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而被舆论推上风口的快鹿集团昨日再度曝出负面新闻,旗下理财平台金鹿财行遭遇兑付危机,数百名投资人聚集到金鹿财行总部要求兑付。同时,受此影响,快鹿投资集团涉及的A股、港股多家上市公司昨日股价急跌。
昨日,快鹿集团旗下理财平台金鹿财行遭遇投资人挤兑。金鹿行政人员对投资人表示,公司近期会给出一个兑付时间表,希望投资人去与自己对接的业务人员处登记。另外,针对记者被扣留事件,金鹿财行方面表示,扣留记者是因其与投资人混在一起未辨认出来。受此影响,昨日快鹿系旗下股票十方控股暴跌17.59%,明华科技重挫13.7%,神开股份下跌2.50%。
事件
兑付危机下金鹿财行总部投资人聚集
据了解,金鹿财行因未按时兑现承诺资金陷兑付危机引投资人聚集。昨日早间,逾300名投资人聚集金鹿财行总部要求兑付 。一位女客户称投入50万元买了金鹿财行1年期理财产品,将于今年5月到期。因为看到金鹿兑付危机的新闻才过来现场。
据了解,最早的客户产品于3月25日到期,但是并未进行兑付。现场一位自称是金鹿财行董事长特别助理徐琦的人称,已经停止兑付,兑付可能延后3个月。
快鹿集团官网目前已无法打开,公告称是因为进行网站服务器系统升级,升级期间网站功能和页面可能无法正常打开。但公告只说“将尽快提升网站的性能”,并未说明网站升级的终止日期。
此前,金鹿财行曾被媒体曝出“自担保”造假作弊案,其母公司快鹿集团又深陷票房造假、重复募资的质疑漩涡。目前快鹿集团通过直接和间接投资的方式,拥有多家P2P平台和其他金融类平台,因《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快鹿集团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揭秘
金鹿财行与快鹿投资的隐秘关系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5月,上海金鹿财行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在快鹿投资的官网中显示为“战略合作伙伴”。而快鹿投资一直试图撇清与金鹿财行的关系,强调仅仅是战略合作关系。不过,从公开信息来看,金鹿财行最早的发起方是“上海金融文化联合会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股东正好是快鹿投资和中海投金控。
据了解,在2015年金鹿财行累计完成家庭财富资产配置159亿元,较2014年同比增长544.3%,共为28540位客户提供综合理财服务,客户收益全年累计2.86亿元,到期兑付率100%,客户当月到期率约为75.2%。截至目前,金鹿财行线下理财门店范围已经拓展至30个城市,累计开设了35家理财门店。
在快鹿集团打造《叶问3》的背后,该集团通过旗下电影发行公司、担保公司、通道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十多家P2P平台(其中许多都是快鹿集团的关联公司)开展了眼花缭乱的融资游戏。而针对金鹿财行的质疑也早已有之,据一名上海的投资者介绍,金鹿财行的门面装修非常豪华,都是在上海较好的地段,员工的提成非常高。由于金鹿财行主要业务集中在线下,缺乏透明度,信息披露不够,尤其是投资者资金流向方向,外人根本无法查到。
据上海投资者透露,金鹿财行以前一直宣称自己是P2P,客户经理都打着这个旗号宣传,后来相关的宣传材料改成了领先创新的“社区金融服务”为中心、提供定制化 “综合理财服务” 为主的金融咨询服务类机构。
追访
票房造假引发的“旁氏骗局”质疑
《叶问3》3月4日上映之后,这部号称“单日票房最高华语功夫片”的电影,被曝出“幽灵票”现象,即午夜场等冷门时段电影票售罄,甚至部分电影票价格反常高达203元。卖出大量电影票却无人观影、异常票价、短时间内连续排片等被曝出之后,广电总局曾发布通知,要求进行严肃排查。
据神开股份此前2月23日的公告,公司拟以4900万元认购上海规高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人份额,出资额将设立《叶问3》电影票房收益权投资基金用于投资电影《叶问3》,通过《叶问3》未来票房收益分配获取投资利润。
在电影饱受票房造假质疑的同时,神开股份控股股东上海业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上海快鹿投资集团,被指通过互联网金融非法融资和重复融资,深陷“庞氏骗局”质疑。金鹿财行是理财融资服务类机构,是“快鹿系”中的一员。
市场
“快鹿系”股票持续暴跌
《叶问3》陷入票房造假质疑后,神开股份3月29日晚公告称,董事会经研究决定同意解除相关协议。但昨日神开股份的股价依然下跌了2.50%。而其他涉及快鹿投资集团的港股上市公司跌势更迅猛,截至昨日收盘,十方控股暴跌17.59%,明华科技重挫13.7%,
据悉,此前十方控股曾公告称,与《叶问3》投资方上海合禾影视订下了投资协议,公司以1.1亿元收购《叶问3》55%的票房收益权,目前十方控股尚未公告解除相关投资协议。在《叶问3》的票房问题曝光后,电影投资方十方控股的股价一直都不停地下跌,短短三周的时间,十方控股从3.6港元附近跌至目前的0.88港元,累计跌幅超过75%。尽管十方控股力图撇清与《叶问3》造票房的事宜,但资本市场人士对此说法仍持怀疑态度。
明华科技则是快鹿集团刚刚投资参股的一家公司。据早前信息,2月4日,停牌已近两年的港股明华科技成为市场焦点,公司宣布完成引入新股东,包括快鹿投资在内的三方认购者以0.3元人民币每股的价格合计认购明华科技配发的2.8亿股新股,该股复牌后大涨逾700%。一度暴涨至3港元。但截至昨日收盘明华科技的市场价只有0.64港元。
本版文/本报记者 朱开云
财经观察
众筹拍电影是金融创新还是骗局?
