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由于满清八旗铁骑肆虐神州,有人选择与满清抗衡直至壮烈牺牲,有人奴颜婢膝选择屈服,同样也有人选择背井离乡前往他国。今天给您介绍的就是大明子民在海外开枝散叶,顽强延续大明衣冠的故事。当时许多沿海百姓不愿意接受异族统治,更对剃发令嗤之以鼻,于是这些大明百姓选择了出国前往东南亚国家定居生存。
对于大部分的中华移民来说,定居点首选在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为什么?首先是相对于中国,越南的地理位置很接近,而且水陆交通便捷。与朝鲜、暹罗相同,越南在历史上受到中土文化影响很大,早在明朝隆庆时期越南就与中国沿海有着商贸往来,当地的民俗、文化和政治比较接近大明,同时在越南早就有一批定居的中国商人。
(莫登庸向毛伯温跪拜请降)
但越南也不是铁板一块,在明清之交越南正处于郑姓和阮姓南北对峙动荡的年代。
越南二元对立模式早在二百年前就开启了,公元1428年,黎利创建了黎朝,这个王朝一直视大明为敌,经常与明朝的军队死磕。在一百年后黎朝被权臣莫登庸篡位,靠着这种卑鄙手段上台的莫登庸面临着国内子民和贵族的反对,为了保证自己位置的稳固并获得明朝的肯定,莫登庸对于明朝十分恭顺(当然了,现在越南人提起他还是痛斥为卖国贼)。
于是越南变成了莫朝和黎朝的南北对峙,结果没过多久黎朝又分裂为郑氏和阮氏两大集团,他们共同将莫朝驱赶到中越边境后两家把越南瓜分,郑氏把持越南北方而阮氏在南方,经过了多次的死磕战争后,两方势力默许了对方的存在,形成了以灵江为界的对峙局面。
对于华人们的到来,南北政权分别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北方的郑氏因为离清朝很近,并且是大清认可的越南之主,他们生怕接纳明朝的遗民会引起宗主国地不悦,所以对华人们十分排斥。而南方的阮氏就光棍多了,反正我又没和你清朝接壤,更何况你也没承认我的存在,那可就没这么多顾虑了,所以阮氏对华人的到来可谓是热烈欢迎。
阮氏如此迫切的希望华人前来还有自身的原因,相比于越南北方的繁华,阮氏把持的南方还显得蛮荒落后,阮氏政权向北无法击败开郑氏拓领土,只有积极向南发展以图更大的生存空间。而这些华人的到来正好解阮氏燃眉之急,为了招揽更多华人,阮氏不但允许华人建立自己的组织“明香社”,甚至还给这些远道而来的华人们提供赋税上的优待,于是越来越多的华人移居越南南方。
这时候我们的主角出场了。
鄚玖,广州雷州府人,因为他“不服大清初政”、“不堪胡虏侵扰之乱”与老乡们一起登船南逃 。不过他们并没有选择越南,而是选择了真腊(柬埔寨)为立足点开展商业,当地土著们大多不善于经商,经过自己勤劳勇敢的创业,鄚玖得到了真腊国王的宠幸,于是国王任命他为“屋牙”,并主管国家的商贸。
通过贿赂真腊国王的亲信,鄚玖得到了真腊东南沿海地区的开发权(默认了鄚玖建立割据武装的权利)。由于在危难之时梦见了中国故土的河仙指引自己在当地创业,鄚玖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河仙”。
真腊南方本是各方势力均未涉及的真空,一片荒凉景象,按18世纪到过越南的法国人波维所说,河仙在鄚玖开发之前还长着茂密的树木,当地的土人们也不知道经商和耕作,只知道捕鱼、当海盗。鄚玖在其领地里建立了河仙市和许多沿河村庄,召集流民耕种田地、垦殖园圃、修建房屋、开辟港埠,建立城寨自我保护。于是在短短的几年内河仙就由不毛之地变成了当地重要的港口,来自中国、东京和暹罗的商船都以河仙为中转站或目的地,河仙一度达到‘桅船多得不可胜数’的说法,所以有了个小广州的称号。
按照波维的说法就是:“森林被伐开,荒土变成良田,从河川所引之运河四通于田间,而丰裕之收成予农民以充足之粮食,且为殷盛商业之货物……”可见,正是鄚玖在农业、商业、矿业等方面的辛勤开发使河仙日益繁荣,“海外诸国帆樯连络而来”,“华、唐、獠、蛮流民丛集”。
