍记得爸爸接到命令时的场景。那天,他在爸爸的指导下练着400米障碍。这时,盛华接到了一个电话,过了一小会儿,留下一句话便转身离去。“注意安全啊,儿子,爸工作上有事儿,先走了。”   注意安全,这也是盛华每天和家人视频时听到最多的四个字。纵有万般不舍和担忧,他的家人始终默默支持着他。   盛华是湖南人,因工作原因常年守在大西北。这次他前往江城抗疫,他的家人,则留在大漠戈壁上,等他凯旋时,再给他准备上一桌丰盛的大餐。   在外人眼中,久居大漠戈壁的盛华,一如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胡杨,坚韧顽强,风骨铮铮,守一方水土。   而在他自己看来,“说得伟大一点,我们身上肩负着一种责任;说得简单一点,这就是我的工作,不完成不行。”   作者:马嘉隆 朱霄雄
搜索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