从金鹿财行发布的宣传广告来看,其宣称旗下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9%-13%,一名金鹿财行的理财师在发布的文章中称,金鹿财行3个月的产品年化收益是9%;6个月年化收益是10%;一年年化收益是12%-13%,另外,金鹿财行有一个门槛,就是理财金额最低是10万元起,而很多公司都是1万元起。
对此,中信证券的一名分析师质疑,现在无风险利率(即银行一年期的定存)是1.5%,余额宝这样的货币市场基金是2.66%,银行理财大约是4%(类固收),私募债大概6%-8%,金鹿财行高达13%的年化收益非常可疑,如果不是骗局或者造假,其陷入兑付危机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具体到《叶问3》这部电影中,从表面来看,“互联网+金融+电影”,是一种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但最终发现其模式不过是一家“沉迷”于影视资本运作的投资集团,通过自己的影视公司、自己的担保公司、自己的P2P平台、自己的财富管理公司,为自己投资的影片募集资金时,就引发了公众和投资者的质疑。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快鹿投资P2P、众筹拍电影的模式,使大量的公众加入到拍电影的投资者行列中,这种模式降低了拍电影的门槛,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缺乏监管,成了一些投资集团“自融”的游戏,其中蕴含了巨大的投资风险和道德风险。
对于快鹿投资的“财技”,该人士介绍,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票房净收入“装入”上市公司,票房越高,越是能带动上市公司股价攀升,而提前布局相关的股票将带来更大的收益。
广百股份将能合理修饰的项目都修饰了,年底前再进行会计估计变更,缓解了未来的业绩压力。
本刊特约作者诗与星空/文
每年12月,是各上市公司发布公告非常频繁密集的月份,让投资者应接不暇,容易错过很多重要信息。在所有的公告中,有一类公告需要格外引起注意,那就是会计估计变更。
所谓会计估计,是指公司一些资产的有效期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不适合在当年全部计入成本或者费用抵减利润,财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将这些资产进行“分期”入账的一种会计处理方式。
比较常见的会计估计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坏账准备、长期待摊费用等,常见会计估计变更是摊销年限发生变化。确切地说,绝大多数会计估计变更都是摊销年限变长了,每年的摊销金额变小了,从而让当年利润更好看。
2020年12月,广百股份(002187.SZ)发布公告,对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年限进行了变更。
长期待摊费用是一种特殊的费用,正常费用都会计入当期费用表,比如工资、办公费、广告费等,但有些费用金额比较大,对公司的影响期比较久,需要进行摊销处理。
公告显示,公司的长期待摊费用主要包括三类,一是预付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租金,二是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三是其他长期待摊费用。
第一类长期待摊费用没有发生变化,第三类长期待摊费用几乎没有,所以对公司影响最大的,是第二类长期待摊费用。
变更前,摊销年限是按剩余租赁期与租赁资产改良受益期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限平均摊销,变更后,摊销年限是按8年与剩余租赁期中孰短的期限平均摊销。经过此番变更,公司每年的长期待摊费用发生较大变化,预计影响2021年度减少摊销额1628万元,增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21万元。
公告还显示,本次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额未超过2019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的50%,未超过2019年经审计的所有者权益的50%,不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公司2020年的业绩已经无法和2019年同日而语,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净利润只有1062万元。考虑到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及公司注入资产的业绩承诺,公司此举将缓解未来业绩承诺的压力。目前,公司正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友谊集团,交易方对其进行了三年的业绩承诺。
最先调整的是存货
对于上市公司财务人员来说,借助于会计准则,在不进行财务造假的前提下,有很多种合法修饰利润的方式。而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往往是最后的手段,因为这种方式需要发布公告广而告之,让比较敏锐的投资者在年报出来之前就能早早发现公司的问题。
最优先采用的方式是调节存货。
广百股份是一家百货零售企业,账面存货金额较大。以2020年三季报为例,存货余额为2.28亿元,在经营规模大幅缩水的情况下,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7.8%。
存货是销售类企业特别容易出现猫腻的项目,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购的原材料会计入存货,销售完成后,归属于已售商品的成本需要从存货转出,这个过程叫做转成本。
由于涉及到商品单位成本等商业机密,上市公司转成本的明细情况不需要披露,也就导致了有些上市公司财务人员通过少转成本来变相实现利润的虚增。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拿不到上市公司账簿的情况下,如何判断转成本是否存在猫腻?