但好景不长,河仙的繁荣招致了强邻暹罗的觊觎,此时河仙依附于真腊,但真腊已衰弱不堪,内部纷争不断。1679年,暹罗进攻河仙,鄚玖战败当了俘虏,这俘虏一当就是9年,直至1688年,“时遏国有内变,公潜挈从民,复归往隆奇地所”。他在真腊境内徘徊多年才于1700年重返河仙,此时距离河仙全盛时期已过去20年!当年英气勃勃的鄚玖,此时已是年近半百的中年人,半世基业毁于一旦。
但鄚玖的归来仍然让“四方商旅远闻太公仁声德泽,皆慕而来”。
暹罗入侵让鄚玖意识到了柬埔寨朝廷的软弱,真腊无法给河仙提供保护,而暹罗又虎视眈眈,在权衡利弊之下鄚玖放弃对柬埔寨的依附,转而投靠势力强大的越南阮主政权,这与推行南进政策的阮主不谋而合。1708年,鄚玖亲自到广南向阮主奉表称臣,被封为河仙镇总兵。“南朝天王睹其相貌魁真腊杰,进退敬慎,嘉其忠诚,敕许为属国。名其镇为河仙。”“名其镇为河仙,爵其品为总兵,颁赐印绶”。河仙成为广南国的属国。
1715年,河仙再次遭到暹罗的寇侵。不过,这次有了强大的阮氏当后台,鄚玖成功击退暹罗的军队,并凭着自己的才干恢复了河仙的繁荣。他穷尽60年光阴经营河仙,于1735年病逝,阮氏政权追赠他为“赠开镇上柱国大将军,武毅公”。鄚玖之子鄚天赐继续对河仙辛勤管理,河仙政权逐渐成为广南、真腊、暹罗三国之间的缓冲,并屡屡利用中间斡旋的机会从乱局中受益。
在鄚家两代父子不懈努力下,河仙逐渐成为了当地文化中心。在这海角天涯的异国,河仙依旧延续着大明衣冠,据《清朝文献通考》载:“港口国……宫室与中国无异,自王居以下皆用砖瓦,服物制度仿佛前代。其风俗重文学,好诗书。国中建有孔子庙,王与国人皆敬礼之。有义学,选国人子弟之秀者,及贫不能修脯者弦诵。其中汉人有傲居其地而能句读晓文义者,则延以为师,子弟皆彬彬如也。”“宫室婚姻吉凶之制,略与中国同,而建文庙设义学,俾国人皆知弦诵,以自附于中华之礼教”。
在鄚天赐的治理和鼓励下,河仙的文人雅士们吟咏河仙美景,编篡成《河仙十吟》的诗集流传于世。河仙,已经成为了海外的文明之邦,是大明子民在国外盛开的一朵文明之花。
可就在一片繁荣安详之中,河仙国的劫难再度来临,而且这次是双重打击。最直接的威胁来自于中国老乡,同为华人后裔的郑信。郑信在暹罗迅速崛起,并建立起强大的吞武里王朝,并四处扩张。1771年吞武里王朝悍然发兵进攻河仙本土,大军压境,河仙失陷,暹罗军队“毁庐舍,取财帛,人民逃亡,止留一墟荒秃而已”。近百年来繁华的河仙再度毁于一旦,只剩下一片焦土,河仙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未能恢复昔日的盛况。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当鄚天赐向阮氏求救时,阮氏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西山起义,在这一前一后的夹击之下,阮氏宣告灭亡,鄚天赐被逼自杀,鄚氏从此由盛转衰。虽然后来阮氏子孙阮福映复国,曼谷王朝取代吞里武王朝罢兵休战,整个中南半岛迎来久违和平,但河仙再也回不到辉煌的过去,其实际统领权由鄚氏割据独立变成了两国共同任命,从此以后鄚氏形同傀儡,而河仙“回复了它昔日的安谧的状态,即又重新是个不很活跃的小渔村了。”
尽管最后河仙被越南吞并,但鄚氏家族仍然在海外保持独立自主政权长达七十余年,在那样错综复杂,尔虞我诈的国际局势中河仙政权顽强的拼搏、生存,大明百姓们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勤劳和智慧把河仙这个荒芜之地构建成政治安定,商贸发达,保留着故国文化和衣冠的乐土,大明子民、大明文化在海外开花播种,绽放着耀眼的光华。我们必须要说一句:壮哉鄚玖!