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存货周转天数(或存货周转率)来判断,对比连续几年的存货周转天数,如果出现明显的增加且没有正常原因,则极有可能通过存货修饰了利润。
2020年三季报中,广百股份的存货周转天数从上年同期的9.33天激增到了15.98天,创下了公司上市15年以来的最高值。
尤其是和近几年相比,存货周转天数的增幅过于突兀,这意味着公司的存货的确出现了大问题。除了新冠疫情的影响,极有可能存在着转成本环节修饰利润的情况。
主要利润来自于投资收益
新冠疫情对广百股份的冲击比较大,营收规模大幅缩水,净利润更是濒临亏损。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1062万元,利润总额只有1600万元,有1400万元来自于投资收益。其中,投资收益主要来自于理财收益。
在疫情期间,各大零售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大多数都择机开展了线上营销。
公司在半年报中披露,打造新销售平台,直播、虚拟门店、社群+顾客需求联动,上半年共组织330场小程序直播,上线虚拟门店共16家,组建品牌微信群进行多场爆品秒杀活动。整合外部平台资源,打通广百电器业务系统与京东平台的对接,增加多项功能;加强广百超市线上销售渠道,加大京东到家线上销售平台的促销力度。
不难发现,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的不断普及,实体零售业获取线下流量的难度也不断加大,甚至不得不纷纷“站队”。公司通过和京东的深度合作,成为腾讯系的一员。
有趣的是,公司虽然2020年业绩不佳,但账面资金充裕。账面现金超过13亿元,购买理财产品超过4亿元。
在资金如此充裕的前提下,公司竟然获得了疫情专项贷款。据现金流量表显示,公司收到了7000万元的疫情专项借款。
2020年1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发放专项再贷款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关事项的通知》,安排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
为了帮助相应的企业渡过难关,这类贷款利息极低。从某种意义上讲,专项贷款是疫情受影响企业的“救命钱”,但是广百股份有那么缺钱吗?
很显然,公司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账面资金充裕,甚至长期购买理财,即便是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下也并不差钱。因此,公司不应该成为专项贷款的扶持对象,获得大额专项贷款有违公平原则。
零售企业的灰色地带:购物卡
在广百股份资产负债表的合同负债项目,有7.13亿元的余额,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公司的预付卡,也就是销售给客户的购物卡。这是零售企业的特色项目。
长期以来,购物卡因为其特殊属性,主要用途是用来送礼,成为一种游离于灰色地带的产物。一方面,预付卡成为零售企业的揽客之道;另一方面,受制于零售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局限,经常曝出预付卡系统被内部人员动了手脚导致客户资金流失。
比如合肥百货(000417.SZ)财务总监因为利用系统漏洞,私自发卡8600万元,被判10年;比如中国石化(600028.SH)加油卡频繁曝出上千万的大案,等等。
因此,广百股份高达7亿多元的资金沉淀,存在着缺乏监管的风险。
其他应付款里“潜伏”的费用
虽然广百股份的业绩已经远远落后于2019年,但从公司在财报上做的努力来看,保持盈利是最低下限了。
为了这个目标,公司甚至还采用了“压单”的方式。也就是公司实际开支的费用,没有列支到费用表里,而是先挂账等到来年入账。
挂到哪儿呢?其他应付款是一个非常好用的项目。
三季报显示,在营收规模缩水、各项开支都下降的情况下,其他应付款竟然较上年同期增加了4000万元左右,达到了2.53亿元。结合半年报披露的项目,新增的主要是预提费用、应付工程款和物料款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已经开支了但没有计入费用的项目。
如果这些项目计入费用,那么公司三季报就势必亏损。
其实这也是公司进行会计估计变更的重要原因之一:能合理修饰的项目都修饰了,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只能通过会计估计再“压榨”一部分利润,确保公司全年不亏。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声明